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全旅組建4年無固定營區,緣何3次獲評空軍先進師旅級黨委

全旅組建4年無固定營區,緣何3次獲評空軍先進師旅級黨委

全旅地導專業對口率僅有7%,緣何能取得實彈22發22中的成績

全旅自35個不同單位抽組,緣何能連續完成18項重大軍事任務

全旅組建4年無固定營區,緣何能3次獲評空軍先進師旅級黨委


雪域拓荒,「辦法總比困難多」

——來自西部戰區空軍地導某旅調整組建4年來的轉型觀察報告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曹傳彪 通訊員 薛 浩

標準決定工作的「海拔」

這兩個時刻耐人尋味——

2015年,戈壁深處紅藍對抗,兄弟部隊連發不中,情況緊急,這個旅主動請纓,一擊制敵。

2016年,渤海之濱實彈演練,己方先進裝備沒有命中目標,這個旅接替出場,打出滿堂彩。

凝神望著榮譽牆上的戰績,旅長張梁喃喃地說:其實這兩仗,我們都沒能打頭陣。

想想也是,上級首長當時憑啥選一支剛剛組建、官兵來自35個不同單位、地導專業對口率僅7%的導彈旅打頭陣呢?「戰鬥力的質量是靠一錘一錘敲出來的,上級的信任是靠一仗一仗打出來的。」張梁如是說。

練兵如打鐵。一支在改革中組建的新部隊,第一錘應該落在什麼地方?標準!張梁與旅政委時順波的第一次碰頭,兩人談了足足4個小時,談得最多的是工作標準。

「高原艱苦、部隊新創不是工作標準降低的理由。從戰備到行管,從基層到機關,旅黨委齊抓共管,用高標準規範、高起點布局、常態化堅持,讓官兵形成新的思維定式、行為習慣。」某營營長沈衛勇清晰記得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三件尷尬事——

「打靶打中就意味著戰鬥力提升了嗎?」

在一次軍事訓練總結會上,沈衛勇關於「實彈打靶1發1中,戰鬥力得到有效提升」的發言被旅長張梁打斷。

「怎樣算戰鬥力提升?怎樣評判戰鬥力標準?就僅憑一次考核成績?或者有沒有打中靶?」沈衛勇被張梁拋出的問題當頭棒喝。

整個會議瀰漫著濃烈的硝煙味,大家激烈討論戰備訓練、打仗能力。

思維碰撞出新路子。他們探索出「指標性」量化訓練方法,以具體指標考核代替集中考核,推動戰鬥力建設進階提質。至今,該旅各類業務骨幹增加了四分之一,沈衛勇所在營還成了軍事訓練先進單位。

內務環境差、崗哨秩序不正規、登統計缺項漏項……那一次,旅領導不打招呼直奔該營檢查,問題一一曝出。

「檢查太突然,我們來不及準備。」沈衛勇解釋道。

「準備什麼?平時標準就是迎檢標準!」旅領導的呵斥讓沈衛勇臉上無光。

該旅進行專項整頓,機關採取「四不兩直」方式突擊檢查各項工作,部分基層主官認錯快、表態好,問題卻一直得不到整改,當即被撤換。

1個月後,沈衛勇發現一個明顯的變化:「以前,迎檢要辛辛苦苦準備好幾天。現在,高標準把工作干在日常,面對檢查不慌不忙。」

「囫圇吞棗、詞不達意,沒有講清存在的具體問題。」一次,沈衛勇把訓練工作總結呈報給機關科室時,當即被打回,反覆修改3遍才勉強通過。

折騰了一把,但是沈衛勇很服氣。他告訴記者:機關更嚴,科室的各類工作標準明確可查,全體機關幹部一周內必須掌握;科長以上領導結合工作經歷帶頭備課講解幫帶;新借調幹部,1個月就要獨當一面。

從初始嚴起、從領率嚴起,帶動了全旅官兵力爭上遊的勁頭。

翻開黨委會議記錄本、官兵學習筆記本、政治教育備課本……一課不落,乾淨整潔。

觀摩機關夜校、政工幹部「講武堂」、「雙學」活動……雷打不動,精彩連連。

尊重決定兵心的走向

看著是一座廢舊的蔬菜大棚,走進去花紅葉綠、書畫飄香,竟然是連隊的文化活動室。

這個旅任務特殊,組建以來一直未確定駐地,常年借宿,條件可謂一個苦:廢舊庫房裡用板子一隔就是整個旅機關的辦公地……

然而記者問起,官兵們卻極少言苦,他們說得更多的是:值勤人員的靠椅加上了貼心的腰枕,減少了幾分久坐之後的僵硬疼痛;專業訓練室門口安裝了飲水器,訓練間隙也能喝一口熱水;夜班哨兵能準時吃上了熱乎乎的夜餐……細數旅黨委為基層辦實事的一筆筆賬,官兵們的眼睛亮了。

暖心之事一串串。官兵們既是改革調整的主體與對象,同時也是改革的參與者和推動者。官兵們在工作中得到尊重與保護,改革和建設才能多一分動力,多一分勝算。

旅政委時順波身材魁梧,工作雷厲風行。然而,採訪中,官兵們說得最多的不是他抓工作的大手筆,而是他兩次哭了的故事。

一次下班路過基層食堂,時順波瞧見一群年輕的戰士相互讓著盤子里僅有的一撮菜,大口吃著碗里的白米飯。

「是我對不住大家!」看到這,時順波淚花浸濕眼眶,連連向戰士們道歉。

「新單位家底薄、經費緊張,但不能薄在官兵們的盤子里,這說到底是保障工作不到位!」時順波召集保障部門緊急開會,專門用一個月時間整改伙食。

一次國慶假期,一輛計程車風塵僕僕停在營門口,從車上走出1名軍嫂,右手費力地提著大包小包,左手牽著幼小的孩子磕磕絆絆走進營區。時順波路過看見這一幕,眼角倏地蹦出淚花,深感愧疚:「都怪我們沒有想到位」。

「這幾天是家屬來隊高峰期。」旁邊的幹事輕聲地說。

「軍嫂在家常年付出,過節來隊探親,部隊位置偏遠、道路不暢,難道就不能派車接送嗎?」

「政委,現在還沒有明文規定可以派車接送家屬。」保障部長反映。

「特事特辦,以後凡有家屬來隊,都要車接車送,出了問題我擔責任。」時順波的回復果斷堅決。

舉一反三,旅黨委專門撥款,為來隊家屬公寓購置鍋碗瓢盆、炊事用具,真正給來隊家屬一種「家」的感覺。

「其實凝聚起大家的心氣搞建設,最重要的就是把基層官兵眼裡的、嘴裡的、手裡的、心裡的『疙瘩』解決了、理順了,大家就會心無旁騖,勁往一處使。」某連指導員譚為光如是說。

某營營長張文華帶部隊常年奔走在荒漠雪野,得知父親身患大病,部隊卻在任務關鍵期,想請假回趟家他開不了口。結果,不等他提出,機關直接將休假通知送到他手裡。

心裡熱乎乎的張文華,在筆記本上寫下八個字:「一心為公,分文不取。」父親情況穩定後,歸隊投入工作的他倍加努力,被空軍評為優秀基層主官標兵。

風氣決定單位的「元氣」

四級軍士長黃剛曾是原單位有名的迎檢「專業戶」。為啥?因為他腦子活、記憶力好,每逢工作組下來,連隊都讓他當值日員。

他笑著告訴記者:「自從到了咱們旅,我這個『專業戶』就下崗啦!」工作組來了不聽彙報,也不看「本、表、冊」,而是走進班排坐在馬紮上和戰士嘮家常,問有啥困難、有啥想法,認真記錄下每條意見建議。

「原先聽說上級來檢查,我們就臨時調整訓練計劃,哪個課目熟就練哪個,生怕『掉鏈子』。」某連連長高強接過話茬:「如今,不管誰來,該咋訓咋訓!」

「這裡很艱苦,但風氣好,跟著黨委干心氣順。」改革中動員一部分官兵分流至環境相對較好的友鄰部隊,沒想到官兵紛紛表示哪兒都不去。

單位建設向好的背後,是這個旅黨委始終抓住風氣建設不鬆勁。

一次,戰士小曹自恃曾當過領導的司機,不服從命令,與主官叫板:「以後什麼活我都不幹了,有本事你們處理我。」旅黨委調查清楚,給予小曹記大過處分,退回原單位。

無獨有偶。上士老李,不滿從司務長崗位轉崗,消極怠工,被取消黨員資格;下士小韓,無故不參加軍事訓練,被退回原單位;某指導員收受官兵財物,查證核實後被撤銷職務。

四張處分通知,四堂警示教育課,狠剎歪風邪氣。

這個旅圍繞官兵關注的小事、身邊事,彙編《官兵權益簡明手冊》下發基層,公布舉報電話,設置領導信箱,拓寬官兵建言獻策和反映問題的渠道。

「一直聽說有年度體檢政策,希望能落實……」

看到建議箱里的紙條,保障部門公開向官兵釋疑:「咱們旅任務接連不斷,常年機動,一直沒有定點定位,所以耽擱了……」

隨後他們牽頭協調上級醫院對全旅官兵一人不落進行了全面體檢。對部分患病官兵發放藥品,制訂健康恢復計劃。

「對官兵反映問題必須在3個工作日內予以答覆。」旅黨委做出規定調動官兵建言獻策的積極性。

好風氣孕育戰鬥力。某營常年距離旅機關1200多公里,練兵備戰卻一刻也沒放鬆。某重大演習中,他們交出全發全中的合格答卷。

本文刊於今日解放軍報軍營觀察版

軍報記者微信發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俄軍「阿富汗降落法」有何玄機?飛行員告訴你答案
今天,來認識導彈試驗場上的那朵「紅霞」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