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國佛教知名度最高的僧人,被譽為中華民族的脊樑!
今日2018年3月21日,農曆二月初五,
是玄奘大師圓寂紀念日。
松風水月 未足比其清華
仙露明珠 詎能方其朗潤
遙想大師千年前的風采,
彷彿看到大師風中飄動的衣袂,
依稀能聽到大師演法的獅吼雷音。
玄奘法師畫像
如果說到中國佛教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出家人,非大唐三藏法師玄奘莫屬。
因小說《西遊記》的緣故,「唐僧」家喻戶曉,是一個婦孺皆知的人物;
撇開小說的虛擬,僅從佛教自身發展的歷程來說,
玄奘法師的卓越貢獻也可彪炳史冊,是佛法東傳歷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大乘天
玄奘大師 電影原聲帶
齊秦
00:00/05:09
少年出家
玄奘法師(600-664)是隋唐時人,傑出的翻譯家,法相宗的創始人。
法師俗姓陳名禕(yī),自幼聰慧敦厚,溫文爾雅,儀錶非凡,跟從仲兄誦習儒道經典,勤學不懈。
玄奘法師十歲父母雙亡,十三歲時隨仲兄長捷在洛陽凈土寺出家,聽講《涅槃經》,受習《攝大乘論》。
大業八年(612年),洛陽選拔二十七人出家為僧。主考大理寺卿鄭善果見法師年紀雖小,卻對答出眾,問他出家目的何在。
法師答道:「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主考讚許他器宇非凡,志向高遠,破格以沙彌身份錄入僧籍。
隋唐之際,天下大亂,兄弟二人從洛陽出發,經過長安抵達成都,開始了參謁耆宿,尋師訪道的參學生活,足跡遍及半個中國。
法師在成都學習《攝大乘論》、《阿毗曇論》,聽受《迦延論》。
唐武德三年(620年),法師年滿二十歲,在成都空慧寺受具足戒,並學習戒律。後又北上受習《成實論》和《俱舍論》。
在長安,他聽當時佛門大德法常、僧辯二位法師講《攝大乘論》,質疑問難,縱橫論辯,眾時賢深為其智慧與才學所折服,讚歎他為「釋門千里之駒」,而法師也因此譽滿京城。
在參學訪道的過程中,玄奘法師發現當時眾多高僧對佛法的見解不一,沒有定準。因印度尚有很多梵本沒有譯為中文,加上前人所譯經論多採用意譯,使得很多問題,無法解答,讓後學們無可適從。
為解決這些根本問題,玄奘大師發願前往天竺尋訪原始梵本經典,探求佛法真義。
西行路經圖
西行求法
貞觀元年(627年),法師決意西行。
因從中土前往西域,必須要得到皇帝的特許,他二度上表陳情,但沒有獲得批准。
但他仍冒險出關,由長安經秦州(今甘肅天水一帶)、蘭州抵達涼州(今甘肅武威)。
可是剛到不久,長安的追捕令也緊隨其至。
法師唯有晝伏夜行,歷盡艱險,穿過甘肅走廊,抵達瓜州(今甘肅西北部),不顧留難,執意前行。
瓜州榆林窟
玄奘法師以探險家般的膽魄,勇士般百折不撓的意志,隻身一人,進入了方圓八百里的莫賀延磧大沙漠。
莫賀延磧大沙漠位於羅布泊和玉門關之間,今稱「哈順戈壁」,「上無飛鳥,下無走獸,草木不生,人跡罕絕;時而風卷沙石,時而暴晒濕蒸;時而見枯骨遍野,戰場遺迹;時而見兇惡野獸,鬼魅影像……」
白天,太陽無情的暴晒使地表溫度極高,根本無法落腳,法師只能把自己埋在沙間,待到夜間出來趕路。
大沙漠廣闊無垠,玄奘法師一時迷失了方向。不僅如此,在迷途中,他不小心打翻了水袋,茫茫沙海中,失去了飲水意味著喪失了一切生存下去的希望。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說:「千里之資,一朝斯罄。」由此,心意彷徨,意欲東回尋求幫助。
然走幾里回頭路後,想起自己「絕不東移一步」的發願,並反覆詰問自己「今何故來?」終於再發誓願,「寧可就西而死,豈歸東而生!」
在這樣的絕境下,他四夜五日無滴水可飲,憑著信念,口誦觀音菩薩聖號,默念《心經》,向西而去……
高昌故城大經堂(玄奘法師講經處)
走出莫賀延磧,路經高昌國,高昌王麴文泰對玄奘法師崇高的僧格和高深的佛學造詣非常敬仰,給予厚供,拜為國師,並結為兄弟之盟,苦慰勸留,希望法師留在高昌國。
玄奘法師求法志願堅定,絕食四天。高昌王被法師矢志不渝的精神所感動,只好為法師備好糧草盤纏,並挑選國內僧人及侍從數人,護送法師西行。
玄奘法師帶隊翻越雪山蔥嶺,途中染上了冷病,一直到晚年,這種病仍不時發作。
但是法師西行求法的意志在各種苦難的磨礪下變得更加堅定。他取道阿富汗進入今天印度境內,沿途瞻禮聖跡,直至那爛陀寺。
那爛陀遺址
聲震天竺
那爛陀寺是當時佛教的最高學府,戒賢論師是寺里地位最崇高的導師。玄奘法師跟從戒賢論師學習唯識學,被列在十位上首弟子之內。
在此求學的六年中,法師學習了《瑜伽師地論》,又學了《顯揚論》、《大毗婆沙論》、《俱舍論》、《順正理論》、《對法論》、《因明論》、《聲明論》、《集量論》、《中論》、《百論》等論,鑽研諸部法義。
此後,法師遊歷五天竺聖跡,遍訪名師。
他親近勝軍論師三年,學習《唯識抉擇論》、《意義論》、《十二因緣論》、《莊嚴論》,研究因明等諸多問題,並竭力尋求梵本原典。
法師從南印度遊學歸來後,回到那爛陀寺,奉戒賢論師之命,在寺內講授《攝大乘論》、《唯識抉擇論》。
當時有師子光論師在那爛陀寺講授龍樹一系的《中論》與《百論》,辯駁玄奘法師的觀點。
法師於是會和中觀、瑜伽兩宗,著《會宗論》三千偈頌(已佚)破斥師子光論師的觀點。
後又著《制惡見論》一千六百偈頌破斥小乘論師的《破大乘論》,因而名震五天竺。
戒日王在當時統一了五天竺,是各國的盟主。他信仰大乘佛法,是那爛陀寺的護法。
在拜讀了玄奘大師《制惡見論》後,戒日王萬分折服,極為推崇,便在首都曲女城舉行無遮辯論大會。
五天竺十八國國王均列席會上,大小乘僧及婆羅門等共七千餘人到場參加。戒日王禮請玄奘大師作為大會論主,弘揚大乘法義。
法師在會上講述了《制惡見論》的要旨,提出「真唯識量」的論點,並懸之於會場外。
一連十八天,法師一人高居論壇,闊論雄談,沒有一個人能辯倒他,也沒有人能改動《制惡見論》里的一個字。
會後,十八位國王和諸多僧人、學者在玄奘法師座下皈依了大乘佛法,法師成為印度宗教哲學的最高權威,獲得了「大乘天」、「解脫天」的美譽。
電影《玄奘大師》海報
玄奘法師雖然聲震天竺,然而,他始終未曾忘記當初離開故土,西行求法的初衷。
他無時不刻不在思念自己的祖國,希望學成後東歸,振興中土的佛教。
戒日王一再挽留法師在印度弘法,有的國王甚至要為法師供養一百座寺院。
玄奘法師從懷裡取出他一直珍藏的一抔祖國的黃土,對他們說:
「支那國去此遐遠,晚聞佛法,雖沾梗概,不能委具,為此故來訪殊異耳。今果願者,皆由本土諸賢思渴誠深之所致也,以是不敢須臾而忘。」
在玄奘法師的強烈要求下,戒日王等無奈,只好送他回國。
主持譯經
貞觀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花了十九年時間到印度取經的玄奘,終於回到了長安。史載當時「道俗奔迎,傾都罷市」。
不久,唐太宗接見並勸其還俗出仕,玄奘婉言辭謝:「玄奘少踐緇門,服膺佛道,玄宗是習,孔教未聞。今遣從俗,無異乘流之舟,使棄水而就陸,不唯無功,亦徒令腐敗也」。並表達了「願得畢身行道,以報國恩」的心愿。
爾後留長安弘福寺譯經,由朝廷供給所需,並召各地名僧二十餘人助譯,分任證義、綴文、正字、證梵等職,組成了中國佛教史上最為完備的譯場。
他白天主持翻譯佛經工作,晚上還要抽時間為太宗撰寫西行見聞(由其弟子辨機法師筆錄)。
他並不是一個迂腐的只知道佛經的學者,他很通達,明白要完成佛經翻譯這一巨大工程,非得獲得國家支持不行。
他的《大唐西域記》十二卷本,介紹了138個國家的風俗地理。「推表山川,考采境壤,詳國俗之剛柔,系水土之風氣」。對於今天研究中印交通以及中亞地區的民俗風情、人文地理,均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玄奘大師所著《大唐西域記》
在翻譯上,玄奘一改以往要麼為忠實原典而偏於直譯的方法,要麼為文字順暢而有違原典的意譯,主張「既需求真,又了喻俗」的譯經原則,
並創造性地提出了「五不翻」,成為中國佛教譯經史上的「新譯」標誌。
歐陽竟無曾讚歎玄奘的翻譯風格是:「一語之要,堅如磐石;一義之出,燦若星辰。」
回國後,玄奘大師在長安開設譯場,專心譯經,分秒必爭,白天沒有完成的工作,必定要在晚上繼續完成。
每天譯經結束,還要誦經拜佛,直至三更才睡,然後五更起床,繼續翻譯。
如此孜孜不倦,譯經十九載,共譯出經論75部,1335卷,這是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成就。
現代佛學大師呂澂先生評價說「印度的佛學從漢末傳來中國,直到唐初的幾百年間,真正能夠傳譯印度學說的本來面目,要算玄奘這一家。」
玄奘與其高足窺基,由於對唯識經論的傳譯闡揚,使得唯識學成為一大宗派,並薪火相傳,風從影隨,至近代仍有楊仁山、太虛、歐陽竟無等提倡弘揚,餘音綿遠不絕。
如果說鳩摩羅什開演中觀,令印度佛教空宗流布中土,那麼正是玄奘師徒的努力,讓瑜伽有宗得以輝煌。
這樣印度大乘佛法的空有二脈,雙峰並峙,如日月同輝,普照華夏大地。
示現圓寂
玄奘法師在譯完《般若經》後,自覺身體大不如從前,知道無常將至,時日無多,便向寺眾和弟子歡喜辭別:
「玄奘此毒身深可厭患,所作事畢,無宜久住,願以所修福慧回施有情,共諸有情同生兜率天彌勒內眷屬中奉事慈尊,佛下生時亦願隨下廣作佛事,乃至無上菩提。」
玄奘法師圓寂前,有弟子問:「和尚決定得生彌勒內院否?」法師報云:「得生。」後,右肋而卧,安然舍報。
唐高宗驚聞噩耗,哀傷不已,反覆說:「朕失國寶矣!」
出殯當天,五百里之內,四眾送葬者有一百多萬。當夜留在白鹿原墓地為玄奘法師守靈的四眾弟子有三萬人之多。
民族脊樑
與很多人相比,玄奘法師的一生近乎單調——他人生的大部分時間彷彿只是在行走、譯經。
然而他卻在這樣簡明的人生中,為人類創造了史詩般追求真理的征程,為中國翻譯了成千上萬卷經書。
他的所做所行——求法和譯經,全是一個和尚的本分。他終其一生捨身為法,矢志不渝。
在人類文化交流史上,玄奘是空前絕後的,他是一座難以逾越的豐碑。
今天,玄奘已經成為中印兩個大國之間友好的化身。
印度歷史學家Ali說,「如果沒有玄奘,重建印度史幾乎是不可能的。」
英國歷史學家Smith說,「對於印度歷史來說,怎樣評估玄奘都不為過。」
玄奘大師留給中華民族的,或許還有更重要的東西。
作家魯迅這樣寫道,「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就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捨身求法的人,首先就有玄奘。玄奘留給我們的,是一種精神。對理想永不放棄,對信念始終堅持,這就是玄奘的精神,這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
「願以所聞,歸還翻譯,使有緣之徒,同得聞見,用報師恩。」
遙想大師千年前的風采,
彷彿看到大師風中飄動的衣袂,依稀能聽到大師演法的獅吼雷音。
我們今天重溫玄奘大師的情懷,回顧大師走過的路,緬懷大師的法乳深恩,正是為了回應大師「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的悲心切願,為今天的和樂人群、報恩社會而精進不懈。
學佛導航整理
玄奘大師圓寂紀念日供燈共修
今日3月21日,農曆二月初五,是玄奘大師圓寂紀念日。積福慧發起供燈共修,回顧大師為法忘軀的一生,緬懷大師的法乳深恩,重溫大師「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的悲心切願。


※凈慧長老:玄奘法師修持《心經》的殊勝感應
※心態的不同,為兩者畫出一道分水嶺
TAG:南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