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所能「看到」的某種未來

我所能「看到」的某種未來

Look Down

 Les Misérables (Highlights From the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Hugh Jackman;Russell Crowe;The Convicts 

00:00/02:22

在一切逐漸冷卻,泡沫逐步破裂的時候,你可以聽到有人在發泄情緒,但同時你也可以看到問題與機遇。

-社會實驗的必要性-

從比特幣開始,我們開啟的不是所謂技術革命,而是社會實驗。

這場實驗中,參與者眾多,從技術極客、經濟學家、金融大咖,到傳銷組織、國家主體、媒體渠道,我幾乎找不到這場實驗的局外人。人們投入資金、注意力、時間、精力等等各類資源在嘗試參與這場結果未知的博弈,謀求著自己「以為」的未來形態或短期投機。

無論最終實驗的結果如何,在我看來,這一切的起伏都是必要的,因為它在鍛造價值觀。

我曾看過一個德國的爸爸在自己孩子身長嘗試的「實驗」,他讓自己的寶寶從小就使用 iPad 進行娛樂、學習,後來有一天他給寶寶一本紙質的雜誌時,小朋友用手指在書頁上滑動著,然後轉向他的爸爸說:

This magazine is broken.

這本雜誌壞掉了。

另一個我自己親身的經歷是無意間發生的。我在商場里的電梯里,一個小朋友拿著一張一百元鈔票問他的媽媽:「媽媽,這個為什麼可以買玩具?」媽媽回答說:「這個是錢,錢可以買東西。」小朋友很不解,繼續准問:「媽媽,為什麼錢可以買東西?」

這些看似很小的事情在提醒著我一個很重要的事情:

我以為的一切確定性的事物只是來自於社會性的教化或外部價值觀的灌輸。

這是一個很根本性的問題,它關係到你思考問題的角度和方式,它決定了看問題的立足點和思考問題的一切前提假設。

而比特幣、以太坊,或者說區塊鏈開啟的社會實驗所要變革的,恰恰是思考問題時的這個「前提假設」。

-當下的繁榮-

中國企業的資本化道路其實並不長,甚至可以說「公司」形態在人類歷史上真正扮演重要地位的時間點也並不算久遠。

而就是在這個短短的時間裡,公司的股權制度很好的聚合了人性的博弈,公司的分層架構很好的推進了執行的有序性,同時,也因為股權分配的不斷變更帶來了決策權重和資源的重新分配。

普通人可以通過手中的貨幣購買到 iPhone,無需花錢就能使用 Chrome 瀏覽全球的資訊,這一切的推動力來自於公司形態的不斷演進。公司本身就是一個偉大的發明,這毋庸置疑,而當下的繁榮,很大程度來自於這一形態對資本、資源的聚合和分配能力。換句話說,公司本身就是一種統治的組織形態,它很好的彌補了國家形態中的不足,完成了更短期內的資源重新分配的可能性。

公司的繁榮,便是我們當下繁榮的根源。

-信息孤島與價值集市-

繁榮是真的,但帶來了另一些問題,也是真的。

那就是,每一家企業,都在嘗試構建自己的「大教堂」,或者說信息孤島。比如,我使用 Google 的產品,我會需要使用 Google 賬號來接入很多服務,美其名曰「雲服務」。我要使用 iCloud 的跨設備接入,我需要 iCloud 賬號。

看起來,這個美好的繁榮將「我」困在了他們各自的孤島之上,為的是讓我可以在這個孤島上持續消費時間、精力,而有一天他們出現競爭對手時,這個巨大的孤島將會成為一家企業的關鍵性競爭壁壘,因此移動互聯網創業最終所拼比的大多是這類壁壘的堅實程度,包括了技術、資本、政策資源等等。這就是 YC 在創業課中所說的,「你需要在初期快速搶佔市場,創造壟斷。」

你不要覺得「壟斷」是一個壞事,它本身很中性,甚至有時對我們個人而言還是好事,可以讓個人更高效的使用優質服務。

但問題是,我們不能賭人性

如果我篤定一家企業會一直是最棒的,我就不會在乎它是否在創建這樣的孤島,我是否會被困在其上,因為我篤定的是它創造的孤島就是「天堂」。可事實往往並不盡如人意,企業也有「惰性」,它來自於體量變大後的決策放緩,資源調配時成本的提升,所以企業所創建的一個個孤島從更長的時間維度來看,都是必定會消失的。

這就是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創業的人需要保持如履薄冰心態的原因,因為他們所堅定的路上伴隨著另一句不變的哲理:

產品必死。

這背後的邏輯就是因為「信息孤島」無法長命百歲

我們再來看看另一個詞:「創新」。

所謂創新來自於哪裡?創新來自於我們很多時候並不會去看的地方,比如高校的研究機構、名不見經傳的一家以色列公司甚至是某個無所事事在家一個人寫著代碼的程序員。他們更多在謀求著並非股權和資本層面的事務,而是在自己的價值體系中挖掘自我的需求。Linus Torvalds 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的偉大之處不是他坐擁多少的財產,而是他為了滿足自己完成了 Linux 的核心構建及開源社區的維護(即便這是一個極其中心化的社區),他為了滿足自己的版本管理需求花了兩年時間完成了 Git 的架構搭建和實現。這便是創新。

這一個個的個人,在所謂「社區」中做著滿足自己的事情,看起來他們就如同街邊擺攤位的小販,那麼弱小,但他們所帶來的確是至關重要的「生產力」的提升,只不過他們的專長不是資源聚合,而是滿足自我。

這樣極具創新的人群構建起了「價值集市」

倘若你嘗試將這些集市塑造成教堂,你便會發現,那些閃著光的「創新」很容易便消失殆盡,因為這完全是兩類形態,一個更有利於「創新」的發生,一個更有利於資源的聚合。

-區塊鏈價值-

區塊鏈,是一個快被各大媒體嚼爛的詞語。

從技術實現層面,它還有太多的不足。根本不需要那些「打假」的技術大牛們出來打,因為這是事實。而一談起區塊鏈,有幾個詞語 DUANG 的一下就出來了

去中心化

價值網路

共識機制

可我偏偏就是不想說這些。這些都是表象,比如比特幣表現為一種去中心化的、通過共識機制保持一致性的價值傳輸網路。他們只是特性,不是我們需要區塊鏈的根源。

我們為什麼需要區塊鏈?

我們需要一種技術形態,來拆解掉那些「大教堂」,去除掉「信息孤島」,讓每一個大大小小「孤島」上的「我」,成為能體現個人價值的「我」。

聽懂了嗎?如果再具體一點,就是

我們需要區塊鏈,來去除公司這個人性聚合體。改變由個人提供信息,企業創造價值的社會關係,變為個人提供時間精力創造個人價值。而過去極少數人作為股東在企業內的博弈將變為個人組成的群體間的彼此博弈,來推進整個網路的自製發展。

在我看來,這才是區塊鏈的意義。而其他的一切特性或者標籤都是為了最終的形態服務,可說可不說。

-個人價值的入口:OS-

當我有一天恍然大悟,冥想著這種可能的未來時,我發現現實還是很骨感。

作為個人,我當前能做什麼?

使用著以「信息孤島」為依託的 OS,開發著他們設定的各類要求的 App,滿足著 OS 企業的准入門檻,OS 的壟斷形態定型帶來了 App 開發者自由度的大幅下降。

即便是用戶量很大的各類「錢包」 App,他們面臨著同樣的問題,限定著用戶可以在 App 內做的操作,無法完成諸多的自由兌換。大家口中的價值網路因為流量入口的收緊而瞬間「失去」價值,這看起來有些可笑和無力。

所以,為什麼不能是一個承載區塊鏈的 OS 呢?一個個人可以直接從根本上去除信息孤島的 OS。

這裡不需要 iCloud 賬號、不需要 Gmail 做為「我」的身份,區塊鏈資產的公私密鑰對天然的證明著「我」是誰。

用戶畫像作為個人隱私的重要特徵,天然的與 OS 最為緊密,而畫像的學習本身可以在本地完成(類似 iOS 的 MLKit)。

當前的 D-App 太薄弱了,不僅僅是區塊鏈承載能力的問題,同時還有與個人相關的人機交互,都太過薄弱,OS 又恰恰很好的與這一切有著很好的切合。

而就在今天,我看到某公司推出了所謂「區塊鏈」手機,我在興奮之外有了一絲的顧慮,我想這條路,他們的走向可能必定會錯,因為他們所謀求的是股價,所以銷量對他們很重要,個人數據對他們很重要,所以,這類企業很可能最終並不能成為這場區塊鏈 OS 之爭的最終贏家,反倒是那些放棄了「信息孤島」構建的項目才有可能有未來,而這個選擇是沒有任何一家以公司為主體項目方所能做出的決定。

還記得我開始提到的嗎?這場實驗所重新鍛造的是做出決策的「前提」,而不是決策本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蝦米碗糕 的精彩文章:

TAG:蝦米碗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