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來來往往東京展」讓海派藝術走出去

「來來往往東京展」讓海派藝術走出去

「儂好呀,儂好呀!」上海話打招呼聲頻頻響起在東京市中心森大廈一樓的中國文化中心展廳,3月12日,「來來往往——東京海派書畫院、上海書畫院作品交流展」在這裡開幕,幾十幅上海書畫院的畫師作品和旅日上海籍畫家的作品濟濟一堂,共度美好時光。「難得,大家在開幕式上都能用上海話交流。」一位在東京生活了幾十年的上海籍畫家由衷地感嘆。這話,他只說對了一半,將近100年前,海派書畫最重要的推廣人、大實業家王一亭帶領海派書畫家多次赴日本展覽,邁出了海派藝術國際化的開拓性步伐。時隔多年之後,海派書畫再次集體走進日本,續寫百年藝術之緣,而且,生活在東京的海派書畫家們的人生故事,本身就記載了改革開放40年來在中國、上海發生的巨大變化。

(畫展海報)

異邦鄉音催生出一個書畫院

東京海派書畫院,聽起來還有點陌生的名字,它的由來,既是乘興之舉,又是水到渠成。

一年多前,上海海事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院長樂震文在東京與一批旅日「畫圖朋友」聚會,相仿的年紀、親切的鄉音、共同的藝術追求和人生歷練,那一晚,酒至酣暢,旅日書法家郭同慶先生和樂震文、張弛夫婦共同倡議,在東京成立個海派書畫院,大家今後可以多加來往,共同切磋提高。此議一出,座中諸位同聲附和,於是,東京海派書畫院很快就在東京中國駐日本大使館成立了。

2017年12月16日,《來來往往——上海東京兩地書畫作品交流展》首先在上海博源美術館開幕,3個月後,兩地的書畫家作品又在東京相聚,來來往往,好不熱鬧。

談及百年來海派藝術走進日本的進程時,主辦方之一上海書畫院執行院長丁一鳴表示,上世紀初,吳昌碩、弘一法師、關良、錢瘦鐵等在日本播下了藝術的火種,並由他們的後裔、學生髮揚光大至今,上海書畫院與東京海派書畫院互相契合,通過展覽,傳播、普及優秀的中國傳統藝術,而且,今年恰逢中日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展覽因此而更有意義。

(丁一鳴現場揮毫)

嘉賓雲集見證兩地畫家接力揮毫

「來來往往東京展」的開幕式盛況空前,來自日本華僑界、水墨畫界、商界、新聞界的嘉賓雲集,其中有華人華僑聯合總會會長廖雅彥、東京華僑總會會長林斯福、現代水墨畫協會理事長根岸嘉一郎、全日本水墨畫協會副會長鈴木昇岳、日本水墨畫作家連発起人、藤崎千雲,藝術新聞社編集長石山知明、世界華人攝影家聯盟副主席馮學敏、日本水墨藝術協會會長王子江、亞洲周刊東京支局長、鳳凰衛視、深圳衛視新聞評論員毛峰,日本上海總商會準備委員會總代表桂未牧、日本二胡振興會協理事長武樂群、大阪藝術大學藝術學博士李辛教授等。

中國駐日本大使館文化部參贊陳諍在開幕式上表示,東京海派書畫院成立一年多以來,以傳承海派傳統,弘揚中華文化為宗旨,同時又積極致力於中日兩國文化交流。衷心期待這樣的文化交流活動不斷開展,推動中日兩國關係不斷加強。

東京海派書畫院院長沈和年在開幕式上說,有幸直接受到海派前輩指導的我們這一代,隨改革開放的契機走出了國門,30年之久的扶桑學習創業、吸收借鑒,在與形形色色的藝術「遭遇」中,海派先輩的氣派人品、學養教誨,是旅日上海畫家固本尋源的精神砥柱。縱觀海派百餘年的歷史,隨著時代的變遷,藝術風格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但「與古為徒」、光大傳統的藝術宗旨,容納百川、包羅萬象的藝術精神一直沒變。

(旅日畫家張弛在富士山下寫生)

來自東京、上海兩地的書畫家以藝會友,並在現場共同創作了一幅水墨作品《福壽迎春圖》。不少旅日上海畫家的學生和粉絲們都趕來觀摩中華書畫絕技,他們紛紛舉起相機,記錄這接力揮毫的場面。旅日上海畫家張弛的韓國學生金靜鵬也專程來到了東京看畫展。她說,自己是到東京來留學時,無意中在一本雜誌上看到張弛老師的作品和介紹,張老師筆下神奇的水墨風格讓她心動不已。金靜鵬後來輾轉找到張弛,終於實現了拜師學習中國書畫的夢想。聽說老師要來東京參加海派書畫展,金靜鵬早早地預定了一年有效期的機票,隨時準備飛到東京來與老師相會。

(兩地畫家合作一幅作品)

兩幅畫家合影疊合出百年藝術緣

海派書畫與日本文化結緣只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朵浪花。眾所周知,中華文明對日本影響深遠,最早可上溯至公元前五世紀。中國春秋戰國時期,避亂的江南人東遷日本,推動日本進入了農耕社會;公元八世紀,中國唐代文化大量傳入日本,持續了263年的遣唐使制度,在城市規劃、寺廟建築和社會習俗等方面對日本造成了深遠影響,最著名的當屬中國高僧鑒真東渡,傳播文化,對於奈良時代的日本文化作出了巨大貢獻;日本鎌倉時代與中國宋代交流繁盛,中國哲學思想在日本廣泛傳播,深入人心;鴉片戰爭之後,中國漸漸覺醒,開始向日本派遣大量留學生,新的思想文化大量傳播回中國。

與此同時,以吳昌碩為代表的海派書畫的創新精神,卻極大地震撼了日本藝術界。在吳昌碩好友、大實業家王一亭的大力助推下,吳昌碩生平第一個畫展,就是在上海的日本高級會所六一園裡舉辦的。從1921年開始,中日繪畫聯合展覽會連續舉辦五屆,展覽深入東京、大阪等地,轟動一時。1923年在東京高島屋美術館為吳昌碩舉辦的個人畫展,日本繪畫界、篆刻界的泰斗、大師們競相前往追捧,東瀛勁刮「吳風」,即便價格不菲,定件還是如雪片般飛舞,那段時間,吳昌碩沉澱在日本的作品約有2500件。直至40年前,吳昌碩一幅四尺的作品在日本售價相當於工薪族十年的收入。

(畫展現場)

雖然影響甚巨,但終其一生,吳昌碩先生沒有到過日本。不過今年的「來來往往東京展」上,吳昌碩先生重孫吳超、吳越的作品赫然在列,而且他們早已是日本藝壇的常客,海派藝術不但得以薪傳,海派藝術與日本的良緣,也就此接續了下去。

上世紀20年代,日本關東大地震後,王一亭曾來到東京,在上野的松坂屋舉行交流展。此次「來來往往東京展」特意選取了當時的老照片,製作了展覽主題背景板。背景板上還印著東京海派書畫院成立時的畫家合影,兩幅合影跨度近百年,前後疊合出了海派藝術在海外傳播的因緣故事。

(樂震文在現場揮毫)

畫家版的「上海人在東京」

生活在東京的上海畫家,每個人都是一幕「上海人在東京」的曲折故事,而水墨畫在日本,也有一番不尋常的遭際。

近百年前,吳昌碩的書畫到日本,恰合日本人的胃口,吳昌碩是文人畫,日語中叫「南畫」。當時西洋畫已進入日本,但很多傳統的日本人還是迷戀南畫,因此吳昌碩在日本廣受歡迎。但是後來,南畫慢慢地退出藝術教育,南畫就此衰落了。如今的日本,水墨畫還有延續,是因為中國畫家的傳播。

上世紀80年代就曾到日本傳播中國水墨的樂震文先生說,日本的水墨畫,一度有很大問題,但在這幾十年里能有今天的面貌,其實與中國畫家有很大關係。中國人給了他們很多有關於水墨繪畫的概念和理解,包括宋元、明清以及筆墨等。

更好地傳播中國水墨,這是東京海派書畫院成立的大背景,也是旅日海派書畫家的共同使命和人生大背景。

(畫展現場)

樂震文回憶說,上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高速發展,大興收藏之風,老一代的日本富商、藏家還是很迷戀中國水墨,因此,一度在日本高級百貨公司頻頻舉辦的中國傳統藝術展,每每都會吸引大量日本觀眾和收藏者,樂震文和太太張弛都是在那樣的背景下應邀來到日本的。

在東京生活了30多年的王志倫,是這一批旅日上海書畫家裡比較「滋潤」的。王志倫年輕時曾拜大篆刻家陳巨來和書法家胡問遂為師,也和朱屺瞻先生是鄰居。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赴日留學的他,只打了三天的工,就再也忍受不了苛刻的工作環境,執意要用自己的藝術所長,在日本立足。幸運的是,很快,在日本興起了中國傳統藝術的購藏之風,王志倫每次應邀去百貨公司舉辦的中國傳統藝術展上獻藝,現場都會排起長長的隊伍。回顧在日本的藝術生涯,王志倫頗有點自豪地說,我在日本刻過的印章,可以用卡車來裝。

(來來往往展畫家合影)

旅日上海畫家折射出的時代意義

30多年前到日本來的上海畫家,雖然趕上了泡沫年代人們對藝術收藏的瘋狂,但好景不長,進入上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就開始進入漫長的衰退期,能靠賣畫謀生的上海畫家也越來越少了。後來,這些旅日上海書畫家,有的在商務樓內租場地開水墨、書道教室,繼續在異邦傳播中華文化;有的來往於中日之間,嫁接兩地藝術之長,繼續用筆墨服務於社會;有的,則早早地在東京購置了不動產,或做起了生意,日子也過得安穩;有的人在日本進入了與藝術相關的公司,從事藝術商務,往來於中日兩地,繼續推廣中國文化;還有的人,則幸運地進入了日本的大學裡擔任講師、教授,他們向日本學生傳授著中國文化,頗為自豪。

就職於日本著名的藝術品複製企業二玄社上海人方亞平,長期擔任二玄社的海外推廣,他說,二玄社是日本乃至全球著名的中國書畫複製品企業,能在日本為祖國的傳統文化精華做推廣,感到無上榮幸。

文學博士陳達明目前擔任日本大東文化大學人文學科研究所研究員,他在學院里為學生講授中國書法。課餘,他也深入研究中日文化交流尤其是海派藝術與日本的交流史。他指出,海派藝術與日本的交流史研究上還有不少空白點,比如海派著名書畫家錢瘦鐵與日本的藝術關係就很少有人提及。

(畫展現場)

陳達明表示,錢瘦鐵是海派書畫繼吳昌碩之後,又一位在日本引起轟動效應的人物,日本畫壇巨匠橋本關雪一看見錢瘦鐵的作品,就給予極高評價,錢瘦鐵應邀赴日訪問,受到了日本文學藝術界的極大歡迎。此後十多年裡,錢瘦鐵來往於中日之間,交流頻繁。1937年錢瘦鐵為幫助好友郭沫若回國而被日本軍國主義政權抓入監獄,在日本畫家們的奔走幫助下,錢瘦鐵在獄中居然還擁有了自己書畫室,能繼續從事創作。陳達明表示,當今很多人只知道錢瘦鐵是海派書畫家,並不知道錢瘦鐵其實書畫印三絕,由於他的印章大部分都留在日本,所以研究這段歷史有助於我們對海派前賢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

樂震文表示,通過海派藝術在中日之間的來來往往,回顧這30多年上海畫家的旅日生涯,會發現其實這一代上海人身上折射出巨大的時代意義,在歷史的大背景、大機遇下,我們感到很幸運,因此也應該更努力地回報社會。(詹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民文化 的精彩文章:

晨讀 好雨知時節
三千萬投資的《前任3》票房為何能劍指19億

TAG:新民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