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破除拖延背後的秘密

破除拖延背後的秘密

我們行為背後隱藏著什麼心理動機?決定人行為和學習的底層硬體大腦有什麼秘密?如何克服學習一項新技能的拖延情緒?今天我們就來談談腦科學和心理學方面的內容。

心理學讓你更幸福

人類喜歡追根溯源,就像你會想盡各種辦法去驗證對方是否喜歡你一樣。同樣,對於一些日常表現的行為,心理學家試圖去挖掘背後隱藏的動機和秘密。

下面來簡單介紹一下心理學的分類,心理學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發展與教育心型學:這個領域研究的是兒童與青少年的成長與教育。這其實也是為什麼全國比較好的心理學專業,都設在師範大學。

2,基礎心理學:這個領域研究人的心理現象和行為,探究現象和行為背後的認知、神 經機制,比如我們怎麼識別面孔、如何記 憶、如何推理。

3,應用心理學:這個領域研究心理學在現實生活和工作中的應用。其中包括,針對抑鬱症、精神分裂症等等心理疾病患者的苗 床心理學,以及幫助非病患解決心理和情緒問題的諮詢心理學。

應用心理學與我們生活工作聯繫緊密,同時也是我們特別關注的方面。日常的經驗表明,針對一件事情和經歷,之所以不同的人會有迥然不同的想法和感受,這與每個人的成長經歷和生活背景休戚相關。

如此一來,面對他人的行為和表現,你就會轉換視角和思維,站在特定的立場去看待問題,也就少了很多糾結,多了一份理解和包容。

這樣做的好處非常明顯,面對不確定性和問題,會讓你從尋找外因的角度轉換位反求諸己的角度。一方面,外源性的因素很難短時間改變和控制;另一方面,外部反饋機制的建立也非一朝一夕所能達成。

人都喜歡控制和確定感。因此,反求諸己的益處相當明顯,因為這會讓你第一時間建立一種控制感和確定感。再者,你也能建立積極的反饋機制,從而有利於進入正反饋螺旋上升的通道。

同理心、交流和溝通這樣軟技能的培養需要融入場景,然後去刻意練習和總結反思,寫代碼編程序這種硬技能的養成也需要長時間專註和訓練。

比如你買一本書很容易,但是你看完就需要一些專註和努力,再者你能搞懂全書的行文邏輯和脈絡,就讓人肅然起敬。最高層次的閱讀是根據自己需要,能對信息進行有效吸收、判斷、內化,最後能夠回歸生活,指導自己的行為和習慣。

為什麼學習新技能會很痛苦和艱難,你得去了解一些腦科學。

新技能背後的腦科學

從腦科學方面去解釋行為和現象,這會讓我們多了一個看世界的窗口。我們先回到生物課堂,下面我先來介紹一下大腦的基礎知識以及了解這些知識的必要性。依我看,這些大腦的知識比什麼「努力就會成功」等之類的勵志雞湯口號好使得多。

第一,腦的基本結構。大腦是一個近似橢球型的、帶點淺灰的粉色物體,重量大約是1.4公斤。它的外表學名叫做皮層,上面覆蓋著密集的皺紋,形成了深深的溝回。

人腦的各個部分都有自己的分工,比如大腦皮層里就有人最高級的感覺中樞,包括視覺、聽覺和觸覺中樞,它還有負責人們思考、感情、判斷和做出決策的中樞,是人思維意識的真正所在。

小腦主要負責的是人體的協調能力,它可以根據身體的運動,對肌肉進行細微的校正,讓我們能平穩地運動。腦幹則是身體最基本的控制調節中樞,主要負責那些不需要意識控制的生命必需功能,比如心跳、血壓、呼吸節奏和體溫等等。

第二,神經元是大腦傳遞信號的主要生物基礎,但是一個神經元每秒鐘最多只能傳遞400次電信號,傳導的速度還特別慢,比銅導線的效率低得多。神經元還經常漏電,會影響到其他神經元的工作。

而且,電信號在兩個神經元之間傳遞的時候,還很容易出錯,平均每次傳遞的成功率只有可憐的30%,也就是說在另外70%的情況下,下一個神經元根本就接收不到上一個神經元傳來的信號。神經元其實是一個特別不靠譜的東西,性能落後、故障頻發。

第三、大腦是如何讓人類擁有高度智慧的。

為了彌補神經元的缺陷,大腦只能用數量換質量,進化出特別多的神經元,而且讓神經元之間出現大量相互連接的突觸,這樣才能保證運算的速度。

這麼做的結果是,平均每個神經元都有大約5000個突觸,再加上人腦里有1000億個神經元,所以人腦內的突觸總數可以達到驚人的500萬億個。

正是憑藉著這麼多的神經元和突觸,大腦才有了足夠的運算能力。但代價是,只佔我們體重2%的大腦,卻可以消耗人體總能量的20%。

有一個比喻特別地恰當:大腦就是一台拼裝電腦,雖然每一個處理器的功能都不怎麼樣,但最後因為有大量相互關聯的處理器,還是能合作解決很複雜的問題的。

那麼問題就來了,了解上面對你有什麼用?用處當然很大。如果上面關於腦科學的知識是鋪墊,下面我所說的才是關鍵。

既然突觸如此關鍵,我們是否有辦法增加突觸的數量,答案是肯定的!一是未成年時期的自然生成,二是通過學習和刻意練習。

突觸數量和結構的變化涉及到生理層面的重新塑造,改變並非一朝一夕,需要長時間的刺激和鍛煉。這從科學上肯定了刻意練習的本質。學習新技能就是重塑你大腦的過程,這不是心理的安慰,而是大腦實實在在硬體結構的變化。

這種突觸變化包括兩種第一種是突觸的功能變化,指的是神經元會在產生記憶的過程中改變自己產生電壓的能力。第二種是突觸的結構變化,指的是神經元會產生新的突觸或減少不必要的突觸。這兩種突觸的變化,很可能會在細胞層面影響人的記憶和認知水平。

那麼我們如何勇敢邁出第一步,培養一個新習慣或者學習一門新技能呢?

拖延症的唯一解答

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什麼時候開始,以什麼樣的姿態開始背後也會有科學。

對目標有一個全景認知,然後將一個大目標拆解成小目標是必備的技能之一。微習慣,從一個小目標和小任務開始,然後立馬行動,建立自己微小的控制感,這樣會給你積極的反饋,同時大腦也會分泌多巴胺,獎勵你的成就。

破除拖延或者焦慮的唯一解藥是行動。比如如果你想跑10公里,如果你不想運動,那就換上裝備,再來到戶外先跑100米開始,相信你肯定不會跑完100米後就鳴鼓收兵。

拖延症是進化過程中留下的享樂主義習慣,我們不必自責。下面介紹一下行動的三個層級,你可以自我對照處於哪一個層級。

初級:完成一個小目標,然後給你自己一些獎勵和鼓勵。

中級:完成小目標後迭代更新,不要想著想著憋著放一個大招,摒棄完美主義思維,羅馬不是一日建成,比如寫一個專利可以先列出一些要點,然後逐個展開。

工作以後學到的重要一課就是要有目標感和交付感,你自己應該對結果負責,不然你就是在搞行為藝術,沒有輸出導向的行為沒有意義,比如你去表白也是期望對方說Yes。

高級:新的習慣嫁接在老的習慣。什麼是嫁接,就是你跑步之前需要先做完什麼事情,比如跑步之前,你得先寫完公眾號,這樣在舊的習慣上嫁新習慣嫁接到我們的老習慣上面,這樣我們就能對抗拖延症。

好啦,我去跑步了,下次我們說終身學習的好處,來帶你認識什麼是固定思維和成長思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縱覽英文名刊 的精彩文章:

現在開始是否為時已晚
1萬小時定律靠譜嗎?

TAG:縱覽英文名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