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無可:晚唐書僧之冠 《寂照和上碑》欣賞

無可:晚唐書僧之冠 《寂照和上碑》欣賞

寂照和上碑原石

唐《寂照和上碑》,唐會昌元年(八四一)刻。原在今陝西咸陽秦都區馬泉鎮魏店村路旁。明王獻移城中。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移咸陽博物館。碑首與碑身整石雕成,通高近兩米,寬零點六一至零點七四米。碑額陰刻篆書「唐故安國寺照和上碑」九字。碑身高一點三五米。楷書二十九行,滿行五十二字,實有一千四百五十二字。

寂照和上碑碑額(根遠藏碑)

碑文記述了寂照的身世、悟性、皈依經過以及佛學修養,在關中佛教界的聲望、地位等。

寂照幼穎悟,七歲後,初讀《法華經》,一目五行,人皆異之。後習姚秦時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及初唐玄奘譯《阿毗達摩俱舍論》,人稱「聖童」。

大曆十四年(七七九),二十二歲的寂照在西明寺(延康坊,遺址在今西安市碑林區白廟西村南側)壇試得度,隸於慈悲寺。不久,在海覺寺開講,精研《涅槃經》《大乘起信論》。貞元六年(七九〇),德宗下詔迎岐州無憂王寺(今扶風縣法門寺)佛骨(舍利)入禁中供養,他因此得游岐州諸寺,並受到當時京西擅長律學者的推崇與追隨。

貞元十年(七九四)春,寂照途經蔚州(治今河北蔚縣),前往佛門聖地清涼山(今山西省五台山),見曼殊大士,並尋訪普賢菩薩修道之處。翌年,遊歷太白山,止於福慶寺,往來渭濱、郿塢間達十餘年。嗣後,授徒於隴州(治今寶雞市隴縣),元和三年(八〇八),在咸陽縣魏店鐫立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並被朝廷功德使請入住長安城中著名的安國寺。

安國寺原是睿宗李旦登基前的舊宅。景雲元年(七一〇)改為安國寺(遺址在今西安市新城區電廠路龍華村北側)。長慶中、寶曆末和大和初,穆宗、敬宗、文宗等皇帝駕臨安國寺時,都請寂照導引,隨時對答。大和元年(八二七)夏,寂照入神龍寺,翌年移延康寺。大和七年(八三三)冬患病,半月後圓寂,終年七十六歲。

唐代大文學家段成式撰文(根遠藏碑)

《寂照和上碑》唐會昌元年(八四一)由寂照和尚門人共同興建。由於撰文、書丹都是當時的名流,極可珍視。

碑文撰寫者段成式(八〇三——八六三),唐代著名志怪小說家,其父段文昌,曾任宰相,封鄒平郡公。段成式篤信佛教,撰寫《寂照和上碑》時三十八歲,時任宣德郎守秘書省著作郎。宣德郎在唐代為正七品文官。秘書省下有著作局:「著作局。郎二人,從五品上……著作郎掌撰碑誌、祝文、祭文。」(《新唐書·百官志》)因為段成式系以正七品低級散官充任從五品高級職務,故曰「守」。後來他先後任吉州、處州、江州刺史,至「大中中歸京,仕至太常少卿」。他居長安時,「以閑放自適」,「尤深於佛書」。咸通四年六月卒,享年約六十一歲。

在唐代晚期文學家中,段成式的文學成就是多方面的。他能詩善文,除代表作志怪小說集《酉陽雜俎》,在《全唐詩》中還收入他的詩詞三十多首,《全唐文》中收入他的文章十一篇。在詩壇上,他與李商隱、溫庭筠齊名(《舊唐書·李商隱傳》)。安世鳳在《墨林快事》中說:「唐季惟裴休、成式以通釋典稱,裴事莊嚴流行,猶為外事。則悟佛心印者,段一人而已。今觀此所為《照公碑記》,聞洵博然,精微奧義何未數數然也,豈專重在戒。故於法禪二宗不無軒輊乎,乃牟尼一人之身耳。」

無可是著名詩人賈島的堂弟,詩與賈島齊名。賈島有《送無可上人》詩:

圭峰霽色新,送此草堂人。

麈尾同離寺,蛩鳴暫別親。

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

終有煙霞約,天台作近鄰。

無可也曾為賈島寫有《秋寄從兄賈島》和《吊從兄島》詩數首。

賈島從弟無可書丹(根遠藏碑)

無可書法,明趙崡稱其「出柳誠懸而優孟者」。安世鳳云:「無可之書固一時習尚,石經多此法可知也。然此碑則導源二歐,掩有河東清遒圓利,洵可擅一時之技,出諸書僧之上。」的確,無可書法得柳公權(七七八—八六五)斬截爽利、瘦硬挺拔、舒展大度之神,可居當時佛門書僧之冠。

該碑由「刻冊官李郢刻字」。刻冊官,又名鐫玉冊官,唐代屬中書省,專職為皇帝刊刻祭祀、封禪、冊命時使用的玉制簡冊。也包括刊刻一些重要、特殊的碑石、墓誌。李郢除了刻有《寂照和上碑》,還刻有《張液妻段氏合祔墓誌》(八四四)、《趙群墓誌》(八四九)、《似先逸義墓誌》(八五〇)等。與李郢同時的鐫玉冊官還有為柳公權刻《玄秘塔碑》的邵建和、邵建初兄弟。

圖文刊發於《書法》雜誌2018年第3期

原標題為《無可:晚唐書僧之冠——欣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雜誌 的精彩文章:

課堂 書法門診室
書法論壇 批判為何?

TAG:書法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