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個連秀才都考不上的屌絲,怎樣混到皇帝都刮目相看?

一個連秀才都考不上的屌絲,怎樣混到皇帝都刮目相看?

200年前,中國誕生了一名匠人,被同治皇帝賜予「天下第一巧匠」的稱號。

他叫徐壽,在風雨飄搖的晚清時代,他在中國科技領域創造了許多個第一:

製造了第一台蒸汽機,

第一艘機動輪船,

第一艘軍艦,

是化學元素的中文命名者,

創辦了第一所教授科技知識的學校――格致學院……

1818年,大清第七位皇帝嘉慶統治時期,徐壽原本出生於無錫一戶望族,可惜在他才5歲時,父親就去世了,留下孤兒寡母,生計日漸艱難。

沒背景沒人脈,屌絲想逆襲,只能走科舉考試之路。

可是徐壽天生對八股文沒興趣,別人都看四書五經,他卻專門研究山川、物產、地理變遷,還有數學、天文曆法、物理、音律、醫學等,結果連個秀才都沒考上。

嘗一應童子試,以為無裨實用,棄去。

而且他還破罐破摔,既然考不上,那就不考了,轉而整天倒飭些農具、日用器皿,時不時造個藝術品、裝飾品等,成了大家眼中「不學無術」之人。

17歲的時候,母親也去世了,為了養家糊口,他只好去給別人修農具,修樂器等,好歹有門手藝也餓不死。

一次,他去縣城給人修七弦琴,被一位舉人看到了。

這位舉人叫華翼綸,見徐壽手藝精巧,談吐優雅,生起了愛才之心。他邀請徐壽到家裡,並把自己兒子華蘅芳介紹給他,讓他當兒子的伴讀。

這個華蘅芳不是一般人,他日後將成為清末有名的數學家﹑科學家、翻譯家和教育家。

徐壽雖然比華蘅芳大了15歲,但是兩人一見面就很投緣,同樣對科學非常感興趣。

不久,徐壽跟著華蘅芳到上海,拜訪近代著名科學家李善蘭,當時他在西洋傳教士開辦的墨海書院當譯員,該書院翻譯出版了一些科技教材。

其中有一本叫《博物新編》,該書物理、化學、天文、生物無所不包,為徐壽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徐壽如獲珍寶,日日將書翻來複去研讀,光讀還不過癮,還照著書中的原物自己動手製作實物。

沒有工具,就自己磨也要磨出來。

比如驗證光的折射和分色要用到三稜鏡,他就拿一個水晶圖章硬磨出來。

在那個閉關鎖國的封建社會,徐壽不讀聖賢書,還去研究這些「旁門左道」,在外人眼裡簡直是怪伽。但他堅信,只有科技才能救中國。

果然,鴉片戰爭暴發了,接著是太平天國運動……大清開始慌了,洋務派高喊「師夷長技以制夷」。

曾國藩

1860年代,徐壽在動亂中投奔曾國藩,而此時曾國藩正憂心忡忡。

眼見洋船上下長江,幾如無日無之,常常四更成眠,五更復醒,念(洋人)縱橫中原,無以御之,為之憂悸。

於是,造洋炮、兵船的任務,就落到徐壽肩上了。

在曾國藩的支持下,1861年,徐壽父子和華蘅芳進入軍械所工作。

在一無圖紙、二無材料、三無經驗的情況下,他們硬著頭皮研製機動輪船。

徐壽憑著《博物新編》上的圖和描述,加上一有機會就跑到洋人的船上研究偷師,歷時4年,花費白銀8千兩,研製出我國第一艘機動輪船,即「黃鵠號」。

據1868年8月31日上海《字林西報》報道:「黃鵠號」載重僅25噸,所用材料「均由徐氏父子之親自監製,並無外洋模型及外人之助。」

清廷為之振奮,賜徐壽一塊「天下第一巧匠」匾。然而,老大曾國藩不滿意,他覺得這船「行駛遲鈍,不甚得法」。

嗯,老大的眼光是對的。

徐壽又參與了「操江」、「測海」、「海安」等兵船製造,噸位不斷增加,技術不斷精進,這已經是我國海軍軍工業的先驅了。

這時候的徐壽心裡有了別的打算,僅僅靠他們幾個人造幾艘船,就想保家衛國是不現實的,必須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要學習洋人的技術,你得有教材,所以當務之急,是翻譯教材。

他向曾國藩提了四條建議:開煤煉鐵,自造大炮,操練水師,翻譯西書。

結果老大揮一揮手:你老老實實造船,其他的事情別瞎操心。

但是徐壽並沒有死心,他找到江南製造局會辦馮俊光、沈寶靖,在兩人的支持下,譯出了《汽機發軔》、《金石識別》、《運規約指》等科技作品,贏得一致好評。

曾國藩見狀,態度轉了個大彎,給他開了個翻譯館,讓徐壽任總管,還請來英國傳教士幫他一起譯書。

結果,徐壽從一個造船工程師,變成了翻譯官,帶著兒子和好基友華蘅芳,一干就是17年。共譯作品13部,其中西方近代化學著作6部63卷。把西方近代化學引入中國,為近代中國帶來第一批化學教材。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化學元素周期表,當時中國人壓根不知化學為何物,更別提化學元素是什麼鬼。

從羅馬音到漢字,徐壽可謂嘔心瀝血,有時還不得不造些新字。你如果還覺得中文版的元素周期表難背,去看看西洋文版的,你會慶幸自己生在中國。

學術是個填不完的坑,書是譯出來了,怎樣傳播出去?

辦學校。

政府不給錢,就自己去籌款。

合伙人傅蘭雅曾說:

徐先生幾乎是集中他的全部精力在募集資金……當他清光緒四年接任司庫職務時,書院負債1600兩銀子,此後,他曾募集7000兩銀子,用以償還了全部債務。

1874年,上海格致書院成立。他們開設了礦物、電務、測繪、工程、汽機、製造等專業。

如今這所學校已更名上海格致中學,成為上海市的重點中學。

沒想到,這個連秀才都考不上的人,竟辦起了新式學堂。

1881年,國際頂級期刊《自然》上發表了一篇《考證律呂說》,內容是徐壽對努利定律的糾正。

很多人說徐壽是我國第一位在《自然》上發表文章的人。

這種說法是不嚴謹的,《考證律呂說》其實不算一篇論文,更像是一封讀者來信,而且也不是徐壽直接發表的。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徐壽發現笛子和簫不滿足聲學方程的預測,將此告訴他的朋友傅蘭雅。傅蘭雅給英國皇家學會的Tyndall教授寫信請教,並投給了《自然》。而收到這封信的Stone博士對信的內容做了點評,並將其發表了出來。

因此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徐壽並沒有在《自然》上發表文章。不過身在如此封閉的環境中,他積極與國際接軌,足見他對科學的熱愛。

可惜的是,三年後的1884年,徐壽病逝了,享年66歲。

清廷追贈他為二品官員,李鴻章稱讚他:「講究西學,實開吾華風氣之先。」

而由他一手培養的兒子徐建寅,循著父親腳步,也在科技強國的路上,貢獻了一生。

徐家後代英才輩出,多以科學為志業。

大清已亡百年,今日的科技已發展到尋常人難以估量的高度,回看歷史,先人們的努力帶來的意識醒覺,依然令人動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波叔很忙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小強將死時,都愛仰面朝天?
他不是不愛你,只是不知道怎麼表達愛

TAG:波叔很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