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發現遼寧:一棵曾被乾隆御封為「神樹」的古榆的傳奇故事

發現遼寧:一棵曾被乾隆御封為「神樹」的古榆的傳奇故事

清永陵是清朝皇帝的祖陵,位於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西北啟運山腳下。清永陵葬有四位後來追封的皇帝及其皇后,也就是努爾哈赤的父親、祖父、曾祖、六世祖。

清永陵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後金天聰八年(1634年)稱興京陵,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尊為永陵。從1682年到1829年,康熙、乾隆、嘉慶、道光等皇帝曾先後九次來永陵祭祖。

永陵內還曾有一棵被乾隆封為「神樹」的古榆。關於這棵「神樹」還有個傳說,裡面藏著努爾哈赤坐擁天下的秘密。

努爾哈赤六世祖

是明朝駐守邊關的官吏

努爾哈赤的祖父叫覺昌安。覺昌安第四子塔克世就是努爾哈赤的父親。

他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兒,原是元朝斡朵里部萬戶府的萬戶。明永樂三年(1405年)應明成祖朱棣的招撫,入京朝貢,封授建州衛指揮使,後掌建州左衛,晉陞至右都督。此後,猛哥帖木兒成為明朝駐守邊關的官吏。

猛哥帖木兒部在鳳州居住了大約十三年,使建州女真能夠有更多的機會與中原文化接觸,並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和熏陶。因此,建州女真部不斷引進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使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經濟逐漸發展,女真社會逐步穩定下來,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

永樂二十年(1422年)四月,為了反擊韃靼部阿魯台的擾掠,明皇朱棣第三次御駕親征漠北。猛哥帖木兒部也隨駕從征,給韃靼部以沉重打擊。九月,討伐勝利班師,猛哥帖木兒部重返建州。此次討伐,使韃靼部與猛哥帖木兒部結下仇恨。

宣德八年(1433年)正月,猛哥帖木兒隨欽差回京。朝廷晉陞猛哥帖木兒為右都督。同年八月,明遼東指揮裴俊奉詔率官軍160人抵達斡木河,敦促猛哥帖木兒繼續遣返被楊木答兀煽動叛逃的軍人及人口。猛哥帖木兒奉詔尋找楊木答兀,向他宣布了敕諭。楊木答兀表面應詔,並約定同年八月十五日在指定地點交還被擄掠的所有人口。裴俊率官軍並馱載按指定時間和地點到達時,竟然遭到楊木答兀叛軍的包圍。楊木答兀勾結女真兀狄哈部300餘人,射殺明軍,搶走大批物資。裴俊率官軍英勇抵抗,並且誤認為猛哥帖木兒「首謀作賊」。正在危急關頭,猛哥帖木兒帶領500餘騎前來救援,殺死兀狄哈部頭目阿答兀,擊退兀狄哈部軍隊的圍攻,楊木答兀棄馬登山而逃。猛哥帖木兒救出裴俊等,然而猛哥帖木兒的弟弟凡察、兒子阿谷等身負重傷。八月十九日,楊木答兀又勾結七姓野人女真800餘眾,突然包圍了猛哥帖木兒的駐地,猛哥帖木兒組織族眾官軍英勇抵抗,終因敵我懸殊而戰死,年僅64歲。他的長子阿谷也被殺害。至此建州左衛受到了最為沉重的打擊,幾乎陷入覆滅的境地。

康熙乾隆嘉慶道光

曾先後九次來永陵祭祖

努爾哈赤早在明嘉靖至萬曆年間就選擇這裡作為家族墓地。這裡先後埋葬了興祖福滿、景祖覺昌安、顯祖塔克世及努爾哈赤其他伯祖、叔祖等人。史載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9月,努爾哈赤的愛妻、年僅29歲的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孟古病逝後,就埋葬在這裡。當時還令四名女婢殉葬,殺牛馬各一百致祭。

用活人殉葬是中國古代一項殘忍野蠻的制度,秦漢以後有所收斂,往往代之以木俑、陶俑。到了遼代,人殉之風死灰復燃,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死後,述律平甚至強迫一百多名大臣殉葬。此後,金、元、明初都有殉葬制度,直到明英宗時期才結束。清初,殉葬制度再次重現,到了康熙時再次結束。努爾哈赤剛去世,他的三位大妃福晉被逼上吊殉葬,就死在瀋陽汗王宮內。

永陵在當時並不叫永陵,無陵寢建築更無陵名,僅以「赫圖阿拉祖陵」稱呼。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改大金為大清,並稱帝。按古制追尊四祖為四王,即猛哥帖木兒為澤王、福滿為慶王、覺昌安為昌王、塔克世為福王,並為四王設太廟祭祝。同時在老陵興祖墓後設肇祖衣冠冢,專稱肇、興二祖為「二祖陵」。

順治五年(1648年),清世祖福臨追封四王:猛哥帖木兒為肇祖原皇帝、福滿為興祖直皇帝、覺昌安為景祖翼皇帝、塔克世為顯祖宣皇帝。同時追封四王的嫡福晉分別為肇祖原皇后、興祖直皇后、景祖翼皇后、顯祖宣皇后。

順治八年(1651年),封喬山尼雅滿山岡為「啟運山」,設官兵守護陵寢。順治十年(1653年),始建享殿、配殿、方城門牆。順治十二年(1655年)立肇、興二祖神功聖德碑建碑亭。順治十五年(1658年)因東京陵風水不如興京陵好,遂將景、顯二祖陵及禮敦、塔察二墓遷回興京陵肇、興二祖墓前。順治十六年(1659年)更興京陵名為永陵,意在江山永固、帝業長久。

遼瀋地區可謂是清朝的發祥之地,更是祖宗陵寢所在。不僅僅是永陵,盛京的福陵、昭陵葬著太祖努爾哈赤和太宗皇太極。清統治者在這片土地上建造了宮殿、多處皇家寺廟和東西南北的寶塔。清朝皇族,十分重視對先祖的祭祀。每逢清明、中元(農曆七月十五)、冬至、歲暮(農曆十二月廿八或廿九日),關外的永、福、昭三陵都要舉行「四時大祭」。在各種祭祀中,最隆重的還是清帝東巡時的祭祀。

所謂的清帝東巡,指的是清朝統治者出關告祭祖先、拜謁陵寢、寄託孝思。清帝還會藉此考察沿途民情吏治、了解地方邊備敵情、安撫少數民族、慰問勛舊遺族,同時賞賜、懲罰、免賦或是告赦天下等。因此,清帝東巡不單純是祭祖謁陵、告慰祖先,同時也是一項帶有極強國務色彩的政治活動。

清帝東巡祭祖始於康熙,其在位年間曾三次東巡。而後的乾隆、嘉慶、道光等人也都不忘祖訓,出關祭祀先祖。僅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就曾先後九次來永陵祭祖。

有意思的是,康熙親政不久的第一次東巡時,國家經濟尚未明顯好轉,又面臨「三藩之亂」的威脅,政局不穩,財政拮据,故開銷最為節儉。康熙皇帝在行前命盛京內務府責令沿途各皇莊供應的食物僅有:「腌白菜、滿洲小芥菜、開心小酸菜、不開心小酸菜、大醬瓜子、清醬瓜子、韭菜、茄子、水蘿蔔、大紅蘿蔔、蔥、蒜、芥末面,做餑餑之用的奶油、蜜、豬油、好白面、稷米、鵝蛋、雞蛋、高粱炒麵、小米炒麵等。

另有檔案載:「小黃米二金斗、白小豆一金斗、紅小豆二金斗半、綠豆一金斗半、芝麻油一瓶、燒酒一瓶,早晚在各地食用之米及尖盤眾大臣食用之米一日一金斗二升,眾人之茶麵四升。又太監三十員,一日食米一板斗另五升。所有供應之米倘有粳米則供應粳米,若無粳米則將稗米和燕麥米一併供應。」肉蛋規定沿途皇莊供給,若無皇莊令廣儲司備辦。「每處預備七十斤豬二頭、五十斤豬一頭,仔豬二頭、鴨四隻、雞十隻、鵝六隻。」

被乾隆封為「神樹」的永陵古榆

清永陵是中國現存規模較大、體系較完整的封建帝後陵寢建築群。整體建築由陵前參拜道、下馬石碑、前院、方城、寶城、省牲所等幾部分組成。陵前參拜道南北長840米,以黃沙鋪墊。參拜道南北兩端之左右各立下馬石碑一甬。碑陽豎書陽刻漢、滿、蒙、回、藏五體「諸王以下官員人等至此下馬」文字。參拜道中央原有一座小橋名玉帶橋。

康熙十六年(1677年),永陵改用黃琉璃瓦件。雍正八年(1730年),建齊班房、祝版房。乾隆元年(1736年),建茶膳、滌器房。

參拜道北端緊接永陵前院正門名正紅門或前宮門。前宮門是小木作硬山式琉璃瓦頂建築。面闊三楹,進深二間。每間置二扇木柵欄門,上覆紅漆。這種木柵欄為清代帝、後陵寢中唯永陵所獨有,是滿族早期建築特色,是建州女真人「樹柵為寨」的古老生活遺俗。

在遼寧省博物館可以見到永陵的建築構件,如龍紋瓦當,龍首大脊等。瓦當是我國古代建築瓦件,是接近屋檐的最下一個筒瓦的瓦頭,形狀有半圓或圓形,表面多裝飾有花紋或文字。它既有保護房屋椽子免受風雨侵蝕的實用功能,又有美化屋檐的裝飾功能。

瓦當的造型千姿百態,它不但是繪畫、工藝和雕刻相結合的藝術,也是實用性與美學相結合的產物。唐宋以來,瓦當已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在唐宋文獻中記載,當時人用瓦當做成硯台使用。清代隨著金石學的興盛,瓦當收藏之風大盛。瓦當的色彩是有講究的。如明代帝王就有印著五爪龍紋的瓦當,大多是表面施黃釉的。

永陵的等級講究很多。如啟運門也就是方城正門,朱漆的板門上各布「九九」八十一枚鎏金銅門釘,取意「九九歸一」;帝王為「九五」之尊,橫九縱九,唯皇最大。啟運門中門為神門,為墓主神靈出入之門。東門為皇帝及大臣出入之門。西門為皇太后、太后、妃及平常司事人出入之門,反映出清代嚴格的等級制度。

據說,永陵內還有一棵「神樹」。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二次東巡祭祀永陵,封了一株古榆為「神樹」。關於這棵樹,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當年努爾哈赤的祖父背著祖先的屍骨從長白山走下來,走到永陵的時候見天色已晚,準備住店。可當時的人都很迷信,說什麼也不讓他住店。他突然發現在喬山的腳下生長了一棵粗大的榆樹,而且在離地三尺處有一個樹杈。他非常高興,便把祖先的屍骨取下來夾到了樹杈上。夜間天氣驟然變化,狂風暴雨,電閃雷鳴。第二天雨過天晴,早上準備趕路的時候,努爾哈赤的祖父來到樹前,卻發現屍骨竟然長在樹上取不下來了。他非常著急就使勁掰,結果順著樹杈就流血了。他很害怕,便從當地找來風水先生。風水先生來到樹前一看,就告訴他,這是一塊風水寶地,後面的山是一條龍脈,對面一座照山叫煙囪山,還有一條蘇子河環繞。你無意間將屍骨一放壓在了龍脈正中,你的後人將有天下可做。

這棵神樹是在同治年間倒掉的。史料記載,同治二年(1863年)七月十三日,一場暴風驟雨將神樹颳倒,樹榦將啟運殿砸塌。

來源:遼瀋晚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乾隆 的精彩文章:

對比一下康熙、雍正、乾隆的帝師,就可以看出清朝註定要滅亡
罕見的乾隆皇帝真跡臨三王書法《三希文翰》

TAG:乾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