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重新認識改革「風景」和「盆景」的關係

重新認識改革「風景」和「盆景」的關係

首發:3月21日《新華每日電訊》調查·觀察周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裘立華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在過去40年,我們的改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回顧這40年,我們有很多的改革自下而上、從點到面、從局部到整體,從「盆景」最後演變成「風景」,成為獨有的「中國經驗」,形成了靚麗的「中國風景」。

不過,有一些地方性或局部的改革,曾經轟動一時,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並沒有產生原先預期的效果,轟轟烈烈開展,悄無聲息消亡,「盆景」不但沒有成為「風景」,一些地方和改革試驗區還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

那麼,如何理解當下改革中「風景」和「盆景」的關係,我覺得要釐清三個層次的關係。

首先,改革需要培育「盆景」,更要營造「風景」,努力讓盆景成優美風景,力促盆景與風景齊頭並進。

中國改革開放40年能取得偉大成就,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弘揚了「開天闢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持實事求是,摸著石頭過河,不斷地探索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改革經驗,最終使得許多改革「盆景」變成了「風景」。

像小崗生產隊的「包產到戶」到全國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早期的鄉鎮企業到後期的大力發展民營經濟,這些都是從局部出發,最後上升到全局層面,建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讓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最後「強起來」。

其次,有些改革雖然成不了「風景」,也不要簡單否定「盆景」,符合實際需要的「盆景」多了,也能「滿園春色」。

過去,確實有些經驗在一些地方風生水起,但在更大範圍推廣後卻失敗了。出現這種「改革經驗出不了縣」的現象,可能是這種改革不符合其他地方的實際,或者這種改革在一段時間內有效,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不符合時代需要。

現實來看,我們不能簡單地否定這種局部有效的「盆景」,因為改革原本就需要有探索精神。尤其在當下,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已經成為我們的主要矛盾,地區之間差異很大,省情、縣情各不相同。同時,中國的許多領域進入「無人區」,沒有什麼成功經驗可以簡單地借鑒或者複製,改革需要不斷試錯,需要建立容錯機制。

因此,成不了「風景」的「改革」,如能成為符合地方實際的「盆景」,也不妨點贊與支持。這樣的「盆景」多了,形成百花齊放,亦是一種美麗的選擇。

當然,理應全面開花、成為「風景」的改革,不能只熱衷打造「盆景」,搞各種花架子。

黨的十八大以來,許多頂層設計需要不折不扣地落實和完成,但是,在落實過程中,少數地方存在形式主義,容易出成績的示範點建設中不惜花「重金」、下「血本」,政策全傾斜,資金全投入,人員全幫扶,致力於打造精緻美觀的「盆景」,擺各種花架子;但在困難環節或者短期內出不了成績的地方,則是不願花太多精力,甚至不聞不問,嚴重影響改革的整體推進。這樣的「盆景」,需要加以批評和整頓。

總之,對於改革,一定要認真對待局部與整體、個性與共性、探索與容錯之間的關係,釐清「風景」與「盆景」的關係,不忘初心,繼續前進,讓我們的改革不斷走在世界的前列,從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每日電訊 的精彩文章:


法國人懵了,老外哭暈,中國人山寨了整個巴黎……

TAG:新華每日電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