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人生最難不自欺!

人生最難不自欺!

行走江湖,需要什麼技術?

01

《明朝那些事兒》講過一個關於自欺欺人的故事:

朱元璋打贏與陳友諒的龍灣之戰後,躊躇滿志,微服出巡,有一天到了紫金山的一個寺廟,因天色已晚,故借宿寺廟。那時,由於治安不好,寺廟一般不留人過夜。可是看門的小僧看朱元璋相貌兇惡,竟不敢阻攔,只好讓他借宿。

禪寺的住持聞聽此事,趕緊跑來看個究竟。初見朱元璋,不禁吃了一驚。只見此人一身豪氣,且腰掛寶劍,一看就不是等閑之輩,很可能是強盜頭子。

夜裡,住持輾轉反側,就是睡不著,他放心不下那個像強盜一樣的人,怕他趁夜犯案。怎麼辦呢?住持想了很久,最後想出個辦法,決定主動出擊:請這個人去大殿講禪。

朱元璋深更半夜被吵醒,得知居然是讓他去講禪,哭笑不得,但以他的精明,一下就明白了住持的意思。為了打消住持的疑慮,他隨住持來到了大殿。

此時,空曠的大殿里,只有他們兩個人。坐定之後,住持好好的打量了一番朱元璋,他發現此人雖面相兇惡,但衣著樸素,顯得土裡土氣,一下就藐視起朱元璋來:做強盜做到這個地步,連件好點的衣服都沒有,說他是強盜都抬舉他了,頂多是個鄉巴佬。

02

住持問:「施主何方人氏?」

朱元璋答道:「敢煩禪師下問,在下祖籍淮右。」

「所持何業?」

「目下無業,唯四處遊俠而已。」

住持一聽此言,便覺自己判斷不錯,底氣大足,他開始教訓起這個鄉巴佬來。

「我觀施主面相,似有殺氣,目下天下大亂,望施主早擇良業,安分守己,閑來無事探研佛道,可悟人生之理。」

朱元璋不動聲色的問道:「不知何謂人生之理。」

「人生之理即心境二字,我送施主兩句真言,望好自揣摩。」

「敢情賜教。」

「先祖有云:境忘心自滅,心滅境無侵,人生無非虛幻,得此境界即可安享太平。」

朱元璋看著眼前這個面露輕蔑之色的和尚,沉默良久,突然大笑!

笑聲在空曠的大殿里回蕩,久久不去。

住持大驚失色,朱元璋站起身來,緩步走向住持,突然抽出腰間寶劍,架在他的脖子上!

住持再也掩飾不住,驚慌失措,顫聲說道:「你想幹什麼,如要錢財,可以給你。」

朱元璋厲聲說道:「禪師心境如此了得,為何也會害怕!方今天下,所以大亂,唯因民不聊生,兵荒馬亂,只由隔岸觀火!如天下太平,誰願遊俠,如爾等人,飽食終日,娶妻生子,只是妄談心境,苟且偷生,可恥!」

03

說完,朱元璋收劍歸鞘,頭不回的走了。

住持此時才發現,眼前的這個衣著簡樸的人實在深不可測。

他對著朱元璋的背影大聲喊道:「貧僧有眼不識泰山,敢問施主高姓大名?!」

朱元璋的背影沒有停留,越走越遠。

住持一夜未眠,他的直覺告訴他,這個人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他決定第二天要問個明白。

第二天,他起身後,便跑到朱元璋的禪房,但已是人去房空,在大殿的牆壁上,卻留著用硃砂寫就的的幾行大字:

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

老僧不識英雄漢,只管嘵嘵問姓名。

04

王陽明曾反覆強調,致良知需要實地用功。這是因為人是最容易自欺的動物。如果不在實事上去打磨、歷練,很可能會把所謂的良知掛在嘴上,成為空談家。王陽明進一步指出,為人做事的學問,有兩種,一種是口耳之學,另一種是身心之學。

口耳之學是說得出做不到,身心之學是用實功去身教。王陽明還打了一個很貼切的比方,口耳之學就像借別人的東西請客,客人離開後,馬上就要把東西還給別人,自己還是一無所有。身心之學是用自己的東西請客,客人走後,東西還是自己的。

朱元璋碰到的那位住持,就是從事口耳之學的人。他能口吐蓮花,把人生的大道理講得一套一套的,可是一旦面臨生死,就會把自己所講的拋之腦後,先求饒再說。所以,這些大道理,他並非真懂,也不是真信,不過用來騙人、混飯吃而已。

可是,他能騙的,不過是低層次的人,對於像朱元璋那樣的高人來講,一眼就能看透他的底細,他的把戲也就演不成了。如此,就算騙人,也要靠撞大運,只能祈禱不要碰到高人。所以,哪怕騙人,也是不成的,最終不過騙騙自己罷了。

05

人生最難不自欺!

為了欺騙自己,我們頗下功夫,想出了很多辦法。比如,假裝沒看見;擺出一副別人對不起自己的姿態;強調客觀條件;強調自身困難;出現問題光指責別人;看不到他人的優點;給自己找退路等等。我們在找借口方面,簡直是天才,不需培訓,遊刃有餘。

為什麼我們這麼熱衷於欺騙自己?哪怕明知結局對自己並不好?

這是因為,改變自己很難,指責他人很容易。只有大勇之人,才敢對自己下刀子,夠狠。一般的人,往往一推三六九,問題都是別人的。

不過,俗話說長痛不如短痛。對自己下刀,雖然很痛,但只要挺過去,就是一片艷陽天。把責任推給他人,雖然可以躲過暫時的痛,但長痛還在後頭。真有智慧的人,不會把自己搞到長痛的地步。

06

人生誰人不自欺?可憐的是,我們連自己也是無法欺騙的。

每個人都有良知,它就像警察一樣,時時在盯著我們的一言一行。即使我們做的事情,能到天衣無縫、無人能知的地步,也無法逃過我們的心。良知從來都不會打瞌睡,是對是錯,它門清,別想欺騙它。

做什麼事情,別人怎麼說不重要,別人怎麼評價也沒關係,重要的是,能不能通得過自己的心,能否做到心安理得。如果能做到坦坦蕩蕩,誠如王陽明所說,一人信之不為少,天下信之不為多。這是何等的自信,何等的洒脫!

行走江湖,哪裡需要什麼技術?不自欺足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假設歷史:如果我是崇禎帝,這樣做能使明朝中興嗎?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