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最是一年好時節

最是一年好時節

今年的春分時間

2018年3月21日23:28:06

農曆戊戌年 二月初五 星期三

二十四節氣的第四節氣

節氣文人畫《春分》 朱樵

春分

物候

從驚蟄的「桃始華,倉庚鳴」,到春分的「一候玄烏至,二候雷始發聲,三候始電」,大自然逐漸結束「默片」時代,變得更加有聲有色。

冬至和夏至的關鍵字是極和最,春分和秋分的關鍵字是平與均。春分體現的是「平均主義」。古人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目前,很多國家還都「一刀切」地將春分(晝夜平分日)作為春季的開端,有些國家設置將其定位新年的起始。

古時帝王是春祭日、秋祭月,從周代開始便在春分日「祭日於壇」。春分時節,「各級領導」都很忙活,除了拜謝陽光之外,還會專程迎接燕子。

古代的「氣象預報員」有很多,但燕子是唯一享受皇家正式歡迎儀式的,享受最高規格的禮遇。「是月也,玄鳥至。至之日,以大牢祠高禖,天子親往。「人間舊恨驚鴉去,天上新恩喜鵲來。」燕子沒有烏鴉和喜鵲那般臉譜化的標籤,卻人見人愛,至今保持著好人緣、高人氣。

二月二,龍抬了頭,開始忙於行雲布雨。雨,漸漸地不再是「沾衣欲濕」的雨,而風更多的是「吹面不寒」的風。「燕子初歸風不定,桃花欲動雨頻來」,所謂「風不定」,既是指風的激越飛揚,更是指盛行風向尚未確定,風向的頑皮任性。「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春風是世界上最溫柔的剪刀。

什麼是春風?詞典是這樣解釋的:(1)春天的風;(2)比喻恩惠;(3)比喻和悅的神色。

人們意念中的春風,並不是春天所有的風,而是宜人的那部分。春風,應當是和煦、溫潤的,是可送暖、可化雨、可作為護膚品的風。正如老舍筆下「所謂春風,似乎應當溫柔,輕吻著柳枝,微微吹皺了水面,偷偷地傳送花香......」但是,人們意念中的春風,並不等同於春天的風。春天的風,未必很和悅,未必是恩惠。春天的風,也常常是西伯利亞出品,可致冷、可致沙塵、可致倒春寒。春天的風,可能是剪刀,也可能是尖刀。

從氣溫來看,「春不分不暖,夏不至不熱」。春分時節,回暖駛入「快車道」,由春分的「玄鳥至」到清明的「桐始華」,證書一年之中氣溫攀升速率最快的時期,氣溫開始「大躍進」。從最早萌發的柳條,到最後盛開的梨花,這便是春天的歷程。

春分二候「雷乃發聲」,秋分一候「雷始收聲」,古代人發現還可以藉助雷聲來推測天氣。比如「凡雷聲響烈者,雨陣雖大而易過,雷聲殷殷然響者卒不晴」。如果是響雷,降水兇猛而短促;如果是悶雷,降水和緩但綿延不息。

雷大體上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冷、暖氣交戰造成的,氣象學上稱為鋒面雷;一種是由於本地冷熱不均的熱對流,暖空氣「內訌」造成的,氣象學上稱為熱雷。鋒面雷,往往是先下雨後打雷,冷、暖氣團先有小規模接觸,後有大規模戰事。熱雷大多是先打雷後下雨,對流強盛,積雨雲看起來聲勢很大,但一「亮劍」,戰事很快就平息了。

——摘自 宋英傑 《二十四節氣志》

春分

美味

春筍「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驚蟄過後江南的春筍破土,也稱為雷筍。詩意般的杏花春雨時節,其實還偶有寒潮侵襲,為了呵護幼筍,人們會以米糠作為「棉被」,蓋在竹林地表,既通風透氣,又禦寒保暖。敷糠後還要洒水,以調節溫濕。溫度要拿捏得恰到好處。太暖,筍便只顧拔尖兒,體格不夠敦實;太冷,筍就繼續冬眠,去睡回籠覺了。

野菜那些生長在田埂邊、坡地間、樹叢下的各種野菜,更是春天的批量饋贈。人們會準確地辨識,嫻熟地採擷,將它們收歸廚房。清炒,或者讓他們參與拌餡、和面。

一位廚師曾和我聊起他眼中的氣候變化:「現在差不多提前一個星期馬蘭頭(初春嘗鮮兒的一種野菜)、香椿就進廚房了,而且春茶也大概提前五天,就上菜單了。」可見,在盤中、杯中,我們也能感受到舌尖上的氣候變化。

春茶當然,此時的春茶非常金貴。古人說:「養蠶天氣,採茶時節。」從初春到晚春,「採茶歌里春光老」,一芽一葉的清香,可以令人們回味很久。

——以上摘自 宋英傑 《二十四節氣志》

春分

花開

仲春時節,春之花朵成群結隊開放在陽光下、詩句里,春天的大地儼然是一本芬芳四溢、色彩斑斕的書卷。

春分花信:「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蘭。」 因而,在春分,漸次開放的花朵是海棠、梨花、木蘭。

春分

農耕

「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對於麥子來說,正是青蔥時光。小滿麥秋至,它的秋天便匆匆來臨。春分之後,各地陸續進入農忙時節。

在民間,有很多諺語都有著同一句式,例如:

驚蟄早,清明遲,春分播種正當時。

春分早,穀雨遲,清明播種正當時。

清明早,立夏遲,穀雨播種正當時。

這反映了不同地區的農事次第差異,也反映了不同作物的生長期差異。例如:

春分瓜,清明麻,穀雨花。

春分麥,芒種糜,小滿谷種齊。

無論如何,春分,各地相繼進入農事繁忙季節,「桑蔭種瓜不思晚,也學爺娘忙春分」。白天忙活,晚上也不清閑。「半夜飯牛呼婦起,明朝種樹是春分。」哪怕是夜裡喂牛的時候,還忍不住喚醒老伴,盤算著春分種樹的事情。

——摘自 宋英傑 《二十四節氣志》

春分

習俗

春祭春分習俗中最主要的是祭日,最早從周代就開始了。《禮記》說:「祭日於壇。」唐代孔穎達做疏稱:「謂春分也。」此俗歷代相傳。清人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中說:「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祭日很重要,選址須謹慎。日壇,就是這樣的地方,坐落在北京朝陽門外東南日壇路東,又叫朝日壇,是明、清兩代皇帝在春分這一天祭祀大明神(太陽)的地方。具體時間定在春分的卯時——上午5時至上午7時,正是太陽升起的時間。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就跟今天國旗班的戰士似的,一大早起來去祭祀太陽。其餘的年歲由官員代祭。

祭日雖然比不上祭天與祭地典禮,但儀式也頗為隆重。明代皇帝祭日時,要奠玉帛、禮三獻、樂七奏、舞八佾,行三跪九拜大禮。清代皇帝祭日禮儀有:迎神、奠玉帛、初獻、亞鮮、終獻、答福胙、車饌、送神、送燎等九項議程,也很隆重。如今的日壇已經告別了祭日敬神的時代,成為休閑娛樂的公園,但來此的人們都會被太陽崇拜的氛圍所感染。

立蛋中國自古就有「春分立蛋」的傳統。據史料記載,這個傳統起源於4000年前,人們以此慶祝春天的來臨。傳說,春分這天最容易把雞蛋立起來,很多地方都會舉行立蛋比賽。

有人認為這裡面有科學道理:春分是南北半球晝夜都一樣長的日子,呈66.5度傾斜的地球地軸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處於一種力的相對平衡狀態,有利於立蛋。

但這種說法似是而非,立蛋與春分其實並不相干,使雞蛋站立起來的因素是地球引力。2005年9月14日,美國人布萊恩在澳大利亞墨爾本打破了一項吉尼斯世界紀錄:用12小時立起了439個雞蛋。而那天並不是春分。

不管如何,春分玩立蛋,是一項很有趣味性的民俗活動,具有與時俱進的文化特質,因此得到廣泛接受而流傳下來。民俗是生是死,在今天的選擇標準,也許就是有趣與否。

放風箏清人高鼎《村居》詩說道:「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說的就是春分時期放風箏的民俗活動。

放風箏是一種很好的全身運動。春分時節適宜踏青,一線在手,視風箏乘風高飛,隨風上下,飄忽不定,實是一大快事。在放風箏的過程中,由於要不停地跑動、牽線、控制,全身的肌肉關節都要參加活動。急緩相間,有張有弛,有利於放鬆鈕骨,活動肌肉。「春日放鳶,引線而上,令小兒張口而視,可以泄內熱。」這是宋人李石在《續博物志》提出的放風箏養生原理。

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里也說:「兒童放(風箏)之空中,最新清目。」這是由於在放飛時,眼睛要一直盯著高空的風箏。遠眺可以調節眼肌功能,消除眼的疲勞,從而達到保護視力的目的。

另外,趁春季鶯飛草長的大好時節,忙裡偷閒,到空氣新鮮的郊外放放風箏,沐浴在融融的春光里,精神抑鬱一掃而光,對身心健康和慢性疾病的康復,都是十分有益的。

文章圖片來源: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弘化社 的精彩文章:

弘化社立項新書早知道(一)
利益由真實持戒得

TAG:弘化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