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資產配置調整導致銀行息差降低

資產配置調整導致銀行息差降低

平安銀行2017年年報顯示,2016年末該行凈息差較2015年下降0.06個百分點,2017年息差在2016年基礎上繼續下降0.38個百分點至2.37%。但是,它的凈利潤同比增長2.61%。平安銀行的凈息差在同業中仍居前列。

銀行息差包含兩方面:生息資產(貸款、債券投資、其它投資、存放同業與拆出、存放央行資金)、付息負債(公司貸款、個人貸款、票據貼現等)。要解釋息差降低的原因,搞清楚上述兩個因素的關聯後,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資產配置重新調整是主因

合理的資產配置是銀行成功經營的根本。資產配置涵蓋資產種類與其到期期限的配置。資產到期期限的匹配就是久期匹配。一般情況下,資產的到期期限決定了其收益率的高低:長期到期期限資產占的比例高,那麼資產投資整體收益率就相對較高。

在當前形勢下,全球範圍內利率環境並不理想,致使大部分投資者對投資持觀望態度,並以短期投資為主。銀行存款也不例外,大部分儲戶選擇的都是相對短期限的存款方式或理財方式。

由於銀行的資產要進行久期匹配,所以針對短期限的付息負債成本(儲戶短期存款),銀行資產的久期匹配也必須是短期期限。換句話說,銀行需要選擇那些期限短的、能帶來正收益的產品。

期限短,意味著投資回報相對較低,所以銀行短期限的投資產品獲得的收益也相對較低。在當前激烈的競爭形勢下,一方面,銀行要通過好的儲蓄利率爭取到客戶;另一方面,其投資的回報在降低。綜合以上因素,勢必造成銀行的息差回落。

監管加強的必然結果

監管的加強使得商業銀行不得不調整原有的經營方式。在當前監管趨嚴的背景下,銀行的生息資產規模增速趨於固化。目前銀行可以實現的廣義信貸增速受到三重約束,分別是MPA考核(與資本充足率掛鉤)、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信貸額度管控,這就導致銀行的生息資產規模增速固化,被限制在特定水平下。1月13日,銀監會發布《關於進一步深化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的通知》,提出不準違規開展存貸業務和票據業務,目的是引導商業銀行回歸表內信貸。這些都加強了其放貸生息的難度。

此外,商業銀行同業、理財業務規模大幅度下降。2017年4月銀監會發布《關於銀行業風險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將同業業務納入流動性風險監測範圍;《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7)》也對同業業務、銀行理財和表外業務提出了要求;銀監會發布的《關於進一步深化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的通知》(2018)還明確提出,禁止違規開展同業、理財、表外、合作業務,嚴格控制影子銀行業務,進一步限制多層嵌套。

監管要求銀行控制期限錯配。從近日公布的主要銀行的年報看,它們的金融資產配置中短期金融資產配置比例上升,這也是為達到監管指標要求而控制期限錯配。

而且,當前的監管環境使得銀行從之前的關注規模,轉向到更加關注內在發展質量,投資健康的、可穩定持續增長的、促進銀行優化結構的投資產品。例如,2017年初金融去槓桿加速與嚴監管迫使銀行將資金更多地配置到穩定性更強的債券,因此2017年初至今,債券投資佔比上升,股權及其他投資比例下降,貸款也略有上升。這也是導致息差回落的一個原因。正如平安銀行行長在3月15日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時所提及的:過去幾年平安銀行凈息差一直維持在2.5%左右的高位,是通過犧牲資產質量換來的。這是一種不健康的高息差。

競爭加強的產物

在當前全球範圍內金融創新的大環境下,傳統商業銀行的經營模式面臨著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例如,金融科技的出現就在一定程度上顛覆了原有的商業銀行盈利模式。從根本上說,原有商業銀行的金融中介的角色受到了現代科技的挑戰。大批的人工智慧產品、網路眾籌等,以不同的形式和程度取代了傳統商業銀行的角色。銀行再也不是生下來就含著「金湯匙」。現代金融科技縮短了投資者與融資者之間的距離,在一定程度上,商業銀行的中介角色不再被需求。這也是整個金融市場競爭加劇的一個顯著形式。

投資方也會多向比較,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投資方式。為了適應這個激烈的競爭形勢,傳統的商業銀行也不得不讓利出去,要麼提升吸收存款的利率,要麼降低發放貸款和提供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這些都是導致息差降低的原因。

市場整體環境造成

在不同的經濟階段,資產的表現是有差異的。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各國政府、央行都採用不同的形式來救市。而持續了近10年的低利率環境仍未有大的起色,金融市場也依舊沒有回歸穩定增長的模式,金融市場整體投資產品收益率持續低迷。這些都為傳統商業銀行的生息造成了壓力。所以說,商業銀行息差回落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當前的國際金融市場狀況所決定的。

監管的加強有利於促進資產的合理配置,益於引導銀行逐步進行階段性調整,並最終走向健康的發展方向。在當前世界金融市場大環境的驅使下,即當前的利率環境、金融市場的收益整體水平的大框架下,息差略有回落是可以被接受的。

此外,競爭的激烈也要求傳統的商業銀行思索,如何進行有效的轉型或業務的開拓,以應對當前的競爭形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證券報 的精彩文章:

1月12日晚年報業績速遞:健康元年報預增363%到384%
捷順科技完善智慧停車生態

TAG:中國證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