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老移民的親身經歷:美國和澳洲、紐西蘭比較 澳洲這些方面超過美國

老移民的親身經歷:美國和澳洲、紐西蘭比較 澳洲這些方面超過美國

在這篇文章里,我想把我生活和工作過的幾個主要移民國家進行一番比較,也說說我在各國的見聞。我曾經在紐西蘭住過7年,現在在美國已經7年了。

在澳大利亞,我也工作過半年,並且近兩年去過澳大利亞很多次,在澳洲也有很多的親戚。所以說,我對澳洲也很了解。下面就讓我講講我的見聞:

移民的來源和特點

美國的華人移民的第一個特點是:技術移民的人數非常少,而移民主體是通過結婚、親屬和政治避難來美國的,也有一定數量的投資移民。這個特點是美國歧視性的移民政策造成的結果。

美國的移民法對所有國家的技術移民有個完全相等人數的配額,既任何國家的技術移民不能超過全世界總配額的7%,不論國家的大小和人口高低。現在全世界的技術移民總配額才140,000人, 這意味著中國的配額是9,800,跟只有幾百萬人口的冰島、紐西蘭的配額一樣。

實際上,給中國的技術移民名額才8千個左右,因為由於政治原因,在90年代初美國給中國發了大批綠卡,這些名額要從未來幾十年中逐年扣除。

更雪上加霜的是,給中國8000餘人的技術移民配額包括了主申請人的配偶和子女。

根據美國移民局的數據,美國的一個主申請人(既真正的技術移民者)平均會帶1.5個家屬。這麼算下來,美國每年真正來自中國的技術移民才3000多人。這個小得可憐的數字,跟才有400餘萬人口的紐西蘭每年接受的中國技術移民基本相等,並且大大低於澳洲每年接受的中國技術移民。

這個政策就導致了,雖然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達到近50萬,真正能通過技術移民途徑留下來的留學生寥寥無幾。而相反,美國的結婚移民不限數量,而且申請時間特別快。因此,靠結婚來美國的中國女子特別多,在大城市裡到處都能見到。

另外,美國的家庭團聚移民配額是技術移民的2倍,所以家庭團聚移民也比靠自身能力移民容易得多。

另外一個特點是,美國技術移民的等待時間不僅非常漫長,而且遙遙無期,連美國政府都不知道你會排多久的隊。我個人是美國的大學教授,還排了4年的隊才拿到綠卡。現在由於在美的留學生人數激增,現在和不久將來的技術移民的排期時間估計會達到6-8年。在漫長的排期期間,申請人不可以換工作,配偶也不可以工作。所以,美國的技術移民是一個非常辛苦,非常不人性的制度。

因此,我不建議年輕人來美國辦綠卡,把寶貴的青春浪費在遙遙無期的等待中(結婚的除外)。

相比之下,澳洲和紐西蘭都沒有任何歧視性的配額。各國人完全平等,全憑自己本事移民。所以,中國人移民澳洲和紐西蘭大多數是靠自身的知識和技術來進行移民的,而非結婚和親屬。

澳洲每年的技術移民約13萬,跟比它的人口大十幾倍的美國一樣多。而來自中國的技術移民每年約2萬人。這是美國的2兩倍以上。

另外,紐西蘭和澳洲都是鼓勵那些能為他們的經濟和科技發展帶來貢獻的技術移民,而限制結婚和家庭團聚移民,與美國的政策完全相反。比如,澳洲2015-2016年度的全球技術移民總數是128,550人,而全球家庭移民只有57,400人。其中,中國移民佔29005人(包括技術和家庭)。澳洲可只有3千萬人口啊,而美國有3億人!

我的親朋好友幾乎全是靠自己的本事技術移民來澳洲和紐西蘭的。

移民的年齡

我發現在美國的中國移民年齡偏大,大多數都是50後和60後。他們這一代人大多是90年代來美的,想法跟我們年輕人不一樣,一般說不到一起去。年輕的移民在美國反而比較少,儘管這裡的留學生很多。當然,這是美國限制技術移民政策的必然結果。

相比之下,在澳新兩國,我身邊絕大多數的技術移民都是70後,80後和90後的年輕人。尤其,我們80後是澳新移民的主力。大部分的80後是在澳洲和紐西蘭自費留學後,通過技術移民留下來的。

新移民紮根的難易程度

在美國,新移民想紮根美國是個困難的過程,會遇到各種政策和手續上的障礙。比如,辦社會安全號(Social Security Number,既美國的稅號),和辦駕照都停費周折,挺耗費時間的。而在澳新,這些都挺容易的。

在美國,新移民是貸不到房貸的。原因是,美國的銀行貸款要兩個重要條件:

1)要有信用史和足夠高的信用等級;

2)要有兩年在美國的不間斷的收入記錄。

所以,除非你有100%現款,2-3年內你在美國是無法買房的。

我剛來美國的時候,上面的第一點(信用史)可是逼死我了。雖然我是美國的教授,有著高於平常人不少的工資,但是當時我就是辦不下信用卡,就是因為我沒有信用記錄。由於沒有信用記錄,所以沒有任何一家銀行同意給我辦信用卡。但是要建立信用記錄,就必須要有信用卡或其他貸款。這就成了「蛋生雞還是雞生蛋」的死循環。當時可急壞了我了!最後還是靠我的老系主任找他的熟人,是銀行行長,這才給我辦下來我在美國的第一張信用卡,解了這個死結。

在紐西蘭和澳洲,新移民只要拿著工作合同和護照去銀行,人家當場就給你辦信用卡,甚至房屋貸款。所以,這根本就不是個事兒。

另外,來美國的新移民,由於沒有信用史,租房都極為麻煩。一般房東都要調查房客的信用記錄,所以沒有還信用記錄的新移民就經常碰壁。

移民的社會、政治和經濟地位

我來了美國後深切的感到,在美國的亞洲人的政治、社會和經濟地位要遠遠低於在澳新的亞洲人。舉個例子:

美國對亞裔小孩(指的是美國生的)考大學歧視性要求高分。哈佛等名校,對亞裔高中生要求高考(SAT or ACT) 幾乎滿分,而對白人要求低,對黑人要求更低。唯一不歧視華人的是加州的各個大學,因為只有加州立法要求大學錄取時不許根據孩子的種族進行分類。所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洛杉磯分校等到處都是黑頭髮黑眼睛的學生。出了加州,其他州的大學都多少歧視華人。

但他們歧視亞裔孩子還非找個理由不可,說亞裔的孩子是書獃子,只會讀書,但實踐能力和領導能力不足。切。。。。。。又是一層新的歧視!這是美國人和美國媒體對亞裔的普遍印象(stereotype)。尤其是亞裔男孩兒,經常被美國的本地人和華人女孩兒認為缺少男子氣概。

亞裔沒領導能力?中國人玩兒春秋戰國、三國演義、孫子兵法的時候,你們美國人的祖先在歐洲連黑暗時代都沒進入呢。還有臉說我們沒領導能力?!歧視就歧視唄,我認了!但請別找傻逼的理由。

另一個歧視的例子,就是上面講的技術移民的配額。

在美國,你基本見不到剛移民的中國人在各級政府供職。而在紐西蘭,我的朋友不少都在政府工作,而且跟我年齡相仿的70後和80後有些當上了政府各部的經理,相當於科長甚至處長。

我的一個好朋友是個IT女,剛來紐西蘭就直接通過了安全審核(security clearance), 直接在內政部負責一些國家重要資料庫的管理工作。其他的朋友有在衛生部的,有在司法部的,還有在國家警察總局的。這些對於剛來美國的華人,這隻有做夢的份。

上面講了政府的工作,我再講講中國人在澳新的經濟實力吧。在悉尼、墨爾本、奧克蘭、惠靈頓等大城市買百萬級豪宅的人,華人比例很高。大家可以隨便去看每周末,悉尼和墨爾本在街頭舉行的房屋拍賣。圍觀的白人雖然不少,但能出高價拍到最後的常常是華人。

在美國,雖然現在也有不少大陸來的炒房團,但是華人移民的平均經濟實力還是不如本地人好。

在悉尼的市中心轉一轉,你會發現,幾乎50%的路人都是亞洲面孔。悉尼絕對是最國際化的城市,在這點上美國的任何城市都無法與悉尼相比。我曾經去過我小侄女在悉尼的小學,那裡99%的亞洲面孔。

除了中國人多,再加上中國人的經濟和社會地位,在澳新,沒有任何組織、任何政府敢歧視中國人。再說,咱們中國移民很多就在澳新的各級政府裡面工作。這點與美國華人的社會地位有著極大的差別。

社會地位的不同導致另外一個現象就是,在美國,相當一部分的中國女人愛找白人男人結婚,高看白人,而看不起中國男人。估計是因為在美國,中國人的社會地位低,所以中國人還是有些自卑,還是覺得像是局外人,所以比較願意「攀高枝」,在潛意識裡,她們更願意通過結婚來變得更本土化,來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這是個社會風氣,不是個體現象。

但在澳新,絕大多數的中國女生都首選中國男人結婚。首先是技術移民較為容易,再加上中國人的社會地位並不低於本地人,而且學歷和經濟實力也不弱。所以,我認識的在澳新的幾乎所有中國女生都首選中國男人,畢竟大家的文化背景相同,容易互相理解。就連我自己的20來歲的幾個侄女和表妹們,她們都在澳洲出生澳洲長大,但她們上了大學也都是找二代華人談對象,願意找白人仍然是少數。

一代找一代移民,二代找二代,這就是澳新移民的主要婚姻形式。在這一點上,跟美國的移民和留學生是有一個很大的區別。

收入和事業發展

在收入這點上,美國小勝澳洲,大勝紐西蘭。美國的人均GDP (PPP)是5,7000美元,澳洲的GDP(PPP)是人均49,000 美元,而紐西蘭的人均GDP是39,000美元。但是GDP的分布在各國有很大的不同。

美國的富人非常的富,而窮人非常的窮。而澳新的貧富差距不大,大家的收入都在中間。窮人很少,但特別富的人也不太多。

美國是一個非常看個人能力的國家。如果你的個人能力特別高,那麼你的事業在美國可以不封頂,你可以當上億萬富翁,或得諾貝兒獎,或當上大學校長。但是在澳新,這些機遇有限,所以你的才能可能得不到100%發揮。

但是,如果你的能力一般或中等偏上,那麼澳新的事業機遇也可能很好。雖然,你可能得不了諾貝爾獎,也當不了千萬富翁, 但是你也可以幹得相當不錯。

如果你的能力較低,最好不要來美國,因為這裡的激烈競爭會讓你吃不消的。

生活方式和社交

在生活方式和社交上,澳新兩國無可置疑地完勝美國。

在美國,華人的生活我感覺非常單調,就是上班,下班,送孩子上學,買東西。我特別注意到,美國的華人不太愛社交,至少不像澳新的華人那樣愛社交。這實際上是美國整個國家的一個風氣,既美國成年人比較獨來獨往,不太愛在工作之外交際。

哈佛社會學家Putman早在2000年就發表了《Bowling Alone》 (翻譯:《獨自打保齡》)這本書,全面分析美國人越來越孤獨的社會現象。這與工作的壓力,高犯罪率,人之間的信任度降低等等因素都有很大關係。

我個人的經驗,完全與社會學家的判斷相符。非常有趣的是,我發現自己的學生們,在上課前後基本不互相說話,各做各的事。美國人似乎都怕打擾對方,或者出於過度的禮貌,或者出於過於遠的人與人的距離,大家不怎麼說話。

在美國,你會發現美國人在表面上表現得很熱情,但這種熱情只能維持在表面,而且很快就消失了。所以你基本無法與他們真正交上像哥們兒一樣的朋友,無法做到跟他們交心。根據我的觀察和閱讀相關研究,這並不是不是我們移民和本地人之間得文化差異所造成的,而是美國本地人之間也不互相深度交往的一種文化。美國人非常孤獨。

2014美國某知名大學做過一個調查,發現美國人在1980年有25%的人一個可以交心的朋友都沒有;到了2010年高達50%的美國人沒有任何一個知心朋友。在這個物質高度發達的美國,人的精神生活竟然極度匱乏。

我似乎還沒有見過哪個在美國生活的華人不說生活無聊的。一兩個人,空守300平米的大房子,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這樣的生活有什麼意義?所以,很多華人都受不了,最終回國了。(我私自懷疑楊振寧老教授回國安度晚年也有這個原因。)其實,這真的不怪我們華人自己,而是美國社會大環境的問題。

在澳洲和紐西蘭,華人的生活豐富多彩許多。

舉個例子,我在美國從來沒人跟我過過生日,可是一回紐西蘭過生日,立馬有10幾個、20幾個朋友來一起慶祝,讓我感激得不得了。為啥美國的華人就不愛互相請客呢?我們在紐西蘭還有各種華人的興趣群,比如登山群,IT群。等等。

對於,中老年人,紐西蘭的所有公共圖書館都有專門針對華人的「夕陽紅之家」活動。其中有教老年人學英語,學電腦,書法,太極等等活動。我母親說,她在紐西蘭比在國內過得還熱鬧。

福利

美國是個低福利國家,而澳新是高福利國家。這點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多說了。美國的醫療非常昂貴,沒有工作單位給你買醫療保險(價格是至少5000美金一年)的話,你自己是付不起醫藥費的。比如,在美國做一個CT要2000美金,但在紐西蘭和澳洲一般是免費,因為那裡政府醫療。

其他的福利,也是澳洲和紐西蘭好,美國差。

教育

世界最好的大學都集中在美國。哈佛、耶魯、斯坦福、芝加哥等等名校如雲。但是美國的精英教育是很貴的。一年4-5萬美元的學費不是誰都能負得起的。相比較之下,澳新的大學水平也還行,雖然不是頂級,但非常便宜。對於移民來說,紐西蘭的大學一年的學費才7000紐幣左右,相當於不足5000美金。(注意:這是移民的學費,而不是國際學生的學費。)

另外,美國普通中小學的平均水平比較差,差得讓我哭笑不得!美國的學生高中畢業還不會解a=b*c這麼簡單的方程的年輕人比比皆是。美國大學頭一年的數學課完全就是在補中國初一和初二的知識。如果懂英語的話,拿美國的高考(SAT) 讓中國的初三學生考,就跟玩兒一樣。

澳新的中小學的平均水平殷實一些。英文、數學、科學都比較難,當然沒有國內那麼誇張啦。

總結

美、澳、新真的各有千秋。對有本事的人來說,美國的事業發展機會要更多、更好;但是澳洲和紐西蘭的生活更加舒適。美國華人的社會和政治地位比較低;而澳洲和紐西蘭的華人勢力大,大得大概沒人敢欺負咱們。

這裡沒有正確的答案,請諸位自己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空間吧!

「七嘴八舌話移民」

· 安迪,坐標洛杉磯(2年),38歲,已婚,研究生在讀

文章中有些情況我也不了解,因為他講的一些東西很宏觀,我沒有機會接觸到。比如美國的移民政策我沒太研究過,對移民來源的比例和年齡結構等等都不是很了解。只是我接觸的人大都是技術移民,而且很年輕,但整體的情況的確不了解。

至於移民排期,據我了解如果是博士以上學歷的話應該可以走特殊人才的渠道,按說會比較快,如果作者是在校教授,按理說應該不用排隊那麼久吧。

另外,文中說配偶不能工作這點和我理解的也有出入。一般排期辦綠卡的人都要求有H1B的身份,所以配偶是可以通過H4身份來工作的,所以不太清楚他說的情況。

至於說辦SSN和駕照麻煩,這個看怎麼理解,我個人覺得還好。對留學生來說只要你有合法的收入,比如在校園裡面打個工,當個助教,圖書館,實驗室值個班或者在外面實習,就能無障礙拿到SSN。

駕照的話,通過筆試和路考就拿到了,這個沒有任何障礙,除非自己實在不願意開車。

信用卡我覺得看銀行和地區,我是到美國幾個月以後拿到的。其實只要你有了SSN,一般來講就很好辦理了。

至於歧視,我目前還沒有明顯的感受,但應該也是存在的。

· 小九,坐標西雅圖(2年),33歲,單身,IT公司在職

我覺得作者說得不是特別嚴謹,既沒有數據支持,也沒有分區域註明,比如移民種類和數量,紐約那邊的確是有許多早年偷渡來的,通過親屬來的……通過各種辦法最終留在了這裡。但西雅圖,矽谷這裡,技術移民佔比比較高。

美國的技術移民有好幾種,EB1,EB2等等,難易程度還是看個人。不過和他情況類似,我認識的一對大學教授夫婦,來了4年多,也還在排隊。

因為我是持工作簽證入境,所以,SSN沒遇到任何問題,我覺得大家都是一樣的。貸款照理來說只要你工作的地方願意支持你,是正規經營的公司,好像沒他說得那麼困難。

說到歧視,如果移民組成比例高的地方,會好一些。相反,亞裔被歧視和打壓,這個肯定是有的,我聽說過一些,但沒有親身經歷。至於社會地位,一代移民要看怎麼留下來的。華人重視教育,所以二代移民的教育程度通常都很高,生活質量、社會地位都不錯的。

我覺得全世界的學校都分好壞,和中國一樣,在美國大家也爭著買學區房,這不能一言以蔽之。

美國很大,每個城市的美國人特點又都不一樣。至少西雅圖這裡的美國人都很愛社交,愛說笑,中國人在本地也能找到娛樂的事兒,不會無聊。但整體來說,城市的生活肯定比鄉村樂子多,至少我這麼覺得。

文中有一點我覺得比較準確,美國的技術移民難度是要高過澳新。我覺得整理來說,美國是一個高奮鬥、低福利的地方。

· 小燕姐,坐標休斯頓(17年),41歲,已婚,大學教授

整體來說,這篇文章和我所經歷認知的不太一致,所以我覺得是一家之言。

1、作者沒有清晰定義他所說的技術移民是哪一種。在美國申請的Labor-base的EB2,還是EB1。因為具備美國需要的技術,在中國即可申請的移民。背景沒有說清楚的話,文中的很多經歷就讓人感覺語焉不詳或者表述失真。

2、我不同意「美國移民技術含量低」的觀點,我的圈子都是通過留學留下來工作再申請綠卡的,平均學歷都是博士。關於投資移民來美國的情況跟我所接觸的也不太一樣,這可能只是作者的個人經驗。

3、關於「美國政府部門中國人少」,我自己所接觸的沒有這個感受,我有幾個朋友在政府中工作,但只是我接觸過的,所以也不好評論。

4、信貸制度,我自己是在工作中逐步積累信用的,如果是直接來了美國立刻就需要信用卡,這種能否申請到我的確不很清楚。

· Tony,坐標舊金山(8年),32歲,已婚,跨國經理人

挑幾個點說吧。

1、技術移民的確不佔主體,但應該沒有他說得那麼少,而且文中說「中間不可以換工作、配偶也不可以工作」也是錯的,具體的流程和步驟網上都查得到,不過現在申請技術移民的周期的確蠻長的。我個人情況8年前走的技術移民,屬於一類,不佔名額也沒有排期,一年就拿到了。

2、現在很多銀行卡都有新移民信用卡啊,不需要信用分就能辦下來,買房也是,只要有首付有工作就能貸款,不需要兩年。

3、美國升學要照顧到各個族裔,每個學校都要保證一定比例給各個族裔,那麼黑人和墨西哥人就很容易,亞裔普遍成績好就很難上好大學,白人同樣也難。以往亞裔吃虧在體育公益領導力等等,現在都有注意到這一點了,說白了就是整體包裝。

4、政府部門中國人面孔少,很好理解啊,這種服務機構工資低,退休後福利好,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賺錢比較重要,現下不願意去而已。

5、同樣比較技術移民這一塊,我覺得美國的整體水平要勝過澳、新,畢竟門檻在這裡。而且我聽說澳、新歧視亞裔比美國更嚴重。美國人不敢把歧視放嘴上的。我覺得這裡不喜歡中國人的原因包括嫉妒(現在中國移民普遍很有錢)和隱藏收入吃福利。

6、美國工作的人都要買醫療保險,有的公司會出一部分,有些不管。你可以選擇吃福利一分不花,還比我們這樣自己掏錢的要好。比如說我們的保險每次要花幾十刀的挂號費,吃福利的就不必付錢。但問題在於,大多數好醫生不收福利保險,所以純吃福利的話就找不到好醫生。

7、美國的高等教育水平非常高,但是費用也非常貴,這一點作者說得對。而且我個人看來,公立教學水平的確差,全靠家長推。小學初中很簡單,高中很累,要選修大學課程才能升大學。

8、中國人在美國的政治地位的確不高,一方面,人多不團結,另一方面,不願意給政黨捐錢也就沒人替你說話。比如猶太人,種族比例也很低,但是大把給政黨捐錢給學校捐錢,在美國政治地位是最高的。

· 小Q,坐標墨爾本(2年),21歲,單身,本科在讀

我覺得澳洲移民好多是靠砸錢的,比如就有人花錢買僱主擔保這樣子的,不過現在政策變了。另外,個人感覺中國男人社會地位並不比本地人高或者平等,不過華人找對象還是找華人的多。

關於社交,我自己的理解是,華人圈和洋人圈差很多,文化差異吧。華人之間交往會更加走心,洋人的社交圈都是特別禮貌,第一次見面就扯東扯西,不會讓你尷尬,但也很難變成特別好的朋友這種,都是社交習慣。而且在澳洲其實也很無聊,沒有夜生活,治安不夠好,警察效率低下。

關於教育就是,澳洲的教育是第四大產業,所以我覺得大學很商業化,有些原則性的東西沒有美國這麼堅持,據說中小學也是學習很簡單的東西,沒有額外作業和考試,玩為主的感覺,而且留學生生活費據說是比英國還高的,倫敦除外。

然後關於當地人,我覺得最努力的的確是亞洲群體,洋人太懶了,在學校,很多洋人或者第一語言是英文的人就是那種考前臨時抱佛腳就能考過完事的,工作中也是,他們習慣享受生活了,不願意加班上進那種。澳大利亞的稅法政策要求周五那天,就是一周工作的第五天交的稅特別高,所以很多洋人都不願意周五上班,選擇一周上四天班這種。

不過我覺得到哪裡都是亞洲人最上進啦,特別是馬來人,新加坡和中國人吧。有些可能也是我的主觀看法,僅供參考哈。

· Jian,坐標墨爾本(5年),38歲,已婚,創業移民

看了這篇文章我個人的感覺是無論是從文化、教育、福利、工作和生活來說,各個國家都有不同的優缺點,如果僅僅是把這幾個國家拿出來橫向比較的話,美國在多方面肯定是領先的。

如果作為移民來說,選擇不同的國家肯定有他們自己的原因,機遇、國家實力、或是自己追求的目標??其實移民澳洲以後,許多事並非是移民以前曾經想像中的那麽單純。機遇是平等的就看個人能力了,找工作不能說容易但也不簡單,貸款也不是文章中說的那麽輕鬆,華人的生活也並非是豐富多彩,只是停留在最表層的吃喝休閒活動為主,相比當地人的戶外各項活動還是遜色很多。

澳洲的教育也很好,學費並不比美國便宜。不能評述美國的福利,因為不知道,這和政府以及不同時期的領導人相關,只能說澳洲的福利不差。

· 我家姑娘,坐標奧克蘭(2.5年),34歲,未婚,辦公室文職

來紐西蘭2年半,澳洲住過2個半月,沒去過美國。還沒熬到PR,沒有積蓄買房子,圈子裡沒有一個投資移民來的朋友,就撿著我自個的經歷說說感受。

首先,無論在澳洲還是紐西蘭,亞裔的面孔的確很多,但我覺得人口比例高也不能代表有話語權,這些年澳洲傳來的亞裔被歧視事件並不少,不過我身邊的紐西蘭移民們倒是覺得這裡的整體人文環境比較寬鬆和友善,畢竟除了毛利民族,歐裔、亞裔都是移民。

至於說亞裔在這裡的政治、社會和經濟地位更高,也許我來的時間比較短,並沒有什麼切身的感覺。我有機會打交道的政府部門除了移民局就是海關,入境的華人逐年上升,在海關服務的華人自然不少,除此以外我的確沒什麼機會見到作者所說的各級部門都有華人的景象。倒是聽說過一個年輕的二代移民華裔女孩為了日後能夠從政,專門去學習毛利語,但不肯講中文……

關於美國競爭激烈這一點我覺得挺中肯的,至少是我選擇紐西蘭的原因之一。坦白講,我是個英語較差又沒有一技之長的文科生,走的是最「笨拙」的技術移民路線。且不用說去不起美國,就是去了也基本留不下來,自身性格又是懶散的胸無大志型,紐西蘭當然更適合我。當然,這不是說來澳新的沒有能力,事實上,我身邊的確有能力很強,去美國也不愁綠卡的主兒,只是因為單純喜歡紐村而留下。

大齡單身狗比較懶惰,除了特別談得來的朋友常來常往,我周末還蠻容易自己去公園鋪塊毯子看書,海灘散散步或者乾脆就窩在家裡。我不止聽到一個人抱怨村裡無聊透頂,尤其不適合單身狗,也有人為此決定學業完成後回國,不過我覺得家庭活動倒是蠻多的。

我目前持有的是工作簽證,買的是商業保險。關於綠卡福利的話,我所了解的有兩個方面:

一是,如果完全依靠福利,如果家庭醫生沒有辦法處理,預約公立醫院或者專家,需要做檢查的話,可能就進入了無限等待……身邊的例子有,一個姐姐需要做腦CT,排兩個月,有個老師心臟要做檢查,等一個月……隨便度娘一下紐村醫院之類的,一堆親歷者的段子讓你哭笑不得。所以我身邊同齡的朋友,經濟條件尚可的,大多都買了一份醫療保險,為了有問題的時候及時看得上專家和私立醫院。

這個情況或許是針對慢性病或者重大惡疾,但是另一個方面:這邊對小朋友的關懷可謂無微不至,甚至不在乎你是否持有綠卡,比如我們一位遊學團客人的小孩意外摔傷,去兒童醫院急診看病做傷口處理一分錢沒有花,只是預防感染的抗生素花了50多紐幣。同事的小孩生病、老人摔傷……受到的關懷和照顧細緻、人性化,而且同樣分文未付。

· Lisa,坐標奧克蘭(4年),33歲,已婚,工程造價

我看了文章的第一感覺是不夠客觀,也太過宏觀。

我想無論是之前的美國還是澳、新,都是因為沒有人口紅利,又過分強調人權,加上民主選舉制度,養活了一大批靠救濟過活的懶人,一群跟中國狀況有些類似的比較糾結的中產階級,以及一小撮賊有錢又能左右政治的富人。

移民政策無疑是這幾個國家保持社會動力的主要政策。而且沒有哪個國家會願意收一些只分享資源不貢獻力量的懶人。只不過政策上各有側重。

就拿紐西蘭為例,很多企業和工廠僱主很喜歡技術移民或者有技能的海外員工,因為好管理,價錢低,比較努力,事情也少。通常不會因為打個噴嚏扭腰之類的小事兒就報ACC,增加企業保單。也不會大事小事兒的跑到勞工部告狀,或者組織工會漲工資之類的。總而言之,只要對經濟有利的移民政策就是好政策。

回過來看,美國的移民政策我覺得也是要看吸納的新移民到底有多大價值。我知道的一個樂高達人——Raul Oaida,羅馬尼亞人,20歲不到,因為跟一個澳洲人合作用50萬樂高塊做了一個真的汽車,然後破格入學MIT,2年就順利拿到綠卡。這個例子或許有點極端,但比起咱們的許多學生靠成績全A,混完本碩熬博士留下拿到綠卡,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思考一下今時今日的美國可能更傾向於什麼樣的新移民。

澳洲的移民政策也是深受民主政治制度的左右,成為兩黨爭奪主導權的一個砝碼。不是所有澳洲人都排華,他們排斥的只是那些過來分享他們資源又一點兒貢獻都沒有的中國人。其實所有國家都一樣,歡迎移民來做貢獻,不希望外人只來佔便宜。

來源:澳洲新聞

尊重原創,澳大利亞移民家園誠意分享,若涉及侵權,請聯繫小編,我們會儘快更正處理

如果您對移民、留學、資產配置感興趣,可在公眾號後台或文末留言,直接回復「意向國+稱呼+電話」,將由專業人員為您服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澳大利亞移民家園 的精彩文章:

「誰不知道中國人沒禮貌?」 華裔母女大鬧停車場,被外媒人肉搜索,直接罵上頭條!網友表示簡直太丟中國人的臉!
銀行:今年最多漲2%!房價只苦這一年!專家:澳洲貸款太容易,小心重蹈美國覆轍!

TAG:澳大利亞移民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