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中國西南的這座國家中心城市,志在成為世界級的大都會

中國西南的這座國家中心城市,志在成為世界級的大都會

(⊙_⊙)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NO.464-進擊的熊貓

作者:明純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棉花

近年來成都成為了一座中國的明星城市,其高速發展有目共睹。無論是城市體量、經濟前景、市容環境、生活水準還是城市規划水平,成都都可謂獨步西部,留給了所有人巨大的想像空間。

成都鹽市口的白天 攝影師@成程

然而城市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難以克服的瓶頸,對城市的進一步擴張和發展形成阻礙,成都也不例外。在崛起之路上,成都有一些地理劣勢不得不克服,城市管理者的規划水平直接影響著成都應對這些挑戰的能力。

前一陣作公開審議的成都新總規正是成都市交出的一份新答卷,讓人們看到了這座西部核心的魄力和能力。

成都五大功能區

今天的文章,就一起從規避地理劣勢的角度看看成都的新總規。

成都的地利和限制

成都市位於成都平原。這是四川盆地西側偏北的一個區域,在距今一億三千多萬年前,成都平原和整個四川盆地一起隆起成陸,原有的巴蜀大湖中的水被排出。在一些凹陷地帶,殘存的水形成了密布的河網,為成都地區吸引早期人類移民留下了良好的水土基礎。

四川盆地內部亦並非鐵板一塊

距今四百多萬年前,成都東西兩側的龍泉山和龍門山因新構造運動而形成斷裂褶皺,而成都平原的主體相對陷落,形成了今天「兩山夾一城」的城市格局,也是今天成都的城市地理基礎。

成都平原坐鎮四川盆地西北

遙控全省

成都平原的面積足夠大,土地也足夠肥沃,在水利設施修建完成之後完全可以承擔起四川盆地內精華農業區的重任,因此吸引了最早進入盆地的人類的重視。

再加上被龍泉山和龍門山的包夾成都對外溝通渠道只有東北和西南兩個方向,是一個半封閉的地帶,便於集中力量組織防禦,保護城市財富不受戰爭洗劫,是古代良好的城市選址。

兩山夾一城

固若金湯

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安全的地形地勢,讓成都成為了盆地內千年不變的中心城市。

成都在三國時代

就已經是一座網紅城市

軍事大V@諸葛亮推薦

可到了工業化時代,城市的影響力空前強大,資源、資本、人才都喜歡匯聚於城市,這就要求城市有足夠的空間容納這些來客。

在古代出於軍事防禦考慮而選址在小盆地或是半封閉地帶的大城市,如蘭州、西安、洛陽、襄陽等,到了現代都面臨著城市拓展難以實施的困境。

空間有限的蘭州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

曾經保護成都的兩山,也因此成為了限制成都拓展空間的桎梏。要讓成都在四川盆地內形成更大的聚集效應,與北上廣鼎立天下,就要求城市管理者有超前而充滿想像力的規劃能力。

城市競爭異常激烈

但深處內陸的成都也未嘗沒有機會

成都的新總規令人眼前一亮之處,就是變沿襲千年的「兩山夾一城」為「一山連兩翼」,以低矮且具有旅遊價值的龍泉山串聯起新的成都城市空間,引導產業向山東側轉移。

被成都代管的簡陽市在此次規劃中終於被納入了成都整體發展,起到了分流城西部和中部產業的作用。這一區域有充沛的土地資源和水資源,大氣擴散條件也強於半封閉的成都市區,正是產業轉移的最佳選擇。

「兩山夾一城」變為「一山連兩翼」

有了龍泉山東側新區域的擴展空間,成都就能形成更大的城市體量,把現代化城市的聚集效應發揮到淋漓盡致,集中全川資源乃至全西南的資源推動城市增長。對於經濟基礎薄弱的西南來說,唯有這樣的中心城市率先完成崛起,才有帶動其他地區興盛的可能。

西南諸城,誰能領跑

但城市化的核心是人的生活,所以城市的擴張也不應大而無當,以至影響生活品質。本次新總規中提出的「以底定城、以水定人、以能定業、以氣定形」,要求錨固城市綠色空間底限、用水資源量確定城市人口規模上限、以能源供給和節能減排指導產業布局。

盆地里也要天朗氣清

盆地平坦的地形能夠吸引人類聚居和勞作,但工業化時代的盆地城市也普遍飽受大氣污染的困擾。被周邊山巒封堵的天長日久,盆地內的空氣質量往往不佳,為霧氣、廢氣、毒氣所籠罩的盆地城市並不少見。

工業革命之後的倫敦、洛杉磯、巴黎、魯爾區都是典型的例子。

一副來自法國霧霾時代的藝術作品

(莫奈)

成都平原是四川盆地內部的半封閉區域,大氣流動性更加受限。過去,有很多成都市民去往其他城市之後感嘆於當地居民能每日看到陽光,就是這個現象的側面寫照。那時成都的空氣質量也在全國大城市中排名靠後,宜居程度打了折扣。

到了冬天

盆地內的霧霾便可能趨於嚴重

近年來成都在環保方面著力頗多,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17年,成都空氣質量優良天數235天,改善程度有目共睹。但隨著城市的進一步擴張和發展,這樣的努力也可能因為種種原因被抵消。有環保眼光的規劃是保障環境質量的必須。

從工業革命到空氣質量

攀成鋼的故事以後我們會單獨講

攝影師@柴芙蓉

在新的總規中,成都的城市西部和北部主要承擔了環境和生態的保護任務。開發較早的城市西側嚴控生態保護紅線,將落後產能和高污染行業逐步移除;北部區域則控制開發強度,設定大面積通風廊道保證城區的空氣流通。配合其他片區向高技術低污染行業的轉型,成都的產業發展不會以犧牲空氣質量為代價。

與其不斷在空間有限的西部堆積投資

不如涵養西北,開發東南

在市民日常生活一側,成都也規划了「軌道+公交+慢行」三網融合的城市綠色交通系統,以期改變成都市民的出行結構。根據新的總規,2035年希望能使公交出行占機動化出行的70%,綠色交通出行佔比85%,保障城市空氣質量。這樣的規劃預期,已經優於德國等發達國家的現實情況,令人期待。

天清氣朗春熙路

攝影師@成程

除了從源頭防治污染,總規中還涉及了傳統的污染終端處理。在環保領域,成都未來將要全面推進大氣污染的預測和防治;將受污染土壤的95%修復到可安全利用水平;加快治理區域內的水污染,在2035年使水質優良比例超過85%。

這是一系列嚴苛而具體的指標,實現的難度大卻對城市居住品質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以成都過往的環保執行力來看,這些規劃的落地值得期待。

無敵的感覺

是多麼寂寞

用數據彌補距離劣勢

隨著西成高鐵的開通和天府機場的開工,成都這座內陸城市已經完全踏上了新的交通時代。高鐵和飛機帶來了便捷的交通,破解了成都千年來因蜀道艱難而與外界缺乏溝通的困境。

西成高鐵的建立

將成都與西安之間的陸路距離

從11小時縮短到4小時

成都地形上的限制雖然被技術打破了,距離上的劣勢暫時還不能被技術彌補。來自東部的物資和人員,想要進入成都路途非常遙遠:上海廣州出發飛成都需要兩個小時,北京飛成都更是在三個小時左右,資源很容易被沿途的武漢、長沙、重慶等城市截流。

雖然成都可以成為西南的樞紐

但是面向東部

長江沿線則是競爭激烈的

因此,僅僅依靠傳統製造業,成都很難在中西部城市中佔得先機,實體工業不應是成都的核心競爭力。

我才是核心競爭力

成都新地標IFS的進擊熊貓

攝影師@柴芙蓉

和製造業不同,新興的高科技產業中流動的主要是數據,而數據不受到時空距離的影響,可以成為成都規避距離優勢的利器。成都水電資源豐富電價低廉,更是給了以電為主要資源消耗的高科技產業落戶成都的理由,成都一度成為比特幣「挖礦」大會所在城市不是沒有道理的。

成都高新科技孵化園

攝影師@柴芙蓉

在新的總規中,成都南部區域起到了承載新技術產業的工能。鹿溪智谷、天府國際生物城、天府國際會展中心、四川農業博覽園等片區分別容納不同行業的高新技術企業,通過城市軸線和城市其他地區相連接,提升整座城市的創新力,設法規避城市偏西的地理位置帶來的劣勢。

南部區域規劃相當大手筆

(可橫屏觀看)

當然,資源的優勢只是城市吸引力的一部分。具有相似資源的城市很多,能夠脫穎而出的秘訣在於城市獨特的文化加成。成都低廉的生活成本、以及與之相對的高質量生活服務,是成都對外的城市招牌。這些優點直擊人們的需求,對人才是天然的感召。

其實最舒服的是我

源遠流長的蜀文化也給了到訪者停留、體驗的理由。對於喜歡文化的中國人才來說,在成都參訪千年來的古文明,同時體會現代都會的快速脈動,是一件很引人的事。

武侯祠歡迎你

攝影師@孫綠

所以在新的總規中,成都將大力提高公共設施的服務水平,建設大批博物館、音樂廳、體育館等設施,並為其配套社區、教育、交通、醫療等基礎設施。這些軟實力規劃,對於成都來說是具有長遠意義的。

「鑽石」音樂坊

符合國際標準的城市服務體系,才能吸引國際人才的到來,幫助成都完成雄心勃勃的三步走:

第一步,在引進新興產能的基礎上發展城市經濟,在成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為一座體現新發展理念國家中心城市

車水馬龍的春熙路

充滿現代化中心城市的范兒

攝影師@成程

第二步,成都就要在國家中心城市的基礎上完善文化升級,把蜀地文化精華通過現代化的方式重新演繹,佔領文化高地,成為泛歐泛亞內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門戶樞紐城市。

第三步,在2050年,人們就能看到一座面向未來的新天府——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世界城市。

這個「三步走」,都建立在成都新規劃規避區位劣勢,發揚城市精華的思路之上,令人期待。

成都的向左走向右走

攝影師@成程

在這條充滿荊棘的路上,地形、地勢、地利上的劣勢,是成都必須跨過的坎。科學的超前規劃,則是保證成都跨過這道坎奠定城市前途的基礎。成都的新總規讓人看到了這個可能性,助力成都完成城市擴容、能級提升,最終挑起引領西部開發的大梁。

從千年的歷史塵埃中走來,成都已經不僅僅是一座西部內陸大城市。她有著遠大的雄心,要為中國中西部城市樹立一個標杆,還要在未來成為世界級的大都會。

來玩撒

本文圖片得到了四川電影電視學院攝影師的大力支持,成都城市景觀攝影作品後期均為攝影師@柴芙蓉製作。

參考文獻:

段渝, 羅開玉, 粟品孝, 陳世松, 張莉, 何一民. 成都通史[J]. 2011.

潘明娟. 成都城市興起的地理基礎[J]. 西安文理學院學報: 自然科學版, 2002 (4): 41-46.

楊茜. 成都平原水系與城鎮選址歷史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學, 2015.

何一民. 對內對外開放的樞紐與古代成都的三次崛起——重新認識成都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與作用[J]. 四川師範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6, 43(2): 127-142.

周介銘. 略論成都形成與發展的地理因素[J]. 四川師範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1988 (4): 70-73.

蕭映朝. 戰國, 秦漢之際巴蜀地區地緣意義述論[J]. 理論界, 2010 (12): 172-175.

閻星, 張毓峰, 胡雯. 內陸經濟崛起背景下成都經濟區的合作與發展[J]. 天府新論, 2012 (5): 52-55.

陳藝. 成都經濟圈的區域特徵及其帶動效應[J]. 理論與改革, 2004, 5: 153-155.

成都市規劃管理局. 成都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年)(草案). 2018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球知識局 的精彩文章:

敘利亞的秘密武器是來自東方神秘力量嗎?
烏克蘭極端勢力越來越強大,反猶太人的他們是新納粹嗎?

TAG:地球知識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