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危機感是一劑毒藥

危機感是一劑毒藥

這是小野陪伴你的第

31篇文章

小野 | 思維困境

01

朋友重感冒,在床上躺了快一星期了。

原因說出來可能會有點笑岔氣,她因為要準備一個西語考試。前一天晚上在陽台吹著冷風,拚命發一個「r」的音。那個音節太難發了,她硬擠著「r」的音,順帶把喉嚨也擠破了。

受涼夾雜著多日來的勞累,高燒發完了變重感冒,鼻塞外加喉嚨沙啞,一點聲音都發不出來了。

這些年,這位朋友學了編程,又學筆譯,考了會計證,又準備考西語。一連串的勵志努力下來,因為所學知識與本職無關,沒有派上用場過,過一段時間就忘光了。

兼之精力不足,熬出了大大的黑眼圈,沒有少被批評的。

她是個危機感很強的人。我也明白當身陷於未來恐懼時,通過學習與進修的過程,確實能讓自己的恐懼稍微緩和些。

正是進修過程中,這種「我的確有在為未來做準備」的自我安慰,才能讓人稍微安心些。

可是很快我就發現了,為了應付未來可能到來的危機,所用的時間和精力過多。分配給當下任務的時間精力卻不足了,別說機會抓不住,首先就為自己當下的生活帶來了危機。

其實細細分析起來,活在危機感中的人生,是很荒謬的。

打個比方吧,如果把人的一生微縮成365天,就像是用360天活在恐懼中,然後用餘下那5天的危機來證明,那360天的恐懼是有意義的。

像是整個人生都用在了期待危機的到來。真正遇上危機,解決危機的那一刻才是值得歡慶的。

反過來說就是,如果危機一直不到來,就只能一直活在危機可能會到來的恐懼中。最後就心想事成地為生活帶來了危機。

為什麼人會很自願走入這樣本末倒置的人生里,自願陷進危機恐懼的思維困境里,怎麼都走不出來呢?

這裡要說到一個留存在人類基因中的動物本能:

「動物對威脅及討厭事物的反應,要比對機會及喜愛事物的反應更快、更強烈、更難以克制」

動物一旦遇到了威脅,本能反應就蓋過了一切。像貓會拚命豎起全身毛髮來對戰,像老鼠是用力繃緊肌肉拔腿跑了再說。

用在人身上,一旦遇到威脅,什麼理性思考,冷靜分析,全都不管用了。

擔心未來會被淘汰,於是用力對戰,拚命進修這些技能那些技能。結果本職的技能沒進修好,直接就被淘汰了。

而另一項關於大腦中杏仁核的研究也佐證了這一厭惡威脅的本能:

杏仁核不只往下連接腦幹,啟動與危險有關的反應,還向上連接額葉皮質,改變我們的思考。

它會把整個大腦改成撤退導向,我們的情緒及想法兩者之間是條雙向通路:想法會產生情緒,情緒也會產生想法,而情緒主要是通過「心理過濾器」來處理後續信息。

一絲恐懼感會讓你對其他威脅更為警覺;你是通過一個把模糊事件解讀為潛在危險的過濾器來看這個世界的。

也就是說,一旦生活中的風言風語,或者是營銷標語,觸發了你的大腦對於威脅的反應,你就會終日帶著危機感、威脅這樣的墨鏡(過濾器)看世界。

你看見的是一個充滿威脅世界,經濟滑坡、失業加重、吃進去的食物都有毒、一不留神就得重病的世界。

被墨鏡過濾掉的,是生活中的機會,那些真正能讓自己成長,真正能幫助到自己的機會。

如果沒有一個契機,讓你走出這種恐懼情緒主導的思維困境,就會在危機感的生活中越陷越深。

最終給自己的生活造成了真正的危機,這就是所謂的心想事成。

那麼如何才能打破這個思維困局呢?

(插圖來源自網路)

02

感覺自己的生活充滿了威脅,終日惶惶於經濟滑坡、環境污染、社會不公,實際上是我們喪失了對生活控制感的表現。

控制感就是對自己的生活以及人生有選擇權。

被剝奪控制感的人,典型地就是監獄裡的囚犯以及納粹集中營中的犯人。

當我們看到那些關於經濟危機的預測、「AI成為未來趨勢將取代人類」的報道時。

是不是隱隱感覺到有隻大手翻攪著我們的生活,而我們對此無能為力?

被剝奪了控制感,自然會感覺無能為力。

現代人所產生的大多數危機感,本質上都是由商家或者媒體,利用人厭惡威脅的本能製造出來的。

因為如此,我們就會去購買商家所提供的服務或產品,在學習那些提升課程中,獲得些許虛假的控制感。

控制感可以說是人賴以正常生活的必需品之一。

一個研究展示了,擁有控制感與被剝奪控制感的人在心理與身體健康的差別。

一個有名的研究是由埃倫·蘭格(Ellen Langer)及朱迪絲·羅丁(Judith Rodin)所做的實驗。

他們針對一所養老院的老人展開研究,被試是分住在兩個不同樓層的老人,研究者決定給這些老人一些福利,比如,幾盆擺在房裡的植物,或是一星期找一天看場電影。

研究者讓住其中一層樓的老人享有掌控權:住這層樓的老人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植物,但自己要負責澆水。老人們還可以自己選擇要哪天晚上看電影。

對於住另一層樓的老人,研究者則直接把同樣福利發放下去:由護士選擇植物,護士澆水;護士決定一星期中哪天晚上要看電影。

小小的掌控權最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有控制權的老人活得更開心,更活躍,頭腦也更清楚(不只是老人自己反映,護士也做了客觀評量),而且18個月後,其正面效益還非常明顯,因為18個月後,享有掌控權的老人不僅身體比較健康,死亡率也只有另一層樓的一半(15%比30%)。

03

那麼如何讓自己真正重獲控制感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前面所說的經濟大環境,社會,政治局勢,世界趨勢都是一些我們能力無法影響,但我們又樂於關注的方面。

這些領域就屬於關注圈。把關注點放在不能控制的事情上,只會消極、悲觀,陷入越來越無能為力的狀態。

而相反,我們能力影響範圍之內的圈層,則叫影響圈。

焦點放在關注圈上,會讓你喪失控制感。而把焦點放在影響圈上,關注你能做的方面,則能讓你重新獲得控制感。

《高效能家庭的7個習慣》中舉出一個小男孩的案例,他在幼年遭遇父母離異的危機。

了解到影響圈與關注圈的知識後。他分析父母的婚姻是在他的關注圈中,而不是在他的影響圈中。

他認識到自己不能修復父母的婚姻,這是自己控制不了的事情。

但即便如此,自己還是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於是他開始關心和支持父母雙方。

並且從父母的這段破碎的婚姻關係中,認識到自己想要的是一種堅定的、健康的、成長的婚姻。

結果就是,成年後,他的這段經歷以及他從中獲得的洞察力,讓他平安度過了自己的婚姻危機。

所以當危機已經到來,或者當你陷入恐懼當中時,先篩選一下信息。這些給你造成恐慌的信息,屬於我力所能及的範圍嗎?

如果不屬於,就爽利地拋棄,過目即忘。

如果這些信息屬於我力所能及的範圍,就問自己「我能做什麼?」,把焦點放在自己能力的影響圈內。

當你把重點放在能力的影響圈上並使之擴大時,慢慢成長,最終自然而然地會獲得抵抗未來風險的能力。

影響圈可以是你手邊正在做的事,你現階段正在努力的事業。或者只是簡單地做一頓飯,喝一杯水,選一部搞笑電影來娛樂自己,也能增強對自己生活的控制感。

而把焦點放在在關注圈中,憂慮經濟、社會、政局、世界趨勢這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會讓你的生活越過越消極,從而完全失去對生活的掌控能力,也順理成章地讓自己陷入了危機。

因為世界再大,你能影響的也只有自己的一片小小天地而已。而打理好了屬於自己的這一份生活,你的幸運與好事才會撲面而來

(插圖來源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璐子野 的精彩文章:

自卑人格的一場自我救贖

TAG:璐子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