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汪星人」行走中原已有八千多年

「汪星人」行走中原已有八千多年

策劃  體娛文創部  執行 記者 李岩

七八年前,在鄭州民間動物保護志願者的一次收留流浪狗行動中,作為採訪者,記者第一次見到了在他們圈內被尊稱為「狗媽媽」的初會。

初會是一位重度殘障人士,她的面部、雙手等部位在一場事故中被大面積燒傷。初會執著於狗狗的保護,微薄的收入超過九成用在了流浪狗身上。

這到底是為什麼?

她的朋友用一句他們圈內被廣泛認可的話來回答:「狗只是你的寵物,而你卻是狗狗的一切。」

當時記者對這句話理解並不深刻,但後來,對寵物狗、對愛狗人士、對生物多樣性保護接觸多了,深以為然。

不去了解,真的沒有發言權。

你可以對「汪星人」存有偏見,但不能不了解狗的歷史,特別是已經延續了上萬年的人狗相伴之路。

考古,是為了搞清楚「我們到底從哪裡來」,而要搞清楚這個問題,狗又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我們可以說,人類的發展壯大,狗作為「五牲」「六畜」之一,作為人類最先馴化的動物,作為人類自古以來的親密夥伴,是功不可沒的。《禮記·少儀》歸納當時狗的用途,「一曰守犬,守御田宅舍也;二曰田犬,田獵所用也;三曰食犬,充庖廚庶羞也。」古人很早開始飼養狗並長期保持這樣的習俗,肯定有其功利性的目的。

「野徑來多將犬伴,人間歸晚帶樵隨。」狗,一直以來被稱為「人類最忠實的朋友」,狗與人類歷史的交點,可以上溯至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據中國動物考古學家的研究結果,距今10000年左右的河北省徐水縣南庄頭遺址發現了馴化的狗骨。而中原地區最早的狗骨出現在8500年前的舞陽賈湖遺址。

當然,在長期的共生中,狗從眾多被馴化的動物中脫穎而出,人類也讓狗狗這個物種繁衍壯大,目前狗的品種已經達到幾百種,種群數量也是空前龐大。

人與狗相伴,走過了萬年漫長時光。今後,人與狗還將一直相伴著走下去,願我們在未來的歲月里,更加珍惜這位人類的忠實伴侶,從它那裡獲取歡樂,也給它送去更多的歡樂。

GIF

春節期間,「駿犬嘯天」戊戌狗年圖片展在河南博物院展出。大量犬類出土文物實拍圖片以及馴化之路、養犬史話、人性神犬、造物頌犬等犬類史實介紹,讓不少觀眾感嘆「漲知識」。

這也難怪,戊戌狗年裡,狗這個被稱為「人類最忠實朋友」的獨特物種,已然成為熱詞,其背後典故,成為各方深扒的對象。

在相關專家和「鏟屎官」們看來,在河南這片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上,「汪星人」從無到有,從被豢養、被馴化、被使用,到被寵愛、被敬重、被頌揚,與人類相伴而生,「情路」堪稱曲折坎坷。

讓我們走近歷史,走近那些發生在中原大地的「人狗情緣」,從中原大地的厚重文化中,品悟諸物共生的價值。

「鏟屎官」? 3000年前就有了

新石器時期

「汪星人」被成功馴化

地點:舞陽

眾所周知的是,根據基因技術等科學證實,狗最早是由灰狼進化而來。但在中國,狗最早出現在哪裡,卻難以定論。

在解答這個疑問的諸多考古發掘中,舞陽縣賈湖遺址不得不提,也就是發現中國最早骨笛的地方。

位於舞陽縣北舞渡鎮賈湖村旁的這處新石器時代遺址,自上世紀80年代至今陸續發掘出了埋狗坑十多處,發現了至少10具完整狗骨。檢測顯示,這些出土的狗骨距今約8500年。這種規模,這種年代,在犬類考古中,實屬罕見。

賈湖遺址狗骨

據介紹,從出土情況看,賈湖遺址中的狗被有意識地埋葬在人類住房和墓地中,有自己的獨立墓坑,顯示出它們與人類之間維持著一種較密切或特殊的關係。同時,與國內其他遺址發現的狗骨相比,它們的頭骨較小,額骨突出,肉裂齒小,下頜骨水平邊緣彎曲,齒列進一步縮短,馴化程度加深。

這些發現,讓在此考古發掘的中國科技大學、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人員興奮不已。

因為,發現如此之早的大批量狗骨且被認定為已經馴化的家犬,對人類的文明進程和文明史研究來說,意義重大。至今,中國最早的狗骨出於賈湖,也成為考古界一度公認的結論,彰顯這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歷史地位。

如今,這處被稱為20世紀全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的遺址仍有待發掘,價值仍有待釋放。

天狗吠日紋彩陶盆 仰韶文化

寵物狗出現?

地點:偃師

位於洛陽盆地東部的偃師二里頭遺址,其年代約為距今3500~3800年,相當於古代文獻中的夏商王朝時期。目前被國內考古界公認為迄今為止可確認的我國最早的王國都城——夏代中晚期都城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點六大都邑之一。

根據中科院考古研究所2005年公布的考古簡報,這處夏代大墓墓口下2.7米深處,在盜洞與疊加的漢墓墓道之間有一具完整的狗骨架。狗骨架長約35厘米,頭北尾南,背朝東,身體蜷曲,似在一個紅漆木匣中。木匣長約42厘米,東西不詳,因已被盜洞打破。

據分析,從這隻狗有且僅有一隻被用如此精心的裝飾埋葬,以及狗體型並不大的情況,考古人員判斷,這隻狗可能是殉葬狗,但最有可能的是,它是墓主人生前已經馴化的萌寵,希望能在死後繼續陪伴他。

在距今約3500~3800年,人類處於農業文明中,狗主要被用來食用、役用,如果被用作寵物,進步明顯。

人狗合葬多

地點:安陽、鄭州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有關人士講,國內考古發掘首次發現狗骨是在安陽殷墟遺址發掘過程中。

那是20世紀30年代,法國學者德日進和中國學者楊鍾健對殷墟出土的動物遺存進行了全面的研究,首次確認了狗骨,由此拉開了通過骨骼研究中國古代狗的序幕,迄今為止已經80餘年。

《甲骨文合集》1621正:「貞:燎三犬、三羊。」

在隨後的發掘中,考古人員發現,殷墟遺址墓葬中的狗總量較大,很有可能是來自於人類豢(huàn)養。在甲骨卜辭中,就有大量用犬牲的記錄,也有動輒向商王進貢數百條狗的記錄。

值得注意的是,在鄭州商城遺址和滎陽關帝廟商代時期的古村落遺址中,考古人員也發現了狗骨,還發現了一種獨特的墓葬形制:這種人狗合葬墓里,人的腰部下邊都挖有一個不大不小的坑,裡邊都葬著一條狗。

商代玉狗

參與該處考古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專家說,人狗合葬且位置貼近的情況,說明了當時狗與主人的關係已經相當密切。

這種具有腰坑葬狗的獨特葬俗,也成為判斷一座墓是不是商代的證據之一。因為,後來雖然也有人狗合葬,但並不在腰坑,而多在棺槨上面或者其他地方,並不像商代人這麼狂熱地喜歡把狗帶入地下。

殷墟殉狗

「犬馬之勞」,狗被推崇

地點:洛陽、三門峽

上世紀90年代的洛陽市西工區131號戰國墓中,考古人員發現有5件銅鼎,分別盛有牛、羊、豬、狗、雞的骨頭,與當時歷史典籍中記載的「五牲」吻合。從銅鼎的形制判斷,這些動物都是被用作奉祭的犧牲。

近年來「鏟屎官」一詞十分流行,不少飼養寵物狗的年輕人都以此調侃自稱。雖然此官不算「官」,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原來早在3000年前的周代,就有官方的「鏟屎官」了。《周禮·秋官·犬人》有載,專門設「犬人」一職,「犬人掌犬牲」,其職責為「凡祭祀共犬牲」,喪葬須用犬皮蓋喪車。

這也不難理解,用於祭祀的「獻」字,旁邊有一個「犬」字。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有關專家的說法,古人認為狗乃純陽之物,性屬金,又善守,所以用犬祭能起到消災弭禍、攘除疫疾的作用。

另外,洛陽市考古發現的周朝「天子駕六」大型車馬陪葬坑中,每一節車廂都有一副完整的狗骨架,而且不少狗還都系著銅鈴。

在先秦時期的三門峽市虢國墓地中,狗也是車馬坑中不可或缺的隨葬品,一般以1車2馬或4馬配1狗的組合出現,顯示出當時戰爭中形成的車馬狗組合。

按照專家的說法,不管車馬狗組合中狗的作用是拉車還是參與戰鬥,對「效犬馬之勞」這句老話來說,都是實實在在的驗證。雖然現在看來,用狗殉葬十分殘忍,但是在當時,有資格能同天子一起下葬,實屬一種榮譽,充分說明狗在當時深受推崇。

這些考古發掘都能清晰顯示,周朝時期,狗的作用和地位比較重要。

愛犬成風

地點:南陽

名聞遐邇的南陽漢畫像石中,也經常可以看到狗的形象。比如,狗在莊園中為主人看家護院、看守兵器庫的圖案等,其中數量最多的就是狗與主人的狩獵圖。畫像中主人們大多手持弓箭,帶著猛犬,在野外搜尋、追逐獵物。

1982年,在南陽市宛城區十里鋪村出土的漢畫像石中,還出現過人們戴著狗頭面具跳舞祭祀的場景。

《後漢書·南蠻傳》記載,當時就有以狗頭人身形象出現的盤瓠(hù)。狗在當時,似乎已成為圖騰般存在。

此外,在南陽市長冢店遺址出土的漢代「牽獒門吏」畫像石中,門吏兩隻手抓住狗脖子上的頸環,狗豎耳蹲坐於地,瞋目張嘴注視前方,顯示出狗在看家護院中的作用。

漢代墓葬中出土的陶狗,造型生動、形態各異。

伴隨著狗的增多,漢代朝廷還設有「狗監」一職,專門管理皇帝的獵犬。歷史上許多有名的人物都在這個單位上過班。文學家司馬相如之所以能得到漢武帝的賞識,也是多虧了時任狗監的同鄉楊得意。作為「愛狗人士」的代表人物之一,漢武帝在位時曾建「犬台宮」供文武百官觀看「斗狗」,以此作為一項娛樂項目。

所謂「上有所好,下必至焉」,群臣、平民百姓紛紛效仿,幾乎形成了家家養狗的狀況,養狗十分普遍。

為何漢人如此愛狗呢?其中一大原因是漢朝狗便宜。

四川三台郪江漢代崖墓「狗拿耗子」浮雕

《居延漢簡》中就提到,馬價十千錢或五千三百錢,牛價兩千五百錢,羊價九百錢,而胡狗價才六百錢。同時,古籍《食經》中還有狗肉做成的「犬碟」,說明當時狗也是重要的食材。

根據歷史典籍,食狗之風在秦漢時期堪稱大盛。我們常用「屠狗輩」即宰狗的屠夫,來指代身份低微的人,比如鴻門宴中勇救劉邦的猛士樊噲。

也正是從漢朝開始,狗承擔了更多功用,更深融入人類生活,與人類關係更加密切。

東晉

忠犬救主

地點:焦作

祖籍新蔡的東晉文學家干寶所寫的《搜神記》中,記載了一個忠犬救主的故事,成為千百年來人們推崇忠犬的不朽傳說。

主人公名叫李信純,養了只狗叫黑龍。有一天,李信純在回家路上,因為醉酒倒在了城外草叢中,湊巧碰到有人縱火狩獵,大火燒到了他的附近。黑龍見喚不醒主人,情勢危急之下,快速奔入不遠處的小溪中,將毛弄濕後灑在李信純身上,最終力竭而死。李信純獲救之後,明白原委,不禁慟哭。

巧的是,類似「黑龍救主」的故事,在焦作市高新區靈泉陂村至今仍有流傳,而且還有相關文物遺存。

據當地民間作家薛小戰介紹,與《搜神記》有所不同的是,靈泉陂村的故事,忠犬在救主人時是用爪子猛刨地面,刨出泉水,救了主人。主人為感謝救命之恩,便把狗埋在泉邊,並在此定居。村取名叫「狗泉陂」,後因「靈泉」雅於「狗泉」,便又把村名改為「靈泉陂」,村子至今留存有靈泉寺。

「雖然現在還不好說這些故事的關聯,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狗在中原歷史淵源很深,而且人與狗的關係友好。」薛小戰說。

元 劉貫道《元世祖出獵圖》

唐宋

大眾寵物

地點:開封

進入宋代,狗文化更為興盛,有關狗的詩作、繪畫不僅數量多,而且藝術價值很高,其中大多數都是以頌揚為主。

以畫為例,它們多以花鳥、魚蟲為題材,狗作為主角也有,通常是幼犬在花叢中玩耍,呈現一派天真爛漫的生活情調。比如《秋葵犬蝶圖》中,一隻小狗在山石花草中仰視蝴蝶,小狗抬頭翹尾,姿態可人,空中蝴蝶翩翩飛舞,一派恬靜安逸。《萱花乳犬圖》中,一群剛出生不久的小狗在萱花叢中頑皮地嬉戲,一旁的母犬慈愛地看著它們。

此外,還有不少仕女懷抱狗、與狗嬉戲場景的畫作。而生活中,宋代誕生了著名的斗狗表演。直到現在,在開封的一些廟會上,仍有斗狗表演。

據相關專家介紹,宋代狗被普遍當作寵物狗消遣的一大原因是,根據宋代朱弁所作《曲洧舊聞》記載,宋徽宗屬狗,當時有個叫范致虛的大臣上奏說,狗是陛下的本命屬相,屠殺狗是大不敬的行為,應該徹底禁止。宋徽宗感覺這話有道理,於是下旨,要求天下嚴禁殺狗,並且專門任命一名官員負責執行禁殺令。

此外,宋代還出現了寵物市場,如開封府的大相國寺,「每月五次開放萬姓交易,大三門上皆是飛禽貓犬之類,珍禽奇獸,無所不有」,還有狗糧出售。

明清

被賦予一些貶義

地點:中原大地

延續以往皇家傳統,明清的皇帝們也都是愛犬人士,主要還是為消遣。

明宣宗朱瞻基是個畫畫高手。他的畫中,以狗為主題的作品也不少。《雙犬圖》便出自他之手,圖中兩隻狗顯然不是寵物狗,嘴鼻尖,四肢長,獵犬中的優良品種。他用淡墨渴筆表現皮毛的質感,用線勾首、爪,產生虛實相合之感,精妙絕倫。

清朝帝王愛狩獵,包括康熙、雍正等在內都嗜養犬。當時宮廷畫師艾啟蒙在《十駿犬圖》冊中,還繪製了世界各國進獻給乾隆的十種稀世名犬,均為清宮豢養。

雍正帝有兩隻愛犬「百福」「造化」,他對它們寵愛有加。

據檔案記載,雍正皇帝就曾親自指令狗窩和狗籠的尺寸、用料。入冬後,北京城冷了,雍正便會找裁縫,給狗做幾件冬裝。要說給狗做幾件衣服,已經夠意思了,但這還沒完。裁縫把衣服做好後,雍正還要檢查,紐扣是否牢固,細節是否精緻等。作為一個在位13年,奏摺批了1000多萬字的工作狂,雍正竟然還能抽出時間,檢查狗狗的衣物,足見其對狗的喜愛程度。

與皇室大多喜歡猛犬不同,慈禧最喜歡的是小型狗京巴,曾在整個宮城裡養了1000多隻狗,還專門下令設置了「養狗處」,由專門的太監來伺候這些狗。這些狗的食物比人吃的都好,都是精美的牛羊肉等,飯後還有加餐水果甜點。狗住的地方叫「御犬殿」,是一層一層搭建的小樓,還有量身定製的衣服穿,用料華美。

與這種上流社會對狗的極端寵愛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明清時期,人們對狗的寓意,多了不少諷刺和貶義,成為借喻的對象。

比如,明代沈德符的《野獲編補遺·刑部·辱及父兄》就說:「御史李植劾其往年自敍(xù)河工,以發蹤人功推江陵,而以狗功自居。」明代的李贄《三教歸儒說》中也說,「陽為道學,陰為富貴,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然也」。

清代,狗也往往被比喻為受人豢養的幫凶:清代孔尚任所作《桃花扇·聽稗》中說,「正排著低品走狗奴才隊,都做了高節清風大英雄」!

現今

人類的好夥伴

地點:鄭州

歷經數千年發展,人與狗的關係在現代的發展已經穩定下來。經過人類的不斷馴化繁育,狗這個犬科動物,如今幾百種,家族空前繁盛。

在數量龐大的狗狗中,絕大多數是人類的萌寵,如家庭成員一般存在。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導盲犬、搜救犬、緝毒犬、看護犬、畜牧犬、觀賞犬、實驗犬、軍用犬等對特定的人群或在一些特殊場合仍然發揮著難以替代的重要作用,成為人類生活的好夥伴。

GIF

在鄭州,更是有眾多愛犬人士在官方的犬只收容機構之外,自費建立了流浪犬收容基地,並且接納的犬只數量很是龐大,動輒上千隻。其中,以鄭州市寵物協會流浪犬收容站、中國小動物保護協會河南分中心流浪犬收容基地,最為知名。

包括大河報在內的不少媒體也曾報道,民間還有愛犬人士等都曾耗費積蓄,甚至不惜傾家蕩產、與家人斷絕關係去從事流浪犬收容工作。

中國小動物保護協會河南分中心流浪犬收容基地負責人老周就曾說,狗狗是很有靈性的動物,他真的不忍心看到那些流浪狗因為缺少人類的照顧而死去,「狗狗為人類做出了貢獻,我們也想盡心為它們做點事情」。

本版部分圖片由河南博物院提供

來源:大河客戶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河報 的精彩文章:

一周內4位老人走丟!中牟警方給你支招:讓爹娘找到回家的路
周口一老人突發心梗 醫院15分鐘完成救治

TAG:大河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