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買銀行理財請做好心理準備:「保本」將不存在

買銀行理財請做好心理準備:「保本」將不存在

隨著資管新規的落地執行,深圳部分銀行機構與營業廳推出的保本理財產品明顯減少。這些微妙的變化,不僅影響市民的錢袋子,也給市民的理財觀帶來衝擊:今後銀行理財產品未必能獲利,甚至有可能折掉本金。

銀行保本產品仍有,但明顯變少

去年11月17日,央行官網發布《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按照資管新規,金融機構不得再開展表內資產管理業務,這意味著保本類銀行理財產品的形式將不再存在。

日前,南都記者走訪了深圳多家銀行網點發現,目前保本理財的產品仍然在銷售,但是很多理財經理已經主動告知客戶,2019年落實資管新規,屆時保本型理財產品就會下架。由於2018年還是過渡階段,目前市場上還能看到保本型理財產品。

在深圳建行的近期理財產品清單上,南都記者看到,最近發行的保本型產品只有9款,收益也明顯偏低,大部分都是非保本型產品。記者梳理髮現,該行只有76天和80天兩款短期限產品,而一年期甚至三年期等中長期產品悄然增多。而按照資管新規,封閉式資產管理產品最短期限不得低於90天。90天以內的短期產品或將退出。這意味著,深圳銀行業已經開始響應新規定。對於習慣了「快進快出」的理財者來說,這些變化需要適應。

按照慣例,預計年化收益率相對比較低、流動性強的理財產品,基本都是保本型產品。然而,南都記者觀察到,部分銀行A PP上隨時可贖且預計年化收益率在4%左右的理財產品,已經不是保本型產品了。該產品風險程度低,屬於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銀行在產品說明書的首段寫著,「本理財產品不保障本金及收益,您的本金可能因市場變動而蒙受相應損失。」一位商業銀行的客戶經理也向南都記者表示,「現在固定收益的產品越來越少了。」

未來理財風險銀行不再「兜底」

某國有商業銀行梅林營業廳理財專員林小姐告訴記者,一旦新規落地,需要向市民提醒,銀行不可以再為客戶的理財風險兜底,因為將要打破剛兌。她強調,「不是不能夠,而是不可以。」因此該商業銀行也在力推三到五年期限的固定收益產品,主動向新規接軌。

有知情人士透露,監管部門有給各個商業銀行發出非正式的相關提示。但現在銀監會只是發了資管新規的徵求意見稿,正式稿尚未出台,現在商業銀行都還在「預演」階段,不過有些理財產品的確已經打破剛兌了。

對此,小小金融C E O劉小峰也指出,最近很多銀行陸續停止保本理財產品的銷售,銀行保本理財產品佔比越來越少,而凈值化產品佔比明顯提高。劉小峰認為,這主要是因為相關規定要求金融機構打破剛兌。風險承受能力較低的投資者,可選擇安全性更高的儲蓄。而具備一定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者,可選擇性價比較高的理財產品。

分析

對銀行業務

強化消費者教育,增值型產品更多樣

資管新規對打破剛兌有了明確要求,明晰了剛兌的認定和處罰。這對普通理財者而言,意味著本金有可能損失。

「資管新規對銀行理財業務的確有影響,不過這影響也是有限,預計市場的波動不會很大。」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客戶經理告訴南都記者,銀行的理財產品品種非常多,風險程度也高低不同。在正式文件尚未發布之前,也有很多中等風險的產品是不保本的,但是這些產品的最終收益也基本都達到了預計年化收益率,客戶滿意程度也非常高。

不過,對於一些風險承受能力低的消費者,可能比較難適應新節奏,銀行需要做更多消費者理財教育工作。「此前,對於風險承受能力低的產品,比如說老人家,我們會建議客戶買保本型的產品,就是PR1等級的產品,合同會寫明保本。風險等級為PR2的產品一般是穩健性,雖然合同並沒有寫明保本的規定,但是按以往的經驗,這一類的產品也不會賠本。」一家國有銀行的客戶經理透露,資管新規打破剛兌,可能會建議客戶購買分紅險或者養老險等一些增值型產品,這對客戶的資金都比較保險。

對投資者

選擇更費心思,理財不能再「閉著眼」

在業內的定義中,只有非保本理財產品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理財產品,不過,多數老百姓並不「認賬」。保本型理財產品因安全性能高備受投資者青睞。「閉著眼睛理財」,這句坊間比喻形象地點出了剛性兌付的特點。保本型理財產品也因投資期限選擇多、安全性高等優勢備受投資者青睞。

長期購買資管產品的投資者林先生表示,他一般都是購買中等風險的產品,由於收益都能達到預期收益,所以他並不是很在意保本與否。林先生認為,新規出台後,資管業務會發生變化,以後理財還是得多花點時間了解標的物,最好就是選擇一些資管業務名聲好的大銀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互金圈多妹兒 的精彩文章:

TAG:互金圈多妹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