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乒乓球是怎樣傳入中國並成為「國球」的?

乒乓球是怎樣傳入中國並成為「國球」的?

原標題:乒乓球是怎樣傳入中國並成為「國球」的?


乒乓球起源於英國。歐洲人至今把乒乓球稱為「桌上的網球」,由此可知,乒乓球是由網球發展而來。19世紀末,歐洲盛行網球運動,但由於受到場地和天氣的限制,英國有些大學生便把網球移到室內,以餐桌為球台,書作球網,用羊皮紙做球拍,在餐桌上打來打去。


20世紀初的歐美國家,沒有電視、更沒有電子遊戲,多數人也打不起網球。而「桌上網球」需要的場地小、器材便宜,又健康又有趣,很快便成為風靡歐美的運動。當時,僅美國一國就有數十萬人在玩這種小球,廠商也開始專門生產球拍和小球。由於球與拍子撞擊時發出「Ping-pang」的聲音,一個美國商人就把自己生產的球命名為「Ping-pang」並申請了專利商標。此後,這個詞被作為「桌上網球」的另一種稱呼,音譯成中文就是「乒乓」。1926年,在德國柏林舉行了國際乒乓球邀請賽。後被追認為第一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同時成立了國際乒乓球聯合會。


乒乓球運動的廣泛開展,促使球拍和球有了很大改進。最初的球拍是塊略經加工的木板。後來有人在球拍上貼一層羊皮。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歐洲人把帶有膠粒的橡皮貼在球拍上。在50年代初,日本人又發明了貼有厚海棉的球拍。最初的球是一種類似網球的橡膠球,1890年,英國運動員吉布從美國帶回一些作為玩具的賽璐珞球,用於乒乓球運動。


那麼,乒乓球又是怎麼被引進中國,並稱為中國國球的呢?


多年來,關於乒乓球在中國的引入和傳播,體育界和學術界輾轉引用、幾成定論的一個「版本」是:1904年前後,一個叫王道平的上海文具店老闆,由於經常奔赴日本採購文具,在日本看到乒乓球的表演比賽,於是買了十餘副乒乓器材帶回上海,擺在店中,並親自作打球的示範表演以吸引顧客。很多人認為,這就是乒乓球運動在20世紀初的中國播撒下的第一把種子。

而近年來,有學者通過考證提出了不同意見。2007年,國際乒聯官方網站刊登了國際乒聯乒乓球博物館館長洽克·霍伊先生的一篇論文《1901年乒乓球出現在中國的證據》,個中最為直接的證據就是一張明信片。這是一個歐洲人在天津的郵政機構採用挂號信的形式寄到布魯塞爾的,明信片上顯示的寄出具體時間是1902年1月25日,上面的日戳依然清晰可辨。明信片上的法文翻譯顯示如下:


1902年1月22日寫於天津。


在這裡每個歐洲家庭客廳里都有一種網球,玩起來十分有趣。它在一張大桌子中間安放一個網,兩隻拍子用鼓皮做成,球是賽璐珞的。就像在網球場那樣進行比賽。但以桌子的尺寸為限,運動者站在桌子兩端。此類運動在這裡極為流行。它應該會在布魯塞爾的玩具店裡有售……


有學者認為這張明信片是乒乓球進入中國最早最為確鑿的證據,它證明乒乓球至少在1901年已經傳入了中國,地點是天津而非上海。


新中國成立以後,由於大力推廣全民健身,乒乓球又是一種適合因地制宜、廣泛開展的體育活動,大批乒乓台開始出現在城鄉,乒乒乓乓的聲音響徹角落,中國的乒乓球運動也逐漸躍上世界舞台。


1963年,毛澤東在打乒乓球


1953年,中國加入國際乒聯。上世紀50年代,日本選手創造了直拍握法,並佔據了乒壇霸主地位。之後,直拍技術被中國選手發揚光大並一直稱雄世界直到80年代中期。80年代中後期,中國的乒乓球發展陷入低谷,來自歐洲的瑞典男隊開始崛起。從90年代末期開始,中國乒乓球再度崛起。


據統計,從37屆世乒賽(1983年東京)到53屆世乒賽(2015年蘇州)的17屆比賽中,中國隊獲得了80%以上的金牌。2016年里約奧運會,中國乒乓球隊更是包攬了男單、女單的金牌和銀牌,以及男子團體與女子團體冠軍。如此算來,從1988年漢城(今為首爾)到2012年倫敦,一共7屆奧運會的28塊金牌,中國隊就拿了24塊。


小球如何「轉動」大世界

除了全民參與和競技水平國際領先等因素,中國人之所以對乒乓球運動有著特殊情感,恐怕還跟那段著名的「乒乓外交」有關。1971年,第三十一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後,毛澤東主席決定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開啟了中美兩國改善關係的大門,中美乒乓球隊的交流對於中美關係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事實上,伴隨著中蘇關係驟然惡化,特別是1969年「珍寶島事件」以來,中國即有意從僵持的中美關係中解脫,而美國也有與中國交好的意圖,雙方一直在尋找機會。


當時,正在日本參加第三十一屆世乒賽的美國代表團團長斯廷霍文聽說中國邀請南斯拉夫隊訪華,即主動向時任中國乒協代主席黃中提出:「如果有機會,美國隊可以到中國參加比賽」。中國代表團立刻向中央作了請示。4月6日,國內來函稱「訪華時機尚未成熟,可以留下他們的通訊地址」,而第二天所有比賽就將結束。當人們以為中美的初次試探結果已成定局時,轉機出現了。


據當時毛澤東的護士長吳旭君回憶,在決定不邀請美國訪華的文件發出之後,毛主席還一直在思量。夜裡一覺醒來,主席突然改變了決定,對吳旭君說,「打電話,邀請美國隊訪華」。因在此之前,主席曾定下規矩,吃了安眠藥之後他的話不算數,吳旭君猶豫再三,沒有動。過了一會,見吳沒有動靜,毛主席問道:「小吳,你怎麼還沒去?」「不是說吃完安眠藥之後的話不算嗎?」「算,趕快辦,來不及了。」

吳旭君這才著了急。消息傳到日本時,美國隊正準備離開。中國代表團副團長宋中立刻驅車趕往美國隊下榻的酒店,正巧碰上美國乒協國際部主任哈里森在招手叫計程車。聽到宋中向美國隊發出了訪華正式邀請的消息,哈里森又驚又喜。



1971年4月13日,中華全國體育總會舉行歡迎儀式,歡迎前來中國進行訪問的美國乒乓球代表團。


就這樣,1971年4月10日上午10時,斯廷霍文率領的美國乒乓球隊跨過深圳羅湖橋,作為「文革」後第一批踏上中國領土的美國人,翻開了中美歷史新的一頁。


在當時中國外交所處的惡劣環境中,中國領導人創造性地選中了體育這一突破口,並獲得極大成功。「小球推動大球」的創舉傳為美談,也成為體育和政治相得益彰的最佳註解。


之後,中美成功建交的經驗被推廣為中國式外交手段。1971年內,中國乒乓球隊在港澳作彙報表演,訪問阿聯酋、古巴、智利、加拿大,並舉辦了亞非拉乒乓球邀請賽。之後,男女籃、羽毛球、田徑、足球隊紛紛出訪,成為了那個年代中國外交中的重要一環。(《解放日報》雷冊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非常歷史 的精彩文章:

清末民初,外國人眼中的中國龍

TAG:非常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