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間諜中毒案劍指俄羅斯 英俄互驅外交官

間諜中毒案劍指俄羅斯 英俄互驅外交官

近兩周過去,前俄羅斯間諜斯克里帕爾(Sergei Skripal)與女兒在英國街頭被投毒一案逐漸升級,英國認定俄羅斯政府是此案背後元兇,本周二給俄羅斯下最後通牒,要求對方在24小時內對此事進行解釋。

(圖片來自《每日快報》)

在截止時間過後,首相未得到滿意的回復,宣布對俄羅斯進行制裁,將驅逐23名俄羅斯外交官,並將採取一系列制裁措施。

而英國的傳統盟友也紛紛表態,支持英國,將此案責任歸於俄羅斯。一時間,似乎硝煙瀰漫,冷戰再起。

事態升級:從24小時通牒到制裁

上周日,由於英國專家鑒定出斯克里帕爾和女兒所中的毒為一種軍事級別的神經毒劑,英國首相梅面臨著儘快採取果斷行動的壓力,來打擊這起襲擊的幕後黑手。

周一,梅主持了一次國家安全理事會會議,與部長、情報和軍方首腦討論了最新的信息。

周一晚間時候,她告訴議會,這次襲擊中所用的毒物是軍事級別的神經毒劑,由俄羅斯開發。她還透露說,這種毒物是名為Novichok(俄語,意為新來者)的一組神經毒劑中的一個。

她將這次下毒事件稱為「一次不加選擇的、肆無忌憚的對英國的攻擊,令無辜公民的生命遭受威脅」。

她表示,外交部已經召見了俄羅斯大使,要求對方解釋這次行動是怎麼回事。

她還警告稱,如果周二結束前沒有得到「可信的回復」,英國會將其認定為俄羅斯政府的一次「非法使用武力」,英國將針對俄羅斯採取比以往更廣泛的措施。

這一24小時通牒引起國際社會強烈反響。

美國國務卿蒂勒森(Rex Tillerson)周一與英國外交大臣約翰遜就此事通過電話,他表示,美國支持英國對此次事件的評估,即很可能是俄羅斯為此事負責。

他說:「我們一致認為,這些實施犯罪的人和下命令的人都必須承擔相應的嚴重後果。」

「我們堅定地與我們的英國盟友站在一起,將繼續密切協作。」不過,戲劇性的是,蒂勒森在周二即被美國總統特朗普解僱。

此外,周一,梅還與法國總統馬克龍通了電話。一位首相發言人表示,雙方一致認為,為了應對俄羅斯越來越多的攻擊性的行為,「盟友們繼續一致行動非常重要」。

唐寧街10號還表示,梅與德國總理默克爾也通了電話,她也對英國的立場表示「聲援」。

外交部長鮑里斯·約翰遜說,如果俄羅斯國家證明這次襲擊是「直接行為」,那將是「明顯違反《化學武器公約》,違反國際法,並威脅到那些遵守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的人」。

然而,俄羅斯總統普京的新聞秘書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表示:「這起事件發生在英國國土上,與俄羅斯聯邦沒有任何關係,更不用說總統了。」

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馬麗安·扎克漢諾娃(Maria Zakharova)表示,梅的聲明是「英國議會裡的一出馬戲表演」。

「結論很顯然,這是另一起挑釁性質的情報與政治運動。」她說。

早些時候,在被BBC問及是否應將此事歸咎於俄羅斯時,普京總統回應說:「去把事情徹底調查清楚,然後我們再來討論此事。」

24小時過去,俄羅斯未能如英國所要求的就此案進行詳細解釋。

本周三(3月14日),梅在議會發布對俄羅斯的制裁宣言,宣布將驅逐23名俄羅斯外交官,稱他們被認定為「未申報的情報官員」,限令他們一周內離開。同時撤回對俄羅斯外長瑟給·拉夫羅夫(Sergei Lavrov)的訪問邀請。

制裁包括以下計劃:

驅逐23名外交官,他們有一周時間離開;

加強對私人航班、海關和貨運檢查;

如果有證據表明俄羅斯國有資產可能被用來威脅英國國民或居民的生命或財產,則凍結這些資產;

部長們和皇室成員將抵制今年晚些時候在俄羅斯舉行的國際足聯世界盃;

暫停英國和俄羅斯之間所有計劃中的高層雙邊接觸;

梅對議員們說,俄羅斯對英國如何使用這種神經毒劑「沒有作出解釋」。她說,莫斯科的反應是「諷刺、蔑視和蔑視」。她說,「俄羅斯政府除了應該對謀殺斯克里帕爾及其女兒的未遂事件負責之外,別無選擇」。

她稱這件事是「俄羅斯政府針對英國非法使用了武力」。她表示:「我們不會容忍俄羅斯政府對英國人民和英國土壤上其他人的生命造成威脅。也不會容忍俄羅斯公然破壞其國際義務。」

各國反應:俄羅斯宣布報復,英國盟友站隊支持

3月14日,俄羅斯大使亞歷山大·雅科文科(Alexander Yakovenko)被召喚到外交和聯邦事務部,被告知了這一決定。雅科文科回應稱:「我們認為這種敵對行動是完全不能接受、沒有道理和短視的。俄英關係惡化的所有責任都在於英國目前的政治領導層。」

他隨後確認,作為報復,莫斯科也會驅逐英國的外交官。

在接受Sky News的採訪時,雅科文科表示,英國政府的做法是「絕對不能接受的」,他們應該將此事提交給禁止化學武器組織(Organization for the Prohibition of Chemical Weapons, OPCW)。

他還在推特上表示:「俄羅斯與英國關係的溫度降至零下23度,但我們不害怕寒冷的天氣。」

在特蕾莎·梅的聲明發布之後,英國外交部於周三呼籲召開聯合國安理會緊急會議,以通報最新調查進展。歐盟理事會主席圖斯克也表示,歐盟領袖將在下周的峰會上討論這起事件。

周三晚間,在紐約,英國向聯合國安理會提起此案。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哈雷(Nikki Haley)表示,美國堅定地與英國站在一起」,並認為俄羅斯應為此次襲擊負責:「如果我們不立即採取切實行動來解決此事,索爾茲伯里不會是我們看到的最後一個被使用化學武器的地方。他們也可能會在紐約使用,或在安理會任何國家的城市使用。」

而俄羅斯駐聯合國特使尼本婭(Vassily Nebenzia)則告訴安理會:「並沒有執行過以Novichok為名的科學研究或開發。」

他說,索爾茲伯里的下毒事件是一起虛假的攻擊,可能就是英國人自己發起的,目的是給俄羅斯潑髒水。「這類毒劑的源頭最有可能來自那些已經對這些武器進行研究的國家,包括英國。」

此時,法國外交部長雖然表達了對英國所進行的調查的信心,但仍然持謹慎態度,他沒有直接說明俄羅斯是襲擊背後的那隻手。他說:「在接下來幾小時,法國會與英國政府進行最高級別的接觸,以協調我們的回應。」

而法國總統馬克龍的發言人Benjamin Griveaux也顯得很謹慎,他表示,現在對巴黎來說,決定採取何種行動還為時尚早。

他告訴記者,在採取行動前,法國在等待「確定性的結論」和完全可以確認事實的證據。

但到周四,特蕾莎·梅與法國總統馬克龍通話後不久,法國總統辦公室發表一份聲明,稱法國同意英國的指控,俄羅斯是襲擊背後的主謀。

當天白宮也表示,他們與「最親密的盟友」英國「堅定地站在一起」,支持英國驅逐23名俄羅斯外交官的決定。

至此,兩國互相制裁幾成定局。英國外交部更新了旅行建議,警告未來數月計划去俄羅斯的英國公民,要當心「反英國人的情緒或騷擾的可能性」。

事件回顧:兩人眾目睽睽中癱在長椅上

3月4日下午,在小城索爾茲伯里,有人在Zizzi餐廳外的一張長椅上,發現了斯克里帕爾(Sergei Skripa)與女兒尤利婭癱倒在椅子上。目擊者傑米·潘恩(Jamie Paine)說,他看到一名婦女坐在長椅上口吐白沫,她的眼睛「睜得大大的,但完全是白色的」。 還有一位與丈夫在市中心購物的醫生說,斯克里帕爾「癱在座位上,完全失去知覺」,身體機能失去了控制。

接到報告的警方來到現場,發現兩人「情況極其嚴重」。截至現在,兩人仍處於「危急狀態」。

上周日,警方在索爾茲伯里的Zizzi餐館裡斯克里帕爾父女兩人吃過飯的一張桌子上發現了微量的神經毒劑。這張桌子已經被銷毀。在附近的磨坊酒吧(Mill pub)也發現了神經毒劑的蹤跡。這種神經毒劑隨後被威爾特郡波頓國防化學生物放射和核中心的工作人員確認。

警方及反恐部門就此展開大規模調查。據參與調查的反恐官員多達250名以上,還部署了大約180名軍事人員,幫助清除可能受到污染的車輛和物體。

此外,警方還發布通知,建議所有在3月4日周日下午13:30至周一店鋪關門時間裡前往過以上任何一個地點的人清洗隨身物品和衣服。雖然英格蘭首席醫療官戴維斯(Dame Sally Davies)表示,該建議只是一種為了達到「萬無一失」的措施,認為客戶或員工並不會因此受到傷害。但當地居民對這些建議沒有更早提出表示擔心和生氣。

此外,據報道,磨坊酒吧和Zizzi餐廳只是調查人員關注的五個地點中的兩個。調查人員還在檢查斯克里帕爾的家以及他妻子和兒子埋葬的墓地。

案發後的小鎮:恐懼並興奮著

截至發稿時,案發現場仍舊處於封鎖狀態中。據獨立報報道,案發後,索爾茲伯里鎮中心現在幾成「鬼城」。當地很多居民拒絕再帶孩子去市中心,而從前熙熙攘攘的城市現在也成為眾人避之不及的場所。至周四,案發地附近的商場仍有多家商店處於關門狀態,附近商家的生意也大為下降。

(以上未註明圖片均來自《每日郵報》)

附近一家商店經理對《獨立報》描述了當時的場景:「當時真的非常恐怖。天很黑,又在下雨,很多直升機在低空盤旋。」她說:「感覺就像第三次世界大戰開始了」。

而在小鎮的其他地方,關於這場案件的討論卻在熱烈進行中。路人們公開討論,這樣的事情怎麼可能發生在這個「昏昏欲睡的」索爾茲伯里。當地一位87歲的老人菲爾普斯(Edward Felps)說:「我聽到人們在下賭注的地方、麵包店和Tesco討論這件事。」

「對於外地人來說,這件事突然把索爾茲伯里推到了焦點之下,我認為本地人有點興奮。」

(英中時報綜合報道來源:英中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英中眼 的精彩文章:

海外華人春節:辛酸與繁榮的往事
「東方野獸」抵達,英國快要被大雪埋葬了

TAG:英中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