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當代藝術如何涉及政治但拒絕被政治消費

當代藝術如何涉及政治但拒絕被政治消費

在藝術界政治熱潮中,當代藝術如何涉及政治但拒絕被政治消費

--Danh Vo 2018年古根海姆個展 Take My Breath Away展評

圖片來源古根海姆官網

在被評選為去年藝術界年度爭議之最的中國大展「1989後的藝術與中國:世界劇場」 落下帷幕後,古根海姆的展場迎來了一個極具政治性的越南裔丹麥籍藝術家Danh Vo的個展:Take My Breath Away。Danh Vo的生世十分複雜,1975年出生於越南,四歲時為逃避越戰,全家搭船逃到丹麥,他的身上集合了殖民、移民、文化認同、宗教信仰等複雜因素。也因此他的創作也一直在質疑社會權力結構,及其對個人行為規範的制約。

進入展場前,我帶著很多顧慮。我的顧慮來自於不確定自己,在不熟悉這些歷史、政治、宗教事件的前提下,是否能夠理解、欣賞這個由大量極具歷史意義的物件排列組合而成的展覽。起初,事實也如同我所預計的一般,整個展場散落著零零碎碎的物件,令人毫無頭緒。對比於簡單的陳設,大面積的留白,被文字填的密密麻麻的介紹標籤,成了唯一能夠找到線索的地方。觀眾們在此聚集、研讀、思考。忽然發現在這個盛行用視覺圖像刺激感官來快速消費藝術的時代,自己已經很久沒有被強制要求閱讀,然而在這裡,我卻必須依賴文本才能接近藝術品的概念。隨著我不斷觀看物件,研讀展覽標籤,越來越多的困惑開始湧現。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為什麼挪用藝術的方式還會在今天的美術館被追捧?物件依次排開,通過文字標語來呈現其背後歷史意義的展覽方式,和歷史博物館所使用的策展方式有何區別?在處理這些複雜的社會問題時(本來應該是學院、政治、媒體經常辯論的話題),藝術家的功用何在?然而這一系列批判性的思考在觀眾心中的逐一湧現,似乎是藝術家刻意安排的。他並不想一開始就用一件作品征服你,因為如此宏大且複雜的敘事,必須通過耐心的鋪陳。而觀者的每一次質疑和反思,都是在將作品內化、撞擊個人經驗的過程。

文學性的裝置藝術

展覽的布局用詩意的,具有文學性的插敘代替線性敘述。 在對整個宏觀世界框架的客觀描繪和理性批判之中,Danh Vo 的個人、家庭故事不緊不慢地,以一個極具藝術表現力且親密可感的方式被呈現出來。只有耐心地將整個展覽看完,才會意識到Danh Vo對物件的挪用絕對是不同於杜尚的。「單件物件作為藝術品是否成立的討論」其實並不重要,Danh Vo 對於這些飽含了象徵意義、承載著個人歷史的物件的排列、布局,才是他藝術功力的所在。整個展場就像是他寫的一首詩歌,物件在此成為一個語義,一個意象,它們被組裝而成的那個極具流動性的文學結構,才是藝術張力的出口。

收藏:不在場的行為藝術

整個展覽之中最容易被忽略的一點是,藝術家的創作方式不僅僅是「挪用」,更重要的也是更感人的是挪用之前的那個步驟:收集。不同於其他觀念藝術家對日常生活用品、廢棄物的收集,Danh Vo的收集其實準確的說是收藏,是用大量的資金去拍賣行裡面購買那些可以間接和自身歷史相關的物件。這一行為本身可以被看成是一個終生實踐的行為藝術。然而關於他如何搜集資料,如何獲得資金,如何與拍賣行交涉,這一系列行為具體的發生,是在展場之外的,不可見的。於是他所收藏的物件,成了記錄這一行為藝術的唯一載體。

涉及政治但拒絕政治化

如今涉及政治主題的藝術作品盛行於各大美術館、藝術節、藝術市場。這被過度政治化的藝術場地和語境似乎給觀眾一個幻象,即是藝術家和社會活動家之間的界限已經徹底被瓦解了。「讓世界更公平、和平、美好」的重責大任終於落到了藝術家的肩上。如果涉及了政治問題的作品沒有滲透到現實世界產生影響力,而僅僅出現於美術館這類被高度殺菌消毒過的場地,很容易被批評為「供藝術工作者、策展人、藏家智性娛樂、精神消遣的工具」,「只是做無關痛癢的批評,沒有用肉身真正撞擊體制和權力結構」。

然而,如果我們始終不肯放下自己寄予藝術的,讓它去改變世界的期望,那我們憤世嫉俗的態度只會干擾我們去真正理解藝術在另一個維度的力量,並消磨我們被賜予的敏感性和直覺。不是所有藝術家都有志於改變世界,大多數藝術家真正所熱忱的其實是做出好的作品。更多時候,引入政治裡面的戲劇張力只是藝術家借力使力的一種手段,真正的母題其實是人性、人類社會的矛盾本身。若觀者想利用作品,進行一個關於建立現實社會中烏托邦的對話,其實是對一個可以超越烏托邦這個觀念的藝術本身的視而不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狐仙姑深夜的瀾語 的精彩文章:

TAG:狐仙姑深夜的瀾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