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恐怖故事:我在銀行工作
原標題:年度恐怖故事:我在銀行工作
這是 新世相的第 573 篇文章
Sayings:
前不久公司新來了一位實習生,邦妮。
她爸媽覺得銀行工作好,要她考銀行。
她打死不去,說要進互聯網,硬著頭皮跑來北京,到了我們公司。
為了說服爸媽,她跟十幾個在銀行工作的人聊天,得到的結果是:
曾經人們眼中的金飯碗,現在你想不到有多慘。
2016 年,四大行員工總人數比前一年少了 2.53 萬人,這是 2007 年以來這個數據第一次下降。
十年,銀行的黃金時代過去了。
作為「穩定飯碗」、「父母眼中的好工作」的典型代表,很多年輕人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進入了這個系統。
然後他們發現:沒有什麼永久的「好工作」。
現在他們想逃出來。
那些在銀行工作的年輕人
作者:邦妮
我去年在加拿大上學,讀國際商務,回國後,爸媽想讓我去銀行找工作。
家裡沒有人在銀行工作過。但爸媽覺得銀行工作就是好。
在他們眼裡,去銀行工作就等於搞金融,既穩定、又有錢。
說實話,我差點就心動了。
直到聽了一個真正進了銀行的同學跟我吐槽,說他拿著研究生的文憑,做著雜役的活兒,「不知道自己跟機器有啥區別」。
於是,我問了十幾個在銀行工作的人,才知道:
太慘了。
①
工作強度大,非常累:
「身體和精神都是折磨,不像工作,像蹲監獄」
人們對銀行工作最大的誤解,就是覺得它「很輕鬆」。
真相是,我認識的每個銀行工作人員,沒有一個不跟我說累的。
??這是一個朋友的閨蜜,上班三個月以來說了 N 次累,我朋友只能安慰她「堅持一下」。
??另一個朋友的高中同學,整個人已經不太好了。
覺得銀行輕鬆的人,大概是因為銀行總是下午四五點停止辦理業務,覺得他們「下班也太早了」。
事實上,他們每天的生活是這樣的:
每天早上 7 點半到單位,下午五點停止辦理業務。
之後整理一天的賬目、開會,有的人晚上還要應酬。每天工作 12 個小時或更長。
中間休息不了,午飯半小時,經常到一兩點才能吃上飯,還被客戶盯著,好像在說,事都沒做完吃什麼吃?
一想到明天不知有多忙、吃不吃得上飯,心情就很難好起來。
跟很多互聯網行業的人一樣,頸椎病、肩周炎也是他們的職業病。
除了身體上,精神上也很累。
一個從櫃員轉到客戶經理的朋友說,她最大的「福利」就是可以自由地喝水和看手機了。這是她告訴我的:
攝像頭監控最多的不是可疑客戶,是員工。
每天的一舉一動都在監控之下,像蹲監獄。先說什麼話,後說什麼話,流程必須嚴格遵守。
收錢時要讓客戶看點鈔機,有次我忘了讓他看,扣了 200 塊。
指引客戶的動作,用的左手還是右手,遞給用戶的錢和卡是否是雙手,坐姿是否端正等都要檢查。
剛開始,想著頭上有頂監控,會感覺背脊發麻,就像考數學的時候,做不出來題,老師又恰巧站在你身後。
一整天神經都綳著,回到家整個人都是軟的,癱倒在沙發上發懵。
他們不知道這種累什麼時候是個頭。
有朋友跟我說:「有很多次,我會看著每天數的憑證,看著它發黃變皺,回想自己是不是也會一天天像它一樣。」
②
工作簡單重複,價值感低:
「從 3000 人里被選出來,當了 3 年辦業務的機器」
老裴就是跟我訴苦的那個同學。
他說,你不知道進銀行有多難。他同學英國帝國理工畢業,CFA 一級,四大國有銀行,有兩個連筆試機會都沒有。
而他研究生畢業去考銀行時,3000 人進面試,最後只錄 500 人,一水的 211、985 碩士。
老裴成功被錄取,可驕傲了,覺得自己就要「走上人生巔峰」。
結果進去之後,他做了 3 年半的櫃員。
「這 3 年多,我每天就是個辦業務的機器。」他這麼跟我說的:
所有應屆生都要從櫃員開始,當時說以後可以轉崗。
我做了 3 年多,沒有轉過崗。
櫃員工作枯燥和重複,取款、開卡、辦網銀,一共就那麼十幾項業務,每項都輪上好幾遍,天天做。每天和客戶說什麼都是規定好的,不能多說一句廢話,也不能少說一句話。
您好,歡迎光臨X行!
請問您辦理什麼業務?
對不起麻煩您請稍後。
請問您還有其他業務需要辦理嗎?
請攜帶好您的隨身物品,請慢走歡迎下次光臨!
說到最後我覺得自己像個鸚鵡,只出聲不過腦。
最多的客戶是大爺大媽,不愛用機器,也不會用網銀,一個業務給不同的大爺大媽反覆說。
你說我不像機器像什麼?
越像機器的工作,越可能被機器搶走工作。
2016 年前後,老裴他們銀行有了第一項智能辦卡機器。一開始他很高興,終於不用再去做辦卡那麼傻的業務了。
但事實上,機器就是他的危機:
當時沒有反應過來,我們就要被替代了。
後來就出了那種幾乎什麼業務都能做的機器。銀行養一個員工,每年 20-30 萬,一個機器 20 萬可以用十年,機器不會累,不需要休息,也不會出錯,機器取代人是遲早的事。
大多數像老裴一樣的年輕人,都是抱著期望進銀行,然後發現現實和想像中差太遠了。
拿著高學歷,但學到的東西大部分在工作中用不上,無意義感伴隨著隨時可能被替代的危機感。
幾年下來,和老裴一批進去的 7 個人都走了。
沒熬到第四年,老裴也走了。他說:
很焦慮啊,我做這個有什麼意義?就是個打雜的。那種低價值感天天折磨著我。
實在忍不住了,雖然年薪漲到 14-15 萬,但再那樣下去,我肯定就廢了。
如今,老裴已經拿著幾年攢下的積蓄出國讀書了。
③
不被理解,也不被尊重
「客戶罵我『你是個什麼東西』 」
小西是我同事的朋友。
她說在銀行當櫃員的這些年,什麼樣的奇葩都見過。乃至後來她「每周不見幾個都覺得不正常」。
20 歲到 28 歲,她當了 8 年櫃員。青春都灑在這裡了。
進銀行時,她懷著很憧憬也很崇敬的心情:
年輕時,特別羨慕,他們坐在一個乾淨的大玻璃後面,特別專業的樣子,覺得很高雅。
真的做了櫃員,才發現在別人眼裡就是個「服務員」。
對客戶一定要禮貌、溫順,但得不到人的理解和尊重。
有次一個爸爸要來幫他兒子的信用卡還款,可銀行規定,必須本人持卡還款,他不理解,很冒火,一邊敲玻璃,一邊破口大罵:「你是個什麼東西?」
他走後,我關了櫃檯,躲在後面哭了起來。覺得受到了莫大的侮辱。
她說自己後來每天都「跟個怨婦似的」,害怕上班,不知道明天又會遇上什麼樣的客戶,聽見什麼樣的侮辱。
那會兒我還沒結婚,男朋友每天接我,一見面我就開始抱怨工作。
花了很久時間區分自我人格和工作人格,學會從工作的角色中抽離出來。
我也知道不要把工作的壞情緒帶回家,可是我做不到,情緒總是一波剛平,一波又起。
久而久之只能安慰自己:遇到這樣沒素質的人,不是我的錯。
好多櫃員都有過被罵哭的經歷。
④
不公平競爭:
「我再努力再拼,也敵不過別人關係夠硬」
「國有銀行給年輕人上升的空間實在太狹窄了,如果沒有背景的話,上升非常困難這已經不是秘密。」
這是剛認識不久的@Nicole 告訴我的,她在一個二線城市的國有銀行當客戶經理。
她還跟我講了很多「秘密」:
我有個同事,沒有參加校招,直接進了公司業務部——幾乎每個人都想進的核心業務部門。
我們的客戶經理,他的業務和人的溝通能力都很一般,只是因為他父親是省分行的領導,沒競聘就直接坐上這個位置。
我們網點 3 名櫃員是本碩 211,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升職。而我的好朋友,本碩 985 畢業,4 年多了還在做櫃員。
她們那裡的年輕人都想去業務部,就是日劇《半澤直樹》裡面男主直樹榦的那個部門,給公司放貸。
但誰能進那個部門是個迷。
隱約覺得不公平,卻又無力改變。
她們常常懷疑自己:我這麼拼這麼累到底是為了什麼?
⑤
業績指標重:
「一人在銀行,全家在銀行」
Nicole 特別不喜歡她的行長。她玩養蛙遊戲,給蛙起的名字就是「行長」。
「我希望他出去旅行了就永遠別再回來。」
我哭笑不得,問她為什麼這麼嫌棄行長呢?她說:
我從來不覺得自己是一個不靠譜的人,但在他眼裡,我覺得自己毫無價值。
總是一副口吻:「你這份工作只有服從和執行。」
被踩踏得好難過。
但最讓她自我懷疑、覺得自己沒什麼價值的,是為了完成業務指標,要做很多「迫不得已」的事。
每天要拉人辦信用卡,買金融產品。
我們行有銷售話術培訓,例如「一分鐘之內打動客戶」這種。
有時給客戶推銷很多他們用不到的業務,很多信息不能說全。比如說我給你開一個網銀盾,你預存 1000 元,這 1000 元會返給你。
但其實是一個月之後才能返,這一點就被要求不能說。
我心裡特別不好受。感覺自己是個騙子。
我 211 本碩畢業,不是為了來這裡騙人的。
幾乎所有的銀行職工都有銷售業務。
一個朋友的總結時:「女孩靠嘴甜,男孩靠成為阿姨殺手,核心是讓他們喜歡你,才好說服客戶買產品。
其實她對銷售不感興趣,想學更多的金融專業知識,「但已經兩三年學不到新東西了」。
還有個名校海歸跟我說,推銷了三四年信用卡,所有的親戚朋友都求遍了,一人在銀行,全家都在銀行。
「看到誰開口都是『辦張卡吧』,他們的表情,讓我有種「眾叛親離」的感覺。」
⑥
賺不到錢:
「再不會有薪水比其他行業高 5 倍這種事」
在以前,銀行是人們眼中可以「躺著賺錢」的工作。
現在,用一個朋友的話說,「薪水好不好,全看命。」
她在一個城市商業銀行的北京分行上班,25 歲,當了 3 年多大堂經理。她們分行的業績是全北京數一數二的。
按理說特別有發展前途,待遇特別好?但事實根本不是這樣。她跟我解釋了一下:
別的小網點十幾個人,營業額哪怕少,分攤到每個人拿得也多。我們行大人多,營業額再多,一分攤就沒有多少了。
一個小網點的櫃員,每天接待 40-50 個客戶,一個月拿 1 萬沒問題。我們的櫃員接待量是兩倍,一個月 5000。
而你能去到哪個網點,全是在錄用之前被決定的。全看命,挺無奈的。
我一個人一年可以給我們行貢獻 150 萬的營業額,等於小網點一年的營業額。但業績要求太高,達不到目標,就得不到獎金。
因此現在的狀態是,我們這個行扎堆著業績最好的員工,卻得不到足夠的獎金和提成。
我問過的人中,有人幹了 3 年,第 1 年工資 1.5 萬,第三年每個月 1 萬都不到。
她爸爸 99 年時在銀行工作,工資是她媽的 5 倍。現在再沒有那麼吸引人的數字了。
「跟互聯網金融比起來毫無競爭力。」
⑦
沒有歸屬感:
「任何事發生了,都是我們員工背鍋」
還有個 25 歲的女孩,在北京一家銀行工作了 3 年。
她的故事最讓我心寒。她是這麼說的:
在這裡呆了 3 年多,說實話,一點沒有歸屬感,這個行明天破產跟我一點沒有關係。
它不是我的後盾。有任何事情發生了,都是我們員工背鍋。
上回有個客戶辦完業務,把必須留存在銀行的戶口本複印件一把搶了過去,得意洋洋地走了。拿他一點辦法沒有,但結果是,督查下了單子,算我們的過失,被扣分、扣錢。
我們領導就直言不諱,客戶指著你的鼻子罵,也是你的錯。
她說自己能忍受服務行業經常受氣,但這個集體卻讓她感覺不到一丁點人情味。
有次部門應酬,一個女同事剛生完孩子,和辦公室請假,辦公室不讓,你有孩子你自己想辦法。
還有個大哥,家裡有人去世,理應有三天的假,結果兩天就被叫回來上班了。
我們也是人,也需要尊嚴和被保護啊。
「領導會說,愛行如愛家,但是沒有人把我們當家人。」
寫在最後
這些故事寫完後,我發給了兩個在銀行工作的朋友。她們說,看了簡直想哭,確實這麼慘。
她們也說,有點後悔。後悔當初找工作時缺乏考慮。
「沒想清楚自己到底想做什麼,畢業就趕緊找工作。感覺、聽說銀行很不錯,有機會就去了。」
過去它的確是好工作,但在新興行業的衝擊下,它早已不出色了。
後來我朋友說:「不過這幾年也是不錯的,最起碼讓我知道我不喜歡這個。」
你呢?
來吐吐苦水吧。
覆蓋千萬文藝生活家的自媒體組織"文藝聯萌"發起者


TAG:新世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