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財福從何處來,按照佛教的觀點,這需要因和緣

財福從何處來,按照佛教的觀點,這需要因和緣

花開月圓終有時

相逢未晚待那年

以下文字整理自:菩提洲網站 | 普賢講堂

《如何面對財富》 慧燈法師 講釋

圖:來源於網路

財富從何處來?

按照佛教的觀點,這需要

即我們今生的際遇和努力,即我們前世積累的福報,其中後者更加根本。福報就像是存在一個不可見之「銀行」中的財富,根據我們的因緣,它會被一點點取出;同時,我們做的善法也會一點點存入。以此「銀行賬戶」中的資本為因,再輔以今世的助緣,我們就會得到財富。

那麼福報又是怎麼來的呢?並非像我們常說的「命運如此,認命即可」,其實命運或福報都是由我們自己創造的,是能夠依靠行持善法而積累的。這裡主要從布施的角度講解如何獲得財富。

「布施」一詞源於梵語「達那」,意為遣除對方的貧窮。

布施分為三類:

一是財布施,可以遣除對方物質上的貧窮,如給予食物、錢財或物質上的幫助等;

二是法布施,即布施佛法,可以遣除對方精神上的貧窮;

三是無畏布施,可以遣除對方相續中的恐懼,令其獲得安樂,如通過放生令眾生遠離對死亡的畏懼等。

布施的功德如何呢?經云:「賢人喜布施,天人暗讚揚。」賢善的人特別喜歡布施,天人見之也會暗暗稱揚。

「舍一得萬報,後福不可量。」也許他今天只布施了一塊錢,但因善念的力量和因果的規律,也能獲得不可思量的功德。

所以,首先,我們要依靠行持布施等善法,使「銀行」里有福報;然後,還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因緣際遇使福報顯發,具足此二者,財富自然就來了。所以若想獲得財富,行善、積福是根本。

待財之法

雖然錢財主要源於福報,但我們如何對待它,完全取決於我們的心態,或者說智慧。

在心態方面,我們應做到的第一點就是不要過於執著

「 得到主要靠的是福報,放下需要的是智慧。福報易得,智慧難求。」

——《透過佛法看世界》

所以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第一個待財之法,就是:擁有智慧,不過分耽著。因為你若執著,就會平添許多痛苦。

第二個待財之法就是知足

「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之時心不悔恨。」

——《涅槃經》

所謂少欲,即沒有過多的希求和索取;所謂知足,即對現在所有感到非常滿足。我們擁有金錢後是否快樂,就取決於我們是否做到了少欲知足。

有人家財萬貫,坐擁上億元的財富,但內心仍覺極度痛苦、不滿足,這樣的人雖然擁有財富,但不快樂;而有的人,僅有很少的財富,但因內心非常滿足,所以過得很快樂。可見,擁有金錢的多少,不能和快樂與否劃等號。

那麼,怎樣才能在擁有金錢後過得快樂、滿足呢?就是在心態上要知足。

沒錢了怎麼辦?

「人們之所以認為自己必須要這樣要那樣才會快樂,完全是慣性思維在作怪。當一些突發事件,如疾病、災難,打斷我們慣常的思維方式,我們就會發現其實自己並不像原先以為的那樣需要很多條件才能感到快樂。」

——《次第花開》

我們通常認為沒有錢就沒有安全感,總是想:一旦我知足少欲了,可能就沒錢了,沒錢了我該怎麼辦?

其實,雖然事實基本如此,但遠遠不會像我們想像的那麼嚴重。我們之所以認為「我必須要有五六位數的存款,要有房、有車,要結婚,才會快樂」,甚至做出一些極端物質化的判斷,完全是因為外在環境的影響,和一直以來身處輪迴養成的慣性思維。

但是,當一些突發事件或疾病、災難發生,比如你生病了,醫生懷疑是癌症,於是你惶惶不可終日,結果到更好的醫院檢查後,發現不過是個小病,那時你如釋重負,才發現僅僅活著,就如此快樂;或當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時,你會發現原來不需要六七位數的存款,只要一家人平安足矣。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認為的「必須怎樣」,其實是自己強加給自己的。實際上,只要我們知足常樂,以愉快、寬鬆的心態去掙錢,就能過得更加快樂。

怎樣花錢才最值

得到金錢後該怎麼利用,這一點非常重要。

受優婆塞戒先學世事。既學通達如法求財。若得財物應作四分。一分應供養父母己身妻子眷屬。二分應作如法販博。留餘一分藏積擬用。

——《優婆塞戒經》

得到金錢後,佛陀教導我們應將其分為四份:一份用於供應父母、自己、妻子、眷屬的生活;一份留作積蓄;剩下兩份如理如法地再做經營,如:投資、上供下施等。

這裡需要注意「如法」二字,要符合業果規律。

投資時,要避免金錢成為造惡業的助緣,如避免投資殺生、偷盜、邪淫、妄語以及煙酒等行業。這些行當雖然可以賺到錢,但只能是暫時的表面現象,造惡業終會讓我們感受痛苦,這無異於飲鴆止渴,會帶來無窮後患。

慈善、布施、放生也是如法販轉,由此種下的善根會成為獲得財富的根本因。故用財富利益有情與投資並不相違,並且是更長久的「投資」。

錢財是有限的,但若將它流轉出去利益有情,那麼它的意義就是無限的。

以前我們的錢財都用在了自己身上,很少幫助他人。但錢財不過是身外物,用了才有意義。

財富如果用於自己,就很有限;如果用於利益更多眾生,其意義就會變得無有限量。比如放生,一般我們花十幾元錢就能挽救一些生命。一個正遭受屠殺之苦的生命,因為你拿出了一點點的錢財就能被挽救,遠離喪命之苦,回歸自由安樂,你的錢因此變得有無限的意義。

我們可將財富用於慈善。我們的一點點善心,可以溫暖那些在痛苦中絕望掙扎的眾生,給他們重新生活的勇氣。

扎西持林山腳下有座醫院,它是上師希阿榮博堪布經過很多年的努力才建成的。上師曾說,自己是窮人家的孩子,對窮人的痛苦他感同身受;富貴人家看病容易,窮人求醫治病卻非常困難。

許多人都在醫院看到過這樣的場景:一些人淚眼婆娑地求醫生救治自己的親人,但因為沒有足夠的費用,醫生也是無可奈何。我們可以把自己的錢財用於醫療救濟。

就像上師,他在自己的物質生活方面沒有什麼要求,卻總惦記著那些需要醫療幫助的人,那些需要教育的人。我們可如是隨學。

若想要長久的富裕,亦要行持上供下施,積累善根。

在扎西持林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流轉的福報,長久地活著。」我們的錢財也可以流動起來,用它利益更多人,使它成為善根,輾轉、長久地存在於我們的相續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菩提洲網站 的精彩文章:

為期三十天的「2018新年神變月普賢放生共修」,明天開始
把握好正直的尺度,是我的忠告

TAG:菩提洲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