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我們不炒房」
行家簡介|梵高先生,職業地產,主聊地產,偶爾生活,拒絕雞湯。
正 文
炒房圈有一句很拉仇恨的話,叫「6套以下,都是剛需」。這6套怎麼來的呢?一套自住,一套父母住,一套岳父母住,一套留給兒子,一套留給女兒,一套收租。用套數來計算一個人的資產包,是公認的說法。
但是,安靜想說的是,真正熱衷於用房子來反覆來進行保值增值的資深行業大佬,可能會對此不屑一顧。因為他們的口頭語是——你現在有多少平了?
最近,安靜開始陸續接觸到這些資深業內人士,不能是說巔復三觀吧,至少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暴擊。
我試圖從對話中聆聽揣摩真正的含義,再結合自身的理解,希望能夠給予大夥啟發,如果說的不對,可能是我理解偏差,大概是這樣。
需要聲明的是,我不會把這些當作炒房的金句,相反,我只認為這是一種投資理念的傳遞與修鍊。畢竟,在降槓桿與加強金融監管的格局下,房住不炒已基本被默認。
我們買房掙錢,只是一場意外
對於炒房客,很多人覺得他們是貪得無厭的蝗蟲,因為他們推高了房價,擠壓了實業的存活空間,增加了金融的系統性風險,讓很多有志青年者,敗在一套房子下奄奄一息。
由此,也生出很多恨來。所以,一看國家召開金融會議,就認為炒房客要完蛋了,一看租售同權,就是房價要降了。所以,每每一出政策,很多標題黨的標題一定是「炒房客要哭了」。
算了一下,2017年,中國110個城市調控了大概250次,按這個演算法來看的話,炒房者去年最少哭了250次,平均1.46天就要哭一次,那個心酸呀...
炒房客是不是煌蟲,房價會不會跌,這是一個屁股決定腦袋的問題。但是,總結以往的經驗:買房作為過去最懶、最直接的一種投資手段,確實造富了一大批人。
但很多人的初衷,可能並不是為了炒房而誕生,而僅僅是為了住而已。可能是來源於丈母娘的壓力或者忍受不了每年搬家的苦楚,一不小心就買了。
只是,在這些人當中,只是有些數字比較敏感的人,慢慢感覺到自己的財富在貶值。為什麼感覺到了?因為自己的房子漲價了呀!
年增長必須達到22%,你才安全
最近,公眾號「樓巔」舉了一個例子,特別有參考意義,它讓四個人在10年前各自擁有50萬元,以10年為周期,做不同的負債,然後進行財富計算。
A先生以50萬元的資產買入,將增值部分(8.6%,2017年深圳鏈家發布的二手房增幅,下同)換成房產,負債70%。
B先生做5成首付,增值部分也換房,負債50%。C先生是5成首付,然後增值部分不做任何處理。D先生,全款買入。
我們先來看看這10年間深圳房價的走勢圖,過去10年間,深圳新房的價格從9230元/平增長到2017年的54478元/平。房價翻了5倍有餘。從2014年開始,房價進行加速模式。
然後,同樣的50萬,過了十年,這四個人的資產凈值發生了難以想像的變化。A:483萬。B:209萬。C:160萬。D:105萬。
D很慘么,至少手裡有糧,心裡不慌。而很多人,可能連C都做不到。給你一個槓桿,別說撬動地球了,先撬動自己吧。
但是,真的賺了那麼多麼?在《中產階段如何保護自己的財富》一書當中,水庫有一個比喻:如果你想保證維持你的社會地位不下降,你的年增長必須達到22%。
1980年的1萬元,可能在北京買兩套房。2016年,北京兩套房1000萬+。36年,年均複合增長+22%。
所以任大炮經常炮轟,過去10年,房價沒漲。董藩也說,2037年的房價,每平方米的價格,全國均價在9萬左右,北京要80多萬。這是根據數據算出來的,結果可能是錯的,但邏輯無誤。
對不起,我們不炒房,我們只是理財。
投資是極度反覆枯燥的修行
人應該具有抵禦資產縮水的理財投資意識。而投資,向來都是一場反覆枯燥無聊的修行。
這基本是原話,沒有作任何修改。什麼意思呢?對於固有的認知來說,很多人認為買房要什麼技術含量哈,不就是拿著錢到處晃悠然後心情好的時候來一套么?
這讓我想起了賣油翁的故事。康肅公善於射箭,世上沒有第二個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憑著這種本領而自誇。賣油的老翁卻嘲笑說:」沒有別的奧妙,你Y只不過是手法熟練罷了。」
所以,業內有句話,叫「看房300套,自有筍盤」。我見過的很多投資客,你只要說出一個小區的名字,他差不多就能把當下在賣的戶型給你完完整整的畫出來。
這是反覆反覆再反覆之後的手法,沒有其他便捷的渠道。他要在波折的市場中不斷的錘鍊自己的心智,相比於學術型研究者,他不斷一會看多,一會看空,到處喊大喇叭。
他們不常給人站台,更不拋頭露面,更耐得寂寞經得起誘惑。他們每年做的事就是不斷的尋的標的,出手,再尋找,再出手,再找,再出手...他們有他們自己的評估體系。
這種忍耐力,放到房子上可能有人會覺得不舒服,但任何一行,成功的投資者往往都具備這個心理素質。獨立與逆向、勤奮與專註、偏執與耐心、常識與理性,是每個職業投資人一生追求並堅守的。
一個種子要長成小苗,長成大樹,是需要時間的。但是,活下來,最重要。
《大空頭》中有一句話與之相當:活的更久比偉大的交易更加的重要。不偉大,至少可以不韭菜。丁格說過,命運不是機遇,而是選擇。
樓市進行到這個階段,沒有特別的好,更沒有極端的壞。與其天天做手機俠聽別人分析判斷趨勢指點江山,不如親身去體驗市場的冷暖。
...
行文至此,總結下來,我大致的感受是:真正的富人有時候並沒有超乎常人的能力,他們只是日復一日的在進行一場悄無聲息的「資產保衛戰」,雖然極其的枯燥無聊。
以前是儲蓄社會,現在是槓桿社會。只有學會控制適當的槓桿與建立資產思維,才能跑贏通脹,獲得時間的玫瑰。
身在深圳,有很多身不由己,我很清楚了解買不起房的青年們臉上痛苦的表情。
但我更想說的是:真正的窮是沒有希望的。時代不會虧待迎難而上的人,但前提是,你要擺正你的姿勢。
-End-


TAG:問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