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弦歌不綴傳承文化 薪火相承蘇門書院

弦歌不綴傳承文化 薪火相承蘇門書院

中國古代,書院是獨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機構 ,從唐中葉開始到晚清,綿延一千多年之久的書院文化,至今仍閃耀著智慧的光芒。

在我們輝縣百泉,從五代十國時侯起就有了太極書院,宋元時期有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到了元代,曾任燕京行台郎中的姚樞辭官來輝隱居 ,耕讀自樂,著名學者許衡,竇默等也來到百泉,他們在太極書院內因人施教,使求學者皆有所得,一時擔簦負芨者,絡繹於道,使得太極書院與朱熹創辦的白鹿洞書院,陸九淵創辦的鵝湖書院並駕齊驅,中國理學有一種說法:「宋興伊洛,元大蘇門」。

歲月的煙塵飄到了明代,到了明代成化年間,河南提學僉事吳伯通、知府張謙在太極書院舊址上,又建起了百泉書院,到了1650年,順治七年,一代大儒孫奇逢自河北來輝,開始在百泉書院著書立說,宣傳儒家經典,優化程朱學說 ,主張知行合一,躬親實踐,四方學者,紛至沓來 ,百泉書院不僅在中州獨佔鰲頭,還同浙江的姚江書院,陝西的磋中書院一起,站在全國諸多書院的前列。輝縣文化歷史之厚重,單從百泉書院發展歷程就可見一斑。

歷史的長河流到今天,構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夢想已達成共識,傳統文化的巨大魅力和頑強生命力再一次被人們所重視,重建我們的人文精神迫在眉睫,輝縣在中國歷代各個時期,一直是文化名人隱居修身,傳經佈道的地方,新時期新時代的現代人更加需要修身養性,蘇門書院在這樣的環境下應運而生。

蘇門書院沒有簡單的照搬其他國學類機構,成立之初就以藏書豐富,環境嫻雅引起了業內人士的注意,書院內藏書幾千冊,既有國學類儒家經史,名家史文,更有切合當下的時務實學,還有市面上絕跡的孤本,絕本,這麼多的藏書在輝縣私人藏書領域已屬罕見。

焦慮、浮躁、快節奏的工作、高壓力的生活,讓人變得麻木,物是人非,我們丟失了情趣,變得乏味。言語粗糙,眼睛昏暗,心靈疲憊,這是現代人的通病,生活中留存些許詩意反倒成了奢侈。為了貼合現代人的生活,蘇門書院專門在一樓開闢了一個休憩的空間,喝茶,聊天,發獃,看書,給大家多一些時間和舒緩,讓身心得到自由和解放。禪音裊裊,茶香縈繞,在鬧市中得一處小小的桃花源,樂而忘返。

「路漫漫其修遠兮」,在傳承博大精深的書院文化基礎上,蘇門書院將結合實際情況和時代發展,開辦講壇,組織遊學,將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

栽下梧桐樹,靜待鳳凰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蘇門書院 的精彩文章:

TAG:蘇門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