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檢視 Facebook:一個涉嫌對用戶進行心理操縱,數據濫用的故事

檢視 Facebook:一個涉嫌對用戶進行心理操縱,數據濫用的故事

為記者量身打造的行業資訊平台

最快的傳媒要聞、最全面的財經輿情、最敏銳的傳媒投資風聲、最前沿的媒介變革趨勢,是資訊門戶也是工作平台,近萬名財經記者註冊、二十萬主流財經人群實時關注。

作者 | 徐甘甘

這兩天的朋友圈,幾乎都被同一條讓人細思恐極的新聞刷屏,Facebook5000 萬用戶信息被泄露,泄露來做什麼?操縱輿論,從而達到控制選民,影響選票的目的。儘管Facebook 對此進行了否認。

這則新聞的可怕之處還在於特朗普的成功當選美國總統,被指與這場泄密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通過大數據來影響選民投票,這樣的新聞並不罕見,然而 5000 萬的量級以及或許與總統上台息息相關確實讓人不寒而慄。

回歸到中國,互聯網企業近年來得到了高速發展,而人們在使用互聯網工具上也必須出讓一部分隱私權,只是,坐擁著海量信息用戶的互聯網企業,如何使用用戶信息依然不透明,我們個人信息安全又該如何得到有效保護?

特朗普上台與 5000 萬用戶隱私泄露有關?

我們先來複盤Facebook 的信息泄漏門。

此次事件的核心是一家名叫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的數據分析公司,這公司總部在倫敦,於 2013 年成立,是一家為想要「改變受眾行為」的企業和政黨提供服務的公司。

最近劍橋分析被指利用在Facebook上獲得的5000萬用戶個人數據來創建檔案、在選舉期間針對這些人進行定向宣傳的報道。

由於劍橋分析與特朗普陣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比如說特朗普一名重要支持者向劍橋分析公司捐贈了1500萬美元的資金。所以特朗普的成功當選也被指與此次泄密門有關。

劍橋分析的做法其實並沒有採取什麼高科技的手段,無非是在Facebook 上投放了一個叫「個性人格測試」的 app,用戶做完測試可以獲得 5 美元的獎勵,而對劍橋分析來說,就擁有了用戶自己為自己描繪的畫像:個人喜好、日常行為、對某些事件的看法等等。

緊接著,劍橋分析就根據不同的用戶推送不同的新聞,這就是所謂的「個人定製」。

公眾號《假裝在紐約》在文章中這樣描寫:

針對那些還在猶豫不決的中間選民,他們會推送有針對性的新聞乃至假新聞,潛移默化地改變和操控他們的心理。

容易被煽動起來的,就推送聳人聽聞的內容;看起來智商比較高的,就把內容包裝得再巧妙一些;雖然支持特朗普但是可能不太願意捐款和出門投票的,就強調下形勢的嚴峻性,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至於特朗普的當選到底跟這家公司的做法有沒有直接關係?我們暫時還不知道,總之,西方國家輿論對Facebook 輿論的審判如今還在繼續。

而Facebook 也迅速採取了一系列公關手段,在信息泄漏門發生不久後便回應說:在發現違規行為之後,Facebook暫停了這家名為 Cambridge Analytica 的公司在其社交媒體平台購買廣告和管理頁面的許可權,封號兩天以後,還指責該公司沒有完全刪除從其用戶不當收集的數據。

「人們故意提供他們的信息,沒有系統滲透,沒有密碼或敏感的信息被竊取或黑客入侵。」

此外,讓人失望的是,作為世界最大的社交公司 Facebook ,在泄密門出來後第一時間選擇了封殺了爆料者、劍橋分析前員工威利的 Facebook 賬號。

不過,在資本市場上,Facebook 也已經受到了懲罰。

股價暴跌,市值迅速蒸發,但這只是前菜

受此事件的影響,Facebook 周一股價下跌近 7%,市值蒸發 367 億美元,創下近四年來最大跌幅。

除了股價的暴跌外,據說 Facebook 目前也面臨著核心高管流動的問題,據說首席信息安全官 Alex Stamos 將離職。

股價暴跌,扎克伯格個人財富的蒸發等等也只是「前菜」,對於這些矽谷巨頭來說,或許要考慮的是如何面對即將加強的監管風暴,這一點,從科技股的走勢就可以嗅到一絲危險氣息。

恐慌情緒也使其他科技公司股價受到拖累,亞馬遜、Netflix和蘋果(Apple)的股價周一跌幅均超過1.5%,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股價下跌了3.2%。

數據裸奔時代,我們安全如何自處?

對用戶隱私的保護上,西方國家一直走在我們前面,從這些年民眾與Facebook、Google等巨頭對抗的一個個集體訴訟案例中就可以看出來。Facebook 泄密門的發生,也讓我們忍不住思考:信息安全到底如何保護?

劍橋分析這樣的公司的高明之處在與將數據分析與社會心理結合起來,根據從互聯網平台上搜集到的用戶數據,從而將諸如購物習慣這些信息用於Nix所謂的「行為微觀定位」(behavioral micro targeting),簡單說就是個性化廣告,而這類廣告是為了激發人類情感偏見而設計的。

這樣針對用戶情感的「精準廣告投放」,細思之下或多或少都會讓人不寒而慄。

@假裝在紐約 這樣評論說:其實不光是Facebook,一切存在中心化機制的社交網路都有這樣操控人心的力量——相比之下,微信的去中心化機制顯得是如此珍貴,朋友圈除了明確標示的廣告你看不到任何微信官方的推送,時間線也不會受到干擾。微博就不一樣了,把某個話題在微博熱搜上掛一天,你可能真的就以為那是全天下都關注的熱點;某件事發生,你原本還沒有太明確的態度,假如微博篩選出十條某一派的相似觀點,一股腦地放在你的時間線上,你可能也就會被說服了。

融媒體專家郭全中在接受藍鯨記者採訪時表示,客觀來講,技術進化也是有一個過程的,完全安全在任何時代都不存在,但是整體來講互聯網平台還是需要加強提升自己的技術能力,嚴格保護用戶的數據隱私,並且不能販賣用戶個人數據。

「我越是了解Cambridge Analytica,就越認為應該註銷我的Facebook帳號」。泄密門後,喜劇演員傑夫·卡納塔(Jeff Cannata)在 Twitter 上說。

上海市信息安全行業協會會長談劍峰曾經這樣對藍鯨記者表示,哪裡有利益,哪裡就會有數字犯罪。有價值的用戶信息在哪裡,威脅就在哪裡。不管是在 PC 時代、傳統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網時代,還是當前的萬物互聯時代,針對用戶信息的非法獲取就沒有停止過。

「當我們想要使用互聯網便利的同時,肯定需要讓渡一部分隱私,這本身就容易產生信息泄露。」藍鯨記者向從事互聯網信息安全工作的朋友提出這樣的疑問,他回答說:「這就是中心化數據不靠譜的地方,但我們似乎也沒有太好的辦法。」

專為記者打造的平台

行業資訊 | 傳媒大咖 | 傳媒動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藍鯨財經記者工作平台 的精彩文章:

5G到來之前,智能手機如何締造最後的狂歡

TAG:藍鯨財經記者工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