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陳與義《登岳陽樓》:國難時期登名樓

陳與義《登岳陽樓》:國難時期登名樓

【古典詩詞,新鮮解讀】

陳與義《登岳陽樓》:國難時期登名樓

丁啟陣

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

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

萬里來游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

白頭弔古風霜里,老木滄波無恨悲!

1

根據詩中「三年多難更憑危」一句,可知詩作於建炎二年(1128)秋天。靖康之變(1126)當年春天陳與義開始逃難,從陳留出發,途徑湖北、湖南、福建、廣東等地,至此正好三年。

陳與義於政和三年(1113)中進士。宋徽宗政和、宣和,宋欽宗靖康年間,先後任開德府教授、雍錄、國子博士、符寶郎、陳留酒監等職,其間賦閑、丁憂數年;紹興(1131-1162)年間開始得到重用,歷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參知政事,提舉洞霄宮。

可見,寫這首詩時,陳與義的仕途尚處迷茫階段。這大概也是詩中「無限悲」的組成部分吧。

2

首聯,出句交代岳陽樓地理位置;對句描寫所見之景,簾幕、旌旗、夕陽,透露兩點情況,一是沒有風,二是時間為傍晚時分。頷聯表現歷史與現實的交織,登樓想起歷史往事,吳蜀橫分,指三國時吳蜀奪取荊州,吳將魯肅曾率兵萬人駐紮在岳陽;徙倚湖山欲暮時,回到現實,眼前湖山籠罩在蒼茫暮色中,表面是交代時間,實際上是為了渲染悲涼氣氛,表現內心痛苦。頸聯兩句,撫今追昔,瞻前顧後,感慨時勢艱難。尾聯兩句抒情,抒發國破離亂的悲哀之情。

3

這首詩,很容易令人聯想起杜甫的《登高》和《登岳陽樓》等詩。因為,它們在詩人境遇、思想內容、內心情感、語言表現等方面都有相似之處。羅大經《鶴林玉露》指出:「遭逢靖康之亂,崎嶇流落,感時恨別,頗有一飯不忘君之意。」這跟杜甫十分相似。

陳與義的詩歌,有明顯的學習杜甫的痕迹。劉克莊《後村詩話》指出:「元祐後,詩人迭起……要之不出蘇黃二體而已。及簡齋出,始以老杜為師。」錢鍾書認為,黃庭堅、陳師道等人費心用力學習杜甫,忽略了杜甫律詩聲調音節的弘亮沉著,陳與義沒有忽略,因而他的詩歌「詞句明凈」、「音調響亮」。(《宋詩選注》)

陳與義的詩當然不能跟杜甫的兩首名作相提並論,但是,它也有自己的特色:寫實。比如頸聯對句,陳與義並沒有用「百年」去對出句的「萬里」。三年是寫實之詞,有利於表現真情實感。在唐宋詩人眾多的詠黃鶴樓詩歌作品中,自有其特點。

4

陳與義的詩歌,有一定的地位和影響。

《鶴林玉露》稱:「自陳(師道)、黃(庭堅)之後,詩人無逾陳簡齋,其詩繇簡古而發穠纖。」

錢鍾書說:「在北宋南宋之交,也許要算他是最傑出的詩人。」

陳與義在世時,有人學習他的詩歌,比如表侄張嵲,朱熹的父親朱松。陳與義死後,關於他是否屬於「江西詩派」,有不同的意見。生前有過交往的詩人呂本中作《江西詩社宗派圖》,裡邊並沒有陳與義。但嚴羽《滄浪詩話》說他「亦江西之派而小異」;劉辰翁也認為他跟黃庭堅、陳師道一脈相承(《簡齋詩集序》)。到了元代,方回《瀛奎律髓》提出江西詩派「一祖三宗」的說法,「一祖」指杜甫,「三宗」指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

2018-3-2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啟陣述作 的精彩文章:

萌娃子的丑照片

TAG:啟陣述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