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未來簡史》中能讀到什麼?

從《未來簡史》中能讀到什麼?

《未來簡史》以三部分為架構,從人類的歷史談到人類的未來命運

第一部分:人類作為動物征服世界

第二部分:人類在歷史中所創造的

第三部分:智人基於21世紀誕生的

宏觀而言,人類所重視的問題已發生重大改變

人類最大的挑戰從前主要是:饑荒、瘟疫和戰爭

21世紀的人類作為整體如今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繁榮、健康、和諧

最大的挑戰變為了:不死、進化和快樂

那麼每一部分都能解答什麼疑惑?

(一)

「生物的本質是一種演算法」

①到底存在靈魂嗎?

靈魂源於一神論概念,在不同的宗教中都有關於靈魂的描述,意味著人死後能夠救贖、輪迴,能上天堂、下地獄.. 而自從達爾文以降,雖然生命科學已經無數次證明了人類與動物並無差異,但是相信人類擁有靈魂的人卻似乎有增無減,世界上有宗教信仰的人有多少,相信靈魂存在的人就有多少,而不論人們是否有宗教信仰,似乎都不願意相信人沒有靈魂。

如果說靈魂是不可分割、永恆不變的,那麼進化論無法接受靈魂的概念。

所有的生物其實都是由更小、更簡單的單位組成,會不斷結合、分裂。人類的進化正是因為不斷地結合與分裂。自然選擇之所以能形成人的各個器官,正因為器官可以分為不同的部分,在某個部分有了小小的變化,累積幾百萬年的變化而形成今天的樣子。

靈魂呢?如果說智人的靈魂是從直立人的靈魂一步步進化而來那要哪些步驟?智人的靈魂到底有多少比直立人更發達?然而,靈魂卻無法分出部分。

②只有人類才有高級的意識嗎?為什麼人類會形成「意識」、「心靈」?

意識並非人類獨有,而人類與其他動物的區別在於意識程度更高。意識是種電化學反應的結果,是幾百億神經元信號互動形成的複雜結構造成的主觀體驗,比如觀察植物人的意識就是由腦電波來判斷的。

而人類創造出的主觀體驗對於進化有何好處?科學也無法給出確切解釋。人類的各種身體活動中,有99%都不需要任何意識的感覺。如果說意識就只是幾百億神經元互動的結果,那為何股市、擁堵的車道沒有形成意識?

還是說其實「意識」根本就是個偽概念?它會不會只是複雜神經網路信號傳送造成的心理污染?正如人類進化中也不需要CO2一樣,其實它沒有什麼功用?抑或「認為生命就是用來處理數據的」這種角度就是錯的?

沒有答案。

(二)

「現代歷史是科學與特定宗教的達成協議的過程。對深遠歷史的研究不是為了預測未來,而是為了擺脫過去」

①到底什麼是「真實的自我」?

當「愛、恨、憤怒、恐懼」這些感受和情緒能夠被人為控制和創造時,若我們的腦中的想法充斥著文化的偏見、個人歷史的遺留,而如果有裝置能夠使腦中「噤聲放大」,那麼自由意志還有意義嗎?

還是說 「自我」不過是個虛構的故事?每個人都有一個複雜的系統,會丟下大部分的體驗只精挑細選留下幾樣,再與我們曾看過的書、電影,曾聽過的演講、課堂,曾體驗過的經歷,做過的夢混合在一起,編織出一個看似連貫一致的故事,告訴我們是誰、來自哪裡、想要什麼,告訴我們該愛什麼、憎惡什麼、該怎麼對待自己,該追求什麼,該渴望什麼,可到頭來一切不過是個故事,人,只是生化演算法的集合。

②「吃苦」到底有沒有意義?

痛苦本身沒有意義,如若要讓人相信某種假想實體:神、國家、法律,就要讓人犧牲一些有價值的東西,犧牲越痛苦,人就越相信實體的存在,人們寧願在未來繼續痛苦,也不願承認過去的痛苦完全沒有意義:比如某個貧困的農民把一頭珍貴的牛獻給了宙斯,就會對宙斯的存在深信不疑,否則怎麼解釋自己竟然蠢成這樣?而他以後還會奉獻更多的牛,才不致承認以前的牛都白白浪費了。

③宗教有何意義?

宏觀而言,宗教的本質是人類用來維護社會秩序,組織大規模合作的工具。宗教作為虛構的想像出的秩序,其威力只建立在大規模的信任基礎上。而對於個體而言,已知是有限的、未知是無限的,科學只能解釋有限的已知,而只有寄託於宗教才有機會解釋無限的未知。總而言之,宗教是一套無所不知的故事,能夠為法律、規範和價值觀賦予人類的合法性。

(三)

「即將到來的未來是個從智人到智神的時代」

①自由人文主義何去何從?

自由主義在20世紀推崇的原因是因為人類需要大量的健康士兵、工人,因此政府才會修建基礎設施、保障國民醫療。而隨著人工智慧在未來的地位不斷提高,人文主義將可能被「數據主義」和「科技人文主義」替代。

(1)「數據主義」:人類歷史是個數據處理的過程,宇宙由數據流組成,任何現象或實體的價值在於對數據處理的貢獻。數據主義將徹底切斷人文主義的臍帶,取代「慾望和經驗」,成為一切權威和意義的本源。它懷疑一切人類歷史和智能,只信任大數據和計算機演算法。

現有的政治和經濟制度已經無法有效處理科技發展帶來的數據流,權力真空不會持續太久,若傳統的政治結構無法迅速地處理數據,形成有意義的願景,就會出現更有效率的新結構取代它們。

而它意味著人類完全放棄隱私和自主性、個別性。

(2)「科技人文主義」:我們應該利用科技創造出智神,升級身體和心理能力,以期對抗最複雜的無意識演算法。人類個體作為「小齒輪」溝通和處理數據的效率將會極大提高。

然而這場認知革命也許會造成人類的降級,正如農業革命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降低動物的心理能力,人們不會去注意其他事,不會做夢,也不會懷疑。「自由意志」將倒台:當人類擁有重塑、設計意志的能力之時,人類將成為一種設計品。

②「物聯網」是什麼?意味著什麼?

如果把全人類看做一個單一的數據處理系統,整部歷史的進程將通過四種方式來提高效率:1、增加處理器數量 2、增加處理器種類 3、增加處理器間連接4、增強現有連接的流通自由度。

認知革命:大量智人連接成單一數據處理系統,增加處理器的數量和種類,但犧牲了連接。

農業革命到5000年前:農業加速了人口增長,急劇增加了處理器數量,形成了密集的區域網路

5000年前至科學革命前:發明了文字和金錢,人類開始有意識地建立涵蓋整個地球的單一網路

1492年至今:信息流動越發自由,而民主和自由、市場由於消除了信息交流的障礙,改善了全球數據處理系統,得以成為主流

人類作為系統的產出將是一個全新的數據處理效率更高的新系統:「物聯網」,一旦任務完成,智人將可以功成身退。

此書最後仍留有三個未解決的問題交由我們思考:

1、生物真的只是演算法,生命真的只是數據處理嗎?

2、智能和意識,誰更有價值?

3、等到無意識但高度智能的演算法比我們更了解自己時,社會、政治、日常生活將有何種變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阿成分享 的精彩文章:

TAG:阿成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