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南泥灣老照片:又戰鬥來又生產,359旅是模範

南泥灣老照片:又戰鬥來又生產,359旅是模範

南泥灣的八路軍359旅戰士在設置迫擊炮。1944年9月,美國攝影師哈里森·福爾曼來到抗日根據地陝甘寧邊區的南泥灣,用鏡頭記錄了八路軍官兵開荒種田、堅持抗日的場景。抗戰時期,哈里森長期活躍在中國,向世界報道中國軍民的抗日活動。

359旅戰士用測量羅盤來計算武器的射擊距離。南泥灣位於延安南40公里處,至今婦孺皆知。抗日戰爭時期,由於國民黨對抗日根據地實行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又加上連年遭受自然災害,陝甘寧邊區的生活面臨極大困難。1940年9月,朱德經過考察後,提議由王震率領359旅屯墾南泥灣,得到中央批准。

王震(右)與邊區的勞動英雄吳滿玉(音譯)握手合影。1941年3月,八路軍359旅在旅長王震的率領下在南泥灣開展了著名的大生產運動。

359旅在南泥灣建起一排排的房屋。359旅進駐之前,老百姓稱南泥灣為「爛泥灣」,是荊棘遍野、人跡稀少、野獸出沒的荒涼之地。當年流傳的歌謠是:「南泥灣呀爛泥灣,荒山臭水黑泥灘。方圓百里山連山,只見梢林不見天。狼豹黃羊滿山竄,一片荒涼少人煙。」

正在農田勞作的359旅戰士。359旅官兵進駐後,披荊斬棘,開荒種地,風餐露宿,戰勝重重困難,使這裡成為生產糧食的沃土。

第八路軍士兵設置斯托克斯迫擊炮,生產的同時不忘抗日。359旅剛剛進駐南泥灣時,由於工具短缺,兩三個戰士合用一把鋤頭。戰士們自造農具,幾乎全部是靠人力拉犁開荒。他們不但沒有叫苦,而且整日喊著嘹亮的號子堅持勞動。

一個被截去手臂的戰士肖像,他的笑容很有感染力。廣大官兵用自己的雙手和汗水,將荒無人煙的南泥灣變成了「平川稻穀香,肥鴨遍池塘,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陝北好江南。

359旅軍醫照顧病人。1943年3月,賀敬之、馬可創作了歌曲《南泥灣》,其中唱道:「陝北的好江南,鮮花開滿山,開滿呀山;學習那南泥灣,處處是江南,又戰鬥來又生產,三五九旅是模範」。這首歌曲經著名歌唱家郭蘭英演唱後,唱遍了大江南北,唱得家喻戶曉。

扛槍的359旅戰士。359旅進駐南泥灣的第一年,因耽誤了農時,加之缺乏經驗,雖開荒1.12萬畝,只收糧1200石。1942年,情況好轉,開荒2.68萬畝,產糧3050石。1943年時,已經初步做到不要政府一粒米、一寸布、一分錢,糧食和經費完全自給。

359旅官兵在農田裡勞作。到1944年,359旅共開荒種地26.1萬畝,收穫糧食3.7萬石,養豬5624頭,實現了「耕一餘一」,而且第一次向邊區政府上交公糧1萬多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歷史 的精彩文章:

清末南京真實面貌 經歷近代風雨的古城
清朝寡婦再嫁之後,她將遭受哪些歧視?

TAG:小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