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平衡只會終將一事無成

平衡只會終將一事無成

心態太過浮躁不利於個人的生存、發展,但一味求穩的心態對人的生存,發展也不利。一韓求穩的人社謹慎周密,積極務實,但懼怕冒險、考電過多,常會在無形中降低自已的定位點,從而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以大事也。「盡量展示自已謹慎的性格諸葛亮是中國人心目中智慧的化身,如果分析他的性格的話,他是失敗的。過於謹值的個性使他的《三國演義》中一出祁山一節寫到:諸葛亮用馬謖的反間計犍曾睿解除了司馬懿的兵叔後,開始北伐中原,營睿派馬夏侯惇為大都督來迎戰諸葛亮。於是,魏延向諸葛亮獻策:「夏侯得乃無用之人,弱無謀。延願得精必然棄城爾後望轔門間通走。某卻從東方而來,丞相可大服士馬,自斜谷而進,如此行之,則孔明笑曰:「此非萬全之計也。汝認為中原無智勇之人,倘有人進言,于山僻中以兵殺非惟五幹人受害,亦大傷鏡氣。決不可用。「魏延又曰:「醞相可從大路行是,彼必盡起美中之兵,於路迎敵,則曠日詩久,何時而得中原?」孔明曰:「吾從隴右取平坦大路,依法進兵,何憂不勝!「遂不用魏退之計。

其實,魏延這個奇襲之計符合兵家之法,妙不可言。後來,司馬懿重掌兵權之後,分析說:「如果是我進兵,我一定要從子午答進玫,奇襲長安,這樣奪得長安就如囊中取物。「貌延與司馬露可謂所見略同,可過於謹慎的諸葛亮卻未用此計,十分可惜。後耒鄧艾率五千精兵,偷渡陰平,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奇襲成都,一舉成功。他沒按正規進度路線來攻打成都,躲開了劍門關蓋維的大軍,滅了蜀漢政權。此計與魏延之計如出一最諸葛亮北伐中原能夠成功的僅有的機遇就出現在這兒,因為魏主曹睿連續犯了兩個錯誤:一是中了馬謖的反間計,將司馬懿的兵權解除;二是派不語戰事的夏侯惇為帥來擔蜀。這正好給了諸葛亮天賜之機,如果將這個機會把握住的話,按延之計,率五千精兵直取長安,自己再率軍出斜谷那麼成功就在咫尺之間。

諸葛亮無論是作為歷蟲人物還是文學形象,其賢相形象惜模應該是千古不變的。然而,作為個政治家,他做得是否成功,卻仍有商量的餘地諸葛亮的品德是無可指責的。但是,治理國家的人除了要德行高尚以外,權謀變化也是極其重要的做事穩定是應該肯定的,但凡事不能太過,太過了就站到事情的對面去了。因此,做事不能用過於求穩的心態來指導自己,否則會因此導致定位錯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懷柔論趣事 的精彩文章:

TAG:懷柔論趣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