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容忍自己被家暴,是失职,而不是尽职

容忍自己被家暴,是失职,而不是尽职


Kaoru Kawano · Child and Mask




昨天,一位母亲留言,她被丈夫多次家暴,痛苦而绝望,但是为了孩子有完整的家,有一个父亲,所以不愿意离开丈夫,问应该如何办。



我的答案当然是离开这位丈夫,拒绝继续被家暴。




这条留言很快被顶成第一热评。其他读者也非常着急。




后来,这位母亲再次留言,表示家人朋友都在看我的公众号,不愿意他们也知道这事,删除了评论。




后台资料显示,这位母亲是我的老读者。所以,她应该多次看过我写家暴问题,所谓“为了孩子有个完整的家,所以我不得不继续与家暴男保持婚姻关系”,她应该知道这种想法一直是我反对的,离开家暴男一直是唯一选项。但是同样的理由她又复述了一遍,说明她并不愿意选择离开家暴男,结局极有可能如这样读者描述的:






当一个人长期被家暴,而又不愿意离开,最后的处境就会非常可悲,当你耗尽他人的同情,甚至让人有“不知好歹”的感觉时,旁观者自然得出一个结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直接一点的人,只冷冷送两个字:活该。




我愿意为这位母亲,为那些长期不敢脱离家暴家庭的人(包括被老婆家暴的丈夫)再多说几句,也会一直说下去,因为人在需要改变时,分成三种:




一是迅速改变。进入新状态就像按下开始按钮那么简单,这是学习能力强,反省能力强,意志坚强那批人,他们的人生效率高。猎豹一般。




二是永远不改变。他们就像植物,纯被动,处于悲惨境地,自己也知道必须改变,但他们没有挪动的能力,谁出现在他们人生中,他们都默默接受,包括接受那个家暴者。




三是缓慢改变。他们像蜗牛,脆弱、缓慢、敏感,猎豹跑一秒,他们得爬一天,但是,只要持续被鼓励,持续朝正确的方向爬,他们还是能够到达新境界的。



昨天留言的母亲,和多数人一样,是第三种类型。所以,有些话还必须对她说:




1、被家暴,并不是你的耻辱。没人会谴责受害者。




2、要敢于求救,不必维护家暴者的“好形象”。




3、这点是最重要的,要完成观念的转变,“为了孩子有个完整的家,而接受家暴”,这不是一位母亲在尽职,这是一位母亲的失职。你不是为孩子而牺牲,你是在对孩子施暴。




一位在家暴中长大的孩子,她的留言是证据:






“你走啊,为什么不走?”这是孩子的直觉,这直觉是对的。




只要你不走,家暴持续,孩子观察到一对不正常的父母:无法自控的施暴者,无法自保的受害者。这差劲的两种人,恰恰是她的最亲近的人,她想长得正常一点,还得在精神上完成弑父弑母,极其痛苦,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完成这个过程,家暴持续得长久,孩子精神受害也在加剧,最后彻底走不出来,成为你们的完美复制品,也不稀奇,可你们最后还说:我们只不过是为了给一个完整的家!




最愤怒、最痛苦的应该是孩子。所以他们会喊:

“你走啊,为什么不走?”




只要你走了,暴力就中断了。孩子受到的虐待也就中断了。




确实,一个幸福快乐的单亲家庭,可能比不上一个幸福快乐的双亲家庭,毕竟少了一个幸福的家长,少了三分之一的力量。

但是,它远远好过一个不幸福不快乐的双亲家庭,与长期家暴的双亲家庭比,更是天堂与地狱之差。



一位被家暴的母亲,敢于选择离开施暴者,与孩子组成单亲家庭,那证明她有修正能力,有追求幸福快乐的能力,这能力传递给孩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会害怕遇上错误(这是必然的),不怕落入不幸,因为母亲教给他自救能力。




而不敢离开施暴者的母亲,在于她们内心认定离婚是无法接受的失败与耻辱,“为了孩子有个完整的家”,这个借口,可以让她们在一切恶劣婚姻中苟且下去,甚至在“为了孩子牺牲”的光环下,在身边一堆劣质恭维中,她们也信以为真,将自己的软弱与不负责任,包装成了坚毅与很负责任,感觉自己尤其是孩子的恩人,以后索要起回报,理直气壮。




这样的母亲,其实更可怕。因为她自我神化了,孩子在精神上杀不死她,变成既受她的伤害,还要感激她。一个男孩,如果认定女人都是这样的,糊涂、虚伪、道德胁迫、扮弱者欺负人,他将成来一个家暴男,也不意外。



被家暴的母亲,

“你走啊,为什么不走?”不走才是失职啊。







推荐:毒愧基


上文:迟早拆我家,赔我1个亿




▼ 

点击阅读原文。

连叔有货,特惠好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连岳 的精彩文章:

TAG:连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