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諸葛亮的戰略布局與戰術實施

諸葛亮的戰略布局與戰術實施

來源:廖小蟲(lzk1357)

這是一篇很長的文章,建議你花一段整塊的時間仔細閱讀,為了讓這一整塊的時間的閱讀,能真正給你帶來價值,帶來收穫,閱讀完全文後,你應該要知道的不僅僅是這一歷史事件,更重要的是你能理清什麼是戰略?它有什麼局限性?戰術的實施應該注意什麼?

隆中對——戰略布局

公元207年,諸葛亮在隆中,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了一整套的戰略,核心要點有以下幾點:

1.不要再跟曹操和孫權死磕了。他們家大業大,不可與之爭鋒。

2.要先取荊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南湖北這一帶為根據地。

3.再取益州,也就是四川。和曹操、孫權成鼎足之勢,三分天下。

4.等到中原有事,天下有變,就兩路出兵。一路派一位上將,從荊州向河南一帶出兵;第二路由劉備自己從四川向關中,也就是今天的西安一帶出兵。這兩路出兵,可得中原。(地理位置搞不清楚,就看不懂諸葛亮的布局。地理差的同學,請自行照著地圖看)

後來的歷史,基本也就是這樣發展的。

第一步,佔領荊州,劉備做到了。第二步,佔領四川,劉備也做到了。第三步,因為關羽大意失荊州,《隆中對》的戰略布局失去了重要一側,所以後來無論是諸葛亮六出祁山,還是姜維的九伐中原,都沒有成功。

為什麼要從隆中對開始講?它有什麼了不起?

我們可能覺得,這事挺簡單的。當時的中國,最強盛的兩支力量就是曹操和孫權。劉備當時勢力很小,只能找軟柿子捏,往空白區域發展。所以,先佔住荊州,然後進兵四川。你可能會想,我要是諸葛亮,把地圖一攤,我也會這樣給劉備建議啊。

回到當時的歷史情境,這是一個不太容易想到的策略。「隆中對」發生的時候,劉備已經46歲了。雖然劉備當時的名氣很大,有很多光環,什麼漢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皇叔劉備。但劉備戎馬半生,幾乎是一事無成。按今天說,劉備最多算是一個連續創業者,雖然經常在各種論壇發表演講,名氣很大,融資也成功好多次,但是沒有一個項目能做上市的。直到他遇到諸葛亮。

以公元207年的「隆中對」作為分水嶺,劉備的創業正好可以分為前後兩種截然不同的模式。在「隆中對」之前,到公元207年見到諸葛亮,劉備前後創業奮鬥了23年。在這23年的時間裡,劉備的創業模式大體上可以歸結為一句話,就是「我打不過你們,我就加入你們,成為你旗下的子公司」,也就是「加盟店」的模式。

所以劉備先後投奔過很多人,什麼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劉表。雖然到處深得人心,所謂「信義著於四海」嘛,但到處都混得不順利。所以劉備自己感慨說:「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爾!」日子過得太快了,我還是一事無成,好氣啊!

但是不管劉備怎麼悲嘆,干著急,他的活動範圍還是在中原一帶。劉備出生在河北涿州,46歲之前,一直就在中原打轉。他起家的地方在中原;當時的繁華富庶在中原;最大的仇人曹操在中原;要興復漢室,皇帝也在中原。

如果後來不是被曹操逼急了,只好依附劉表,估計他連長江流域都不會去。要不是26歲的毛頭小夥子諸葛亮點醒,他怎麼會把目光投向他根本不熟悉的四川?

做個類比:喬布斯在蘋果公司的經歷。

喬布斯是蘋果公司的創始人,中途被董事會趕了出來,在外流落了十一年。1996年,蘋果公司的情況非常不好,喬布斯又臨危受命,回歸蘋果。

當時蘋果公司就和劉備迷戀中原一樣,拚命在個人電腦領域發展,光是麥金塔(Mac)電腦系列,就有幾十個版本,每個版本又有各種編號。但是樣樣通,樣樣稀鬆,哪個版本也沒能賣好。

喬布斯回歸時候的第一個動作,就是砍,砍掉了90%的產品線。

但是喬布斯真正的神來之筆,不是砍業務,而是做了一個增量。他突然轉進到音樂播放器領域,在2001年推出了iPod。這款播放器不僅大獲成功,而且後來以iPod為基礎,2007年推出了iPhone,讓整個手機市場徹底洗牌。

這個過程中,喬布斯走出了整個電腦業界也沒有想到的路線。在一個大家沒有注意到的新領域落子,迂迴前進,最後重回主流,成為王者。

所以在一個大局中競爭,重要的往往不是力量和資源,而是認知與信息對稱。也就是你能看到更大的地圖,你就能找到全新的破局點,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再殺回來贏得競爭。

怎麼看到更大範圍的地圖?隆中對給我們做了示範,有兩個方法。

第一,是從過去的歷史上看。

隆中對里,諸葛亮有一句很重要的話:「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這是在提醒劉備,不要小看偏遠的四川,也就是益州。資源很好,而且更重要的是,漢高祖劉邦正是從這個地方起家,成就了帝業。

其實,不僅是漢高祖,當年戰國時候的秦國,也是因為拿下了四川,獲得了穩定的大後方,才在戰國群雄中,獲得了碾壓性的戰略優勢。也就是說,以四川為基地,奪得天下,歷史上是有先例的。

這就是從當前的局勢中跳出來,回到歷史經驗中,找到更大的地圖。

第二個方法,是從未來的終局上進行判斷。

隆中對里有一句很奇怪的話,說「天下有變」。什麼意思?為什麼諸葛亮那麼早就能判斷,曹操不會對劉備窮追猛打,而且總有一天,天下會有變呢?

這就牽涉到,對曹操處境的判斷了。(信息對稱的重要性)

曹操的創業模式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好處是可以利用中央政府的名義廣納人才,壞處則是這些人才到底是忠於漢朝還是忠於他曹操,他自己也搞不清楚。所以,曹操陣營的構成最複雜,也最不穩定。比如,出現董承的「衣帶詔」事件,就是典型的內亂。

這就是諸葛亮講的「天下有變」。所以從這個終局出發,倒推回來,諸葛亮才判斷,因為曹操的獨特處境,會給劉備留出一個足夠長的戰略機遇期,讓他能夠拿下四川,獲得根據地。所以,不僅要理解自己的處境,還要分析對手的處境,這有利於我們判斷局勢最終的演化。

但是隆中對的戰略制定再牛,最後不也沒實現嗎?劉備並沒有取得天下啊。

戰略布局的剛性條件

這個戰略,前兩步基本實現了,也就是劉備先佔領荊州,然後進取四川(益州)。但是第三步,以荊州和四川作為根據地,兩路出兵,經略天下,建立帝業,這個沒有實現。

為什麼呢?隆中對的戰略有什麼缺陷?其實就是荊州的位置問題。

荊州位於今天湖南、湖北這一帶,在地理位置上天然跟四川隔開了。也就是說,劉備佔領的兩塊地方是分隔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荊州和孫權的江東之間,卻是幾乎連成了一片。所以,就算有朝一日,劉備能從這兩個地方同時出兵,也很難實現軍事配合,只能各自為戰。這是一個客觀局限,後來的歷史也驗證了。

但是它有另外一個局限。這不是隆中對獨有的局限,而是所有戰略構想的共同局限。

所有的戰略構想,都建立在一些前提條件的基礎上。比如,自己這一方的獨特優勢;再比如,特定的時間窗口等等。隆中對在這個兩個方面有什麼局限?

首先,劉備這一方的獨特優勢是啥?是他漢室宗親的身份,「劉皇叔」嘛。

所以,在三國群雄之中,他具有最正統的政治號召力。其他人,像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孫權,只是一個割據的軍閥。只有劉備,可以打出「復興漢室」的旗號。

但劉備的這個光環其實經不起細琢磨。劉備本來的工作,是織席販履,也就是編席子、賣草鞋的,社會地位很低。不過,他自稱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那劉備後來怎麼又變成「劉皇叔」了呢?這是因為兩次偶然事件。

第一個偶然事件,是他幫助曹操消滅呂布之後,跟著曹操一起到了許昌,見著了漢獻帝,然後獲得了正式的官位和爵位——「漢左將軍」和「宜城亭侯」。漢獻帝當時很孤獨寂寞,好不容易見到個姓劉的本家遠親,所以才官方認可了劉備的漢室宗親身份。

第二個偶然事件,就是所謂的「衣帶詔」事件。劉備那裡的說法是這樣:漢獻帝被曹操欺負得不行,就寫了一封密詔,要誅殺曹操,這封密詔是藏到衣帶里的,所以叫「衣帶詔」。

所有參與這個事件的人,後來都被曹操殺了,只剩一個劉備,號稱是手裡有皇帝的「衣帶詔」,要奉旨討伐曹操。這就產生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後果。

在當時,曹操的政治地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沒有人可以在政治上挑戰他,但唯有劉備可以,因為他是惟一一個奉旨要消滅漢賊曹操的人。也就是說,在政治上,他成了曹操唯一的對手。

當然更重要的是,經過這個事件之後,劉備擁有了一個崇高價值的使命願景,就是「復興漢室」。當他有了這個價值願景的時候,就成了整合和吸引資源的一個樞紐。

比如,「赤壁之戰」之後,劉備攻打荊州,所到之處是望風而降,很輕鬆的就控制了半個荊州。再比如,很多人才,像張松、法正等等,甚至諸葛亮本人,也因此聚集在他這。這倒不是說,他們都是為「復興漢室」而來,也可能就是為劉備這個獨特的政治優勢而來。

而且,有了這個使命願景之後,劉備就可以快速的完成內部整合。比如,「赤壁之戰」之前,孫權那邊為了是戰是降的問題吵翻了天,而劉備就不存在這個問題。這個時候的劉備,已經成了除漢獻帝之外,大漢正統的代言人。

這就是諸葛亮戰略構想的重要條件,「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劉備雖然兵少將寡,但手裡是政治正確。

但諸葛亮給劉備出的主意是啥?是要去取四川,也就是益州。益州當時在誰手裡?劉璋。劉璋也是得到國家認可的漢室宗親啊,你這麼大的劉皇叔,不去打曹操不去打孫權,去打另一個漢室宗親,在政治合法性上怎麼解釋得通呢?

這也並不是說,劉璋不能打,四川不能取。而是說,凡是戰略構想,都有前提條件。但是戰術行動,背離了這些條件的話,原來的戰略構想,就要付出代價,效果上就要大打折扣。

後來劉備偷襲劉璋,拿下四川之後,內部就開始出問題了。本來是最有政治號召力的一支力量,反而成了「三國」中,內部最不穩定的一支力量。

「夷陵之戰」失敗之後,劉備死在了白帝城。在此之前,劉備身體不好的消息一傳出去,益州的一個郡守叫黃元,就立即起兵反叛,費了好大力才平息下去。劉備去世後,最南邊的三個郡也反叛了,而且還拉著邊疆的少數民族一起,就是後來所謂的「七擒孟獲」。

一先一後,有四個郡叛亂,佔到當時益州面積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這就可見,劉備政治合法性的光環,在益州本地似乎不大起作用。這跟他很不光彩地利用漢室宗親之間的信任,偷襲劉璋,是很有關係的。

諸葛亮的戰略構想,另一個條件限制,就是時間窗口問題。這裡有一個預設前提,那就是漢朝政府還存在。只要政府還在,有朝一日,天下大變,曹魏內亂,劉備就可以手拿「衣帶詔」,號召天下,兩路北伐,消滅曹魏,復興漢室。

但是,隆中對的戰略構想提出十三年後,曹操的兒子曹丕,把漢獻帝給廢了,自己當了皇帝。而且,曹丕還留了一手,他沒殺漢獻帝,而是供養起來。

這下劉備的政治處境就非常尷尬了。你說要「復興漢室」,但是現在漢室沒了,你還復興什麼呢?「衣帶詔」是漢獻帝給的,但是漢獻帝現在不是皇帝了,你該怎麼辦呢?

因此,為了鞏固自己的「正統」,劉備只能強行稱帝。為什麼說是「強行」?因為,漢獻帝沒死他是不能稱帝的。所以他只能製造漢獻帝已死的傳聞,然後公開發喪,走完這一套之後才能稱帝。

但漢獻帝還活著,這事你也沒法一手遮天地瞞著。劉備手下的人都心知肚明,這是睜眼說瞎話。但是沒辦法,為了政治博弈,只能這麼辦。

這麼做的後果,就是「大漢」變成了「蜀漢」,除了在益州,劉備已經喪失了政治上的號召力。諸葛亮十幾年前預想的,什麼劉備一旦發兵,中原老百姓就會「簞食壺漿以迎將軍」的情景,就再也不會出現了。

而這一切,十幾年前的諸葛亮是無法預想的。他不知道,歷史就給了他十三年的時間,時間一過,他原先看到的機會,和實現機會的前提,都消失了。

諸葛亮的「困局」

隆中對既是偉大的戰略構想,又是一個最終失敗的戰略構想。這導致短短十二年的時間,劉備從幾乎一無所有,到自立「漢中王」。

但是劉備一死,蜀漢集團又迅速陷入了困境。而面對這些困境的不是別人,正是當年提出隆中對的諸葛亮。那麼諸葛亮面臨的困局是啥?他如何應對的?

首先是外交困境。劉備死前剛跟孫權打了一場「夷陵之戰」,大敗而歸,孫劉聯盟破裂。但是更重要的威脅,仍然是曹魏,因為力量太大。

劉備在漢獻帝還沒死的情況下,「強行」稱帝。這種做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他的「正統」地位,但是在政治格局中卻損失很大,因為失去了和中原地區的聯繫,尤其是和漢獻帝之間的聯繫。所以,完全淪為一個地方性政權。

特別是在劉備去世之後,蜀漢對曹魏就完全沒有政治上的威脅了。反而是名義上漢獻帝「禪讓」,曹魏接過帝位後,佔據了一定程度的「正統」。當時,還有很多漢朝遺老,跑到曹魏的朝廷里當官,還頻繁給蜀漢地區寫「勸降信」,言下之意就是你所謂的「漢家正統」我們不認了。

諸葛亮接手蜀漢政權的時候,外部環境就是這麼兇險。蜀漢的內部呢?更是麻煩。

在劉備去世前後,益州地區已經先後有四個郡發生叛亂,而且第二次叛亂還持續了兩年時間。這裡就有一個問題,為什麼會爆發這麼大規模的叛亂?除了之前講的,其實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這就要從劉備的創業模式說起了。劉備是一個連續創業者,二十幾年間,不斷有不同利益和背景的人加入,導致整個團隊的層級關係非常複雜。

劉備從河北起兵,跟著他的有關羽、張飛、趙雲;然後在徐州的時候,又有糜竺糜芳兄弟加入,就是他的大小舅子;到了荊州,又有諸葛亮、黃忠、魏延等人加入。後來佔據益州之後,有了法正、李嚴這些劉璋舊部加入;但是劉璋在益州也是外來戶啊,所以還有一大批益州本地的士族。

所以,這就有了河北集團、徐州集團、荊州集團、劉璋集團、土著集團,一共是五撥人。另外,還有像馬超這樣,哪個集團都不算的。所以,蜀漢集團的內部政治結構十分複雜。

之前,劉備還有「漢室宗親」的政治地位,和「復興漢室」的價值願景,可以整合這些人的想法和行動。但當劉備逐漸喪失這些政治優勢之後,這種複雜的政治層級就變成了各懷鬼胎的一盤散沙。

了解這一層意思之後,我們再看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寫得那句話:「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接下來看諸葛亮是怎麼處理的。

首先,外交方面,諸葛亮用義正詞嚴的方式寫了一封公開信來罵曹魏,信里一再聲明,我們蜀漢的使命是「復興漢室」,而你們曹魏就是篡漢的國賊,我們會出兵討伐你們。同時,諸葛亮又幹了另外一件事,他派使臣頻繁的出使孫吳,和孫權重新簽訂了盟約。

把對外的事情暫時解決之後,諸葛亮才起兵到南方去平叛。而且在平叛的過程中,他對跟隨叛亂的孟獲採用的是懷柔政策,也就是我們熟悉的「七擒七縱」,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可是,這一系列動作,只是解決了暫時性的危機,根本的危機還是在內部。實際上,諸葛亮只有一條路可走,就是堅持蜀漢正統的地位,和「復興漢室」的使命。但是,這兩個條件,在這個時候已經不再是當然的了,而是必須不斷付出具體動作去強調。

這個強調的動作就是北伐,也就是諸葛亮「六出祁山」。

有一句名言:軍事是政治的延續。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從蜀漢政權的內部看看,諸葛亮為什麼會有這一系列的表現。

首先,剛才說過面對曹魏,蜀漢在政治上處在劣勢和守勢,這一部分缺陷只能通過軍事攻勢來彌補,也就是「六出祁山」。而且,這麼做是有明顯效果的:第一次北伐的時候,曹魏的三個郡一看諸葛亮大軍兵臨城下,立馬就投降了,這對曹魏政局是一次不小的震動。

其次,不斷北伐這個動作,就是給東吳孫權傳達一個意思:我是心心念念「復興漢室」,不會對你打主意,東吳也就放心了。所以,當諸葛亮去世,接班的蔣琬和費禕停止了北伐動作之後,東吳那邊的第一反應是,你們不打曹魏,是不是要來打我了?

最重要的是,諸葛亮通過北伐這個動作把蜀漢內部的政局,調動和平穩下來。這裡有兩層目的:第一,是通過強調「復興漢室」的使命,整合所有人的價值觀;第二,就是通過讓國家處在長期對外戰爭的狀態,對內進行壓制。

但是,這麼做也不是沒有副作用。在這一過程中,他必須平衡所有人的心理,盡量避免各個層級的人心有不滿。所以,諸葛亮治理蜀漢,實際上用的是嚴刑峻法,而且必須保證公證。

比如,第一次北伐的時候,因為馬謖的失敗,整個軍事行動都功虧一簣。諸葛亮隨後做了四件事:

第一,斬了導致失敗的馬謖;

第二,封賞儘力減小損失的王平;

第三,重罰了資格最老的趙雲;

最後,上表把自己連降三級。

不但賞罰分明,而且似乎有些量刑過重。在國家政策方面,諸葛亮就是這個風格。

再比如,他明確定下一條,就是不準劉禪搞「大赦天下」。而且,一般的量刑,超過二十棍的案件,都要諸葛亮親自審批。

他在對內嚴刑峻法的同時,在對外軍事方面也是小心翼翼。別看諸葛亮總打仗,實際上他謹慎的很。因為軍事上一旦承受巨大的失敗,蜀國的內政平衡一定會發生動搖。

這就牽涉到蜀漢歷史上的一樁著名公案,就是所謂的「子午谷奇謀」。當時蜀漢名將魏延提出,親自率領一萬精兵(史書載精兵五千,負糧五千,共一萬人)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潼關。

但是諸葛亮拒絕了這個方案,很多人批判他過於謹慎。但是實際上,但是理解了他的難處,就是「可以不勝,但是絕不能大敗」,你就知道他為什麼不能冒這個險了。

但是,即使在蜀漢內部,理解諸葛亮這番心思的人也不多。諸葛亮死後,接班的蔣琬和費禕,就停止了北伐的軍事行動,嚴刑峻法的治國方式也被放棄。他們的道理很簡單,軍事行動太耗費國力。

實際結果呢?反而是蜀漢進一步衰落,最後一敗塗地。

所以,觀察一個組織的外部行動,往往從內部著眼,才能得到真正的答案。

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星果凍 的精彩文章:

制度完善,平台競爭,淺析中國新媒體的未來
如何在手機端構建完美的文件整理系統?

TAG:水星果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