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快應用」對標「小程序」,半條命的國產機最後一搏

「快應用」對標「小程序」,半條命的國產機最後一搏

近日,9大國產手機廠商(小米、中興、華為、金立、聯想、魅族、努比亞、OPPO、vivo)大佬,齊聚一堂,共同發起一項所謂「快應用標準」,並啟動了快應用標準和即時應用生態聯盟。

據了解,所謂的「快應用」基於手機廠商自有硬體和系統,用戶無需下載安裝APP,就能實現即點即用。

這是繼TD聯盟、硬核聯盟之後,國產手機又一次興師動眾的大聯盟。眾多媒體將此解讀為,這是由於國產手機在微信小程序招標在即,爭奪最後一塊互聯網地盤。然而,今天國產手機市場嚴重飽和,除了華為OV小米尚存競爭實力,其餘各大手機廠商為續命而戰。

在隊伍不整、人心不齊、市場趨勢已明朗的環境中,這樣的「民間聯盟」能夠在坊間掀起多大風浪?對微信小程序會產生什麼影響?

」國產機」蘇醒,為時已晚

「快應用」是什麼東西,對普通用戶有啥價值?國產手機為何突然想起來搞這個?

根據百度解釋,「快應用」是上述九大手機廠商基於硬體平台共同推出的新型應用生態。這個標準將於3月20日產生。

基本功能:快應用框架深度集成進各廠商手機系統中,可以在操作系統層面實現用戶需求與應用服務間的無縫連接,提升用戶的使用體驗和應用服務的轉化效率,同時支持生成桌面圖標等留存能力。

基本特徵:快應用使用前端技術棧開發,原生渲染,同時具備 HTML 5 頁面和原生應用的雙重優點。用戶無需下載安裝,即點即用,享受原生應用的性能體驗。

按照小米聯合創始人、副總裁、MIUI掌門人洪鋒在發布會現場的說法,「快應用」能夠最大化降低開發者的開發和推廣成本,方便他們一站式接入,並實現跨廠商運行。洪鋒稱,支持快應用的手機設備很快會超過10億台。

再對比一下「小程序」的霸氣:騰訊董事長馬化騰開年說,如今微信月活躍用戶數已超過10億,由於很多人都使用多個微信,這個水分很大。諸如茄子快傳這樣的APP,用戶也超過了10億。但是,2017年7月,「微信之父」張小龍曾放言:未來2年內,小程序將取代80%的App市場。這個才是九大手機廠商聯盟的主要原因(引用新京報的對比圖可以說明問題)。

(圖:源自《新京報》)

由於野蠻的APP預裝影響用戶體驗,一提到APP、談到移動分發,國產手機一直扮演者灰色的刷機角色。

2013年被央視曝光的北京鼎開公司,單月刷機量就在130-150萬台,甚至提出年內目標達3000萬台,而這個數字約佔2014年國內智能手機出貨量近7%。以每安裝一款軟體收費0.7元到3元錢(最高可到10元),每台預裝15個應用計算,將為其帶來超過10億元年收入,可謂獲利豐厚。

某手機廠商公開數據顯示,2014年3月曾對手機預裝軟體進行了調查發現,國內平均每部手機帶有預裝軟體15.25個,88%用戶表示遇到過預裝軟體,希望能夠卸載。

這些瘋狂的預裝,背後暗藏巨大的灰色利益鏈,當然並不是全部歸手機廠商,部分被刷機者以及BAT分發平台所攫取。

為了對抗BAT對國產手機分發的壓榨,2014年8月1日,國內一線手機製造商就成立了一個叫「硬核聯盟「」的組織,又稱「安卓智能手機生態系統聯盟」,由玩咖傳媒聯手當時的六大手機廠商(OPPO、vivo、酷派、金立、聯想、華為、魅族)共同成立。聯盟宗旨,施行商務共享,一家可以代表聯盟共同談判,提高CP的分發及渠道效率,通過一個介面實現與多個手機廠商的合作。

有分析認為,如果當初手機廠商齊心協力,將硬核聯盟業務擴大到今天的「快應用」,提升用戶體驗,那麼,就不會出現今天被小程序困擾的局面。局勢更為不利的是,國產手機雖然都使用谷歌操作系統,但是利益訴求不同,開放能力不一。正如王艷輝分析,快應用是一個平台,需要吸引APP廠商支持,意味著需要很大的市場推廣及宣傳費用。而且,中國各個領域的標準很多,能真正推廣的標準並不多。

還有一個致命的危機存在,國產手機步入紅海,保千里等多家國產手機已出局。根據余承東的推測,未來也就3-5家手機廠商能夠生存。只有「半條命」的國產手機,說不定那天誰就倒下了,如何參與聯盟與小程序的戰鬥?

」半條命」的國產機,最後的浴血奮戰

公開信息顯示,早在今年年初,擔心被博通收購後會給公司帶來不確定性高通組了個局,小米總裁林斌、中興手機CEO程立新、OPPO CEO陳明永、vivo CEO沈煒、聯想CEO楊元慶等前去站台力挺合作夥伴。

在2015年時,高通就以非法壟斷罪被國家發改委罰款60.88億(人民幣),多次被CCTV點名批評。在2013年我國領軍企業華為、中興和聯想手機利潤率分別僅有1.2%、-0.3%和0.4%,均值不足0.5%。卻要按照高通單方宣布專利許可費率,將手機零售價的5%交給高通,該費率水平遠遠高於我國終端企業的利潤水平。

後來,發生了高通起訴魅族索賠5.2億元事件,直到魅族同意接受高通「霸王條款」,與聯發科技公開「分手」,方才平息事態。

博通收購了高通,對國產手機有什麼樣的影響?難道擔心博通收取更高的專利費用嗎?

知乎上一個提問《博通出天價收購高通 為何急壞了中國手機廠商?》華山太白回答了這個問題:「相對高通來說,博通短期盈利資本運作模式,存在重視大客戶放棄小客戶的方向。於是相比蘋果、三星,許多國產廠商可能就會處於相當不利的地位。」

早在2016年7月,包括華為中興聯想紫光27家企業在成都成立了高端晶元聯盟。這個聯盟宗旨是圍繞高端晶元領域,以建立產業生態為目標……

舉這個案例要表明的意思是,冠於「生態」為主旨的聯盟,往往會讓人聯想到賈躍亭的生態圈。就如同微信朋友群多了一樣,敵友不分,看起來非常熱鬧,卻對解決問題毫無幫助。

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老杳)撰文指出,中國本土手機品牌已佔據全球手機半壁江山,在中國市場九家公司市場份額甚至超過八成。即使中國手機品牌表現如此優秀,操作系統卻依舊被谷歌控制,手機生態也一樣被谷歌控制。中國手機早就應當聯合起來做些事情,不過利益左右至今難有作為,些許想法往往也會被扼殺在搖籃。理想很飽滿,不過現實依舊很骨感。

盈觀察:

從前,TMT市場被某個全球五百強企業所壟斷,後來分成三家。

在某企業壟斷的歲月里,創業公司要裝部電話,需要層層申報,能夠獲批的不是很多,大多數情況要走後門才能快速接通。要鏈接互聯網,哪就更加困難了,除了你的辦公地點在繁華城區之外,還需要辦理一系列手續,才能鏈接。

更要命的是,按照分秒計費,而且非常貴的座機費用,佔據號碼費用,即便是你一次也沒有使用,也要繳納很高的租賃費用。弄得人們打電話上網,人心惶惶。

被拆分成的三家全球五百年強企業,當然不是BAT。而是「壟斷」帽子戴了多年的三大基礎電信運營商。後來,BAT來了,一個搞社交,一個搞電商,一個搞搜索。一開始,對於財大氣粗的三大電信運營商來說,根本就不把這些小打小鬧放在眼裡。只要網路掌控在他們三人手裡,誰也不足懼。

在後來,微信一發不可收拾。無論是給他們戴上售假、涉黃、違規,任何一頂帽子,都無法將其徹底打垮。於是,三家就聯手成立了各種各樣的聯盟,諸如IM聯盟,鐵塔公司等,共同對付OTT(即微信們)。

後來,中國聯通率先和微信合作,再後來中國電信和網易搞起了易信,直到中國移動與微信合作,運營商之間的聯盟才宣告土崩瓦解。

可以看到,隨著互聯網開放,提速降費的推進,三大電信運營商聯盟對抗騰訊的開放性業務,哪一個不是不堪一擊?

國產手機聯盟對抗微信小程序,沒有看出與電信運營商聯盟對抗騰訊有本質區別。這裡引用王艷輝的觀點「合縱抗秦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大家想法各異,九大手機廠商聯合對抗騰訊,結果也一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藍鯨財經記者工作平台 的精彩文章:

互金晚報:比特大陸利潤比肩英偉達,中國銀行申……
又搞「微創新」?網易新遊戲長得和「旅行青蛙」很像

TAG:藍鯨財經記者工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