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教觀並重 解行相資

教觀並重 解行相資

總第 三百零一 期

| Mar.16 2018|

一個正信的佛教徒,不僅要具備信仰,還應該具備佛法的教證內涵,否則極有可能淪為迷信。

什麼是教證內涵呢?

教,是教理,是佛教的理論基礎。好比是開車旅行的導航儀,起著指示方向、使行程不偏離目標的作用。

證,是指實修實證的方法。任何一個理論,都是用來指導實踐的,只有將理論落實到心靈和生活中,才會產生實際的效果。

佛法修證的方法,就好比是駕駛技術的實操方法,行者要達到遠方的目標,你要學會並熟練開車的技術,並且要懂得交通規則,才能安全抵達目的地。

縱然不自行駕駛,依靠其他的交通便利,喻修行過程中依靠外力的輔助,你也需具備明確目標和辨別方向的基本常識,才不至於「背道而馳」。

道場及寺院,主要是為修行人服務的,更確切地說是為了延續佛陀傳承下來的教證二法,能夠一代一代地傳燈續法,法輪常轉,令眾生能夠有機緣得到佛法有關人生的教育,明白因緣果報的道理,進而趨吉避凶,解脫煩惱,超越輪迴。

不為自己求安樂,

但願眾生得離苦。

歷代的祖師大德們,都是不畏艱辛,弘傳正法。

教證二法,就是教觀並重,是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如鳥之雙翼、人之兩足,缺一不可。

有解無行,增長邪見;

有行無解,增長無明。

也就是說,只學習研究理論,沒有實修實證的功夫,那只是知見的累積,對改善人生,不會產生實際的幫助,還容易形成「所知障」,徒增煩惱。

有行無解,難免落入「盲修瞎練」。也沒有辨別真偽的眼光和能力,跟風或盲從,「一盲引眾盲,相將墮火坑」,這是很冤枉、很悲哀的事。佛經上稱此類人為「可憐憫者」。

換言之,佛教徒極需要對佛陀正法有基本的認知和行持。否則,雖然很辛苦地忙碌,但終將徒勞無益,甚至有危險。

建寺、持咒、念佛,乃至對上師之教言,要用慈悲心、菩提心、清淨正見來抉擇和長期修證努力,才會福慧增長。

因此,信、解、行、證,是每個人要達心靈解脫彼岸的必由之路。也是護法居士做好佛法護持工作的必備條件。

普願大家善自用心,行解相資,福慧雙修,在人生和修證的道路上踏實前進。

圖文|玉泉禪寺數據中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當陽玉泉禪寺 的精彩文章:

更約法華,半行半坐
玉泉資訊|《道口春天》連載七:孩子們的生日,父母不要來!

TAG:當陽玉泉禪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