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魏因加特的字體設計狂想

魏因加特的字體設計狂想

長久以來,文字是傳遞人類信息的重要載體,也是人類文明得以傳承的交流工具。譬如中國經典的篆書、楷書、草書等,更是窮盡古人之所能,最終把字體帶入到了藝術的殿堂,至今仍然被人們書寫。反觀當代人們的文字閱讀習慣,正經歷著圖像、視頻等視覺媒介的衝擊,字體的力量因此也受到了挑戰。

> 沃夫岡·魏因加特(Wolfgang Weingart)設計的展覽海報 「Kunstgewerbemuseum Zürich – Schreibkunst」, 1981年

針對字體發展面臨的難題,國內有相當一部分設計師投入到了字體開發工作中,期望在字體設計上探求時代的新意和創意的巧妙,刷新人們對於字體設計的認識,以此吸引更多人來關注文字本身的魅力。就在國內字體設計蓬勃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著設計質量參差不齊的狀況,至今也仍未發展成結構分明的字體系統。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廣州國家廣告產業園和廣州美術學院主辦的「魏因加特的文字設計」中國巡展,從某種程度上而言,似乎為國內字體設計界提供了一條可觀的字體發展脈絡。此次展覽是國內第一次完整向大眾介紹瑞士平面設計師、設計教育家沃夫岡· 魏因加特(Wolfgang Weingart)的設計作品,超過200 件由魏因加特捐贈的設計作品、設計過程手稿及其學生作品,是他幾十年的設計經驗和教育實踐的集中展現,其追尋、打破、再造、樹立的設計實驗態度,等於是為當今極速變化的國內字體設計語境中注入了一劑穩定劑。

點的張望

> 沃夫岡·魏因加特(Wolfgang Weingart)為Design Quarterly雜誌設計的封面《Q》,1995年

魏因加特在20世紀60年代嶄露頭角,那時正是瑞士國際主義風格盛行的階段。比如,瑞士國際主義風格的重要人物阿敏· 霍夫曼(Armin Hofmann),他倡導的是通用的平面設計,在與人溝通上超越一切的限制。這種風格具體反映到平面設計作品中,常常是幾何化圖形、無襯線字體以及簡明排版的相互作用,呈現出了功能化、類型化的秩序感和形式規律。霍夫曼在50年代與人合作完成的無襯線字體——HAAS Grotesque,簡化提鍊字體為筆直線條和醒目色塊的形態,這款高度理性和極具概括性的字體風靡一時。

> 沃夫岡·魏因加特(Wolfgang Weingart)的光學實驗作品《M》,1965年

魏因加特從瑞士國際主義風格出發,卻創作出了迥異於此風格的字體設計,開始了字體設計的狂想。在處理字體設計問題時,魏因加特突破了瑞士國際主義風格的網格設計手法,在點、線、面的運用上有著更為靈活、多變的創作。比如,在一眾字體里,魏因加特大膽地改造了字母與詞語的間距、粗細、大小。他甚至有意識地加寬或加粗了字母「ü 」,通過誇張演繹字母的形態,製造出跳躍式的節奏感,與一側呈序列性誇大的圓點相互呼應,為字體設計融入了動態變幻的節奏感。

> 沃夫岡·魏因加特(Wolfgang Weingart)的雙面凸版印刷「Das Kotzenbuch」, 1970–1972年

對於點的實驗,魏因加特遠不止於在字體本身上的變化,還延伸至點的更多可能性。譬如,關於箭頭點的研究,他把點的表現處理為由實到虛的漸變,並調整為各個尖頭為無秩序的朝向,給人營造出了「點在張望」的奇妙感受。此外,他還嘗試在無襯線字體上,投放大量輻射狀的點形陣列,擴散出無限的戲劇張力,以密集化的圓點來映襯和加強字體的氣勢。

線的延伸

年輕時,魏因加特曾在德國接受過專業的字體排印訓練,後來又到瑞士巴塞爾設計學院深造,他在學徒期間就接觸到了阿敏· 霍夫曼、艾米爾· 路德等瑞士字體設計師的作品,慢慢認識到了瑞士字體設計中非對稱的結構、明快的排版、靈活的留白等優勢。正如魏因加特所說:「我把瑞士平面設計作為我 的起 點,之 後又將它打開了。」

> 沃夫岡·魏因加特(Wolfgang Weingart)的雙面木版印刷「Experiment Buch」,1962年

魏因加特半生的字體設計狂想之旅,絲毫沒有框定於瑞士字體設計的經驗和技術之中,而是不斷將手工製作、機械排版、多重底片拼貼等方式聯繫起來,甚至還較早地接觸到了數字化的設計工具,把其自身「頑童」的個人氣質,轉變為巧妙的構思和特殊的字體質感。

進行字體設計創作時,魏因加特藉助直線和曲線的延伸性,或是連接字體,或是穿透字體、或是打散字體,豐富著平面上的鋪線手法,有力地改變了單一字體排版樣式。他受到鉛線技術的啟發,親自參與排版之後,使用手動印刷機研製了一批線條豪邁的線畫,這是字體設計詩意化的表達。使得「線」以不同類型的粗度、長度、肌理介入到字體設計中,魏因加特在實驗中形成了不拘一格的視覺語言,也是他自身不羈與叛逆精神的視覺養成。

面的互動

源於阿敏· 霍夫曼對於魏因加特字體設計實驗的關注,魏因加特能夠有機會把字體設計上的實驗思想引入到了巴塞爾設計學院,與學生們在自由的教學氛圍中,探索著字體設計的內在結構。魏因加特認為傳統瑞士平面設計存在著教條的限制,但他在教授這部分內容時,又發現功能性瑞士設計在技巧上的積極意義,能夠為學生在今後字體設計的創新與改變上打下基礎。

> 沃夫岡·魏因加特(Wolfgang Weingart)設計的展覽海報「Kunstkredit 1978/79. Mustermesse Basel」, 1979年

魏因加特將字體設計推向「面」的實驗中,形成了較多視覺元素組合的平面設計作品,帶有明顯的、表現主義的、狂亂的自我表達。畫面中文字被弱化到不規則面和規則面的邊緣,降低了其本身的可讀性和重要性,從而進入到了一種看似混亂、困頓的視覺狀態。不過在此狀態之中,各種面上顏色的細膩對比、材質的跳躍過渡、線條的隱性指向、整體的緊湊包裹,其實都包含著獨具匠心的內在結構和秩序感,是魏因加特作為設計師在視覺元素控制力上的綜合展現。

從魏因加特的諸多字體設計作品中,人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強烈的自由反叛意味,乃是他作為觀察者在嚴肅考慮和靈敏應變之後的視覺表達。他在字體設計上注重形態局部的變化和整體的掌控,最終達到了具有豐富敘事內涵的視覺效果。

> 沃夫岡·魏因加特(Wolfgang Weingart)設計的《20世紀海報展》展覽海報「The 20th Century Poster」, 1984年

魏因加特也在幾十年的學院教學生涯中,持續向年輕的學生們傳授他在設計上的經驗,他也絕不限制學生們的自由展開,被譽為「新浪潮」的字體設計思想從瑞士一路延伸至美國,在世界平面設計中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魏因加特說:「我們這一代人,受到了不穩定因素的影響,致使瑞士的平面設計和思想理念逐漸喪失了國際競爭力。為此,我啟發我的學生,共同來做一些很不一樣的事。」正是因為魏因加特直面瑞士平面設計中的局限問題,敢於把試驗性、趣味性的精神氣質,加入到其幾十年的文字設計狂想之旅,才真正實現了一些「很不一樣的事」。

> 沃夫岡·魏因加特(Wolfgang Weingart)的凸版印刷雜誌封面「Typographische Monatsbl? tter Nr.11/1973」,1973年

國內設計界歷史上曾經錯過了魏因加特的活躍期,魏因加特對於國內設計師來說相對陌生,但這不妨礙通過此次「魏因加特的文字設計」中國巡展,為國內設計師和設計研究者提供字體設計發展脈絡上的參考。在各類視覺形式和媒介蜂擁而至的情況下,如何像魏因加特那樣長久保持好奇心與創造力,在混沌中創造獨樹一幟的視覺秩序,值得當下每一位設計師去狂想一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術與設計 的精彩文章:

「淳」粹工裝!杜淳亮相Dirk Bikkembergs秀場
曾與張藝謀合作,現在他又打造了一處「未來之地」

TAG:藝術與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