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爸爸去哪兒了——家庭中父親角色的缺失

爸爸去哪兒了——家庭中父親角色的缺失

一個家庭里,孩子與母親的互動關係是他未來與世界的互動關係,

而與父親的互動關係,決定著孩子以後和權威的關係,決定著孩子的安全感、胸懷和膽識。

我們先來想想,家裡為什麼要有爸爸?

只是要他們賺了錢給家裡花嗎?

只是要他們能夠在媽媽們的支使下聽話就行,不用笨手笨腳的參與到家庭生活中嗎?

爸爸在家裡的定義是什麼?

美國《父母》雜誌這樣總結父親的獨特之處:

1.父親跟母親是不同的;

2.父親更愛與孩子玩鬧;

3.父親對孩子的推動作用更大;

4.父親使用的語言更複雜;

5.父親對孩子的約束更多;

6.父親使孩子更社會化,為他走進現實世界做準備;

7.介紹男人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和行為;

8.父親支持妻子;

9.父親更會幫助孩子發揮潛能。

很多生活中的證據證明,父親對孩子的成長十分重要。一個男人結了婚之後會變得工作比以前更努力。無數的研究證明,生活在父母雙全的家庭里的孩子要比失去父親的孩子在各個方面都優秀。

美國一項調查顯示,一個從小就不與父親生活在一起的男孩比與爸爸生活在一起的男孩犯罪的概率高2倍;而一個與未婚或離婚媽媽生活在一起的女孩,比起與親生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女孩十幾歲就做媽媽的概率要高5倍。

同樣,生活在單親家庭或與繼父母生活在一起的青少年比與親生父母生活在一起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現問題。正如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詹姆斯·杜布森認為:「讓一個男孩和一個合適的男人在一起,這個男孩永遠不會走上邪路」。

父親在家庭里的責任重大,壓力也很大。他們的壓力主要是通過家人的體諒,妻子的體貼,子女成功的榮耀等來釋放其壓力,從心理上給予被體諒關心的溫暖,也可以給到被依靠的成功感。

而現今社會好多家庭中,貌似大多數家庭的爸爸對孩子或不聞不問、或態度粗暴缺失耐心,成了家庭教育中的「甩手掌柜」,這種現象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有些爸爸本來開始是願意參與到家庭生活中的,對這些爸爸而言,家裡發生了什麼讓他們退居家庭角色的最末端呢?

在孩子出生初期,爸爸們對自己身份的變化是很自豪的,但天生的大多數男生就是會笨手笨腳,哪怕他成了爸爸。

給孩子換塊尿布吧,好象都忙上半天。那時母愛泛濫的媽媽和丈母娘根本無法接受,各種白眼嫌棄——於是,爸爸不再參與這一項工作。

那,抱孩子吧,反正爸爸有力量。

且慢!!孩子那麼嬌弱,爸爸好象不會托腰,不會護頭,不會抱!!——他會不會傷了孩子?算了算了,還是我來吧!然後,各種嫌棄白眼。還是萬能的媽媽和丈母娘上場。——於是,爸爸不再參與這一項工作。

再來:

孩子大了,爸爸想陪孩子玩吧。你還別說,這項工作爸爸愛做,他天性里就帶著孩子氣。於是,爸爸帶著孩子上竄下跳,翻溝爬牆,估計小時候他媽不讓他做的全帶著孩子一起做了。然後,一身髒兮兮的父子或是父女,可能還帶著傷,又一次觸碰到媽媽那根敏感的神經!又是各種白眼嫌棄——於是,這個也被罵,孩子王再次被罷免。

好吧,爸爸知識面廣,教育孩子總可以吧?帶孩子寫作業吧!

寫完作業在爸爸帶著孩子打著遊戲興高采烈的時候,媽媽充滿期待的翻開作業本,緊接著就是一聲怒吼:你怎麼輔導的!有錯的,有沒做的!你就想讓你孩子被老師罵!

別輔導了!越幫越亂!

別玩遊戲了!都是你帶壞的!

別擠眉弄眼了!孩子都不聽話了!

別帶孩子吃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他都不愛吃飯了!

別帶他跑上跑下的了!多臟啊!摔倒了!受傷了!出汗了!感冒了!

Balabalabala

Balabalabala

不是不想幫,實在不敢幫了!

不幫還好,一幫全是錯!

幫著做家務,不是嫌碗洗的不幹凈,就是嫌衣服沒有分類洗; 不是嫌太粗放,就是嫌做事慢吞吞;

反正就是不入媽媽的法眼。反正就是不好。

父親是需要被鼓勵的

大多數男人本身就是不拘小節的性格,他們對孩子更包容,更接納。但是媽媽對孩子過於敏感,要求細緻,導致雙方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有很大分歧。

一般而言,只要有分歧就會是媽媽勝。爸爸?呵呵,在母權家庭里爸爸在家庭糾紛中往往處於弱勢。一方面,他不願捲入糾紛,處處忍讓。另一方面,本來育兒就是瑣事,吃力不討媽媽好,一旦遭了嫌棄,爸爸一般選擇放棄,放棄管教孩子,放棄收拾屋子,放棄做家務,樂不得的去做自己的事——呼朋喚友吆五喝六吃吃喝喝,打打遊戲,下下棋,反正老婆讓我幹啥我幹啥,是接送是當司機都行,但家庭教育?還是算了吧。管了也白管。不僅自己挨罵,可能還連累孩子跟著一起挨罵……

爸爸們很無奈,索性就想著清靜點,省心點,索性交給媽媽們去做好了!

時間久了,作為父親這一角色在家庭里的存在感會越來越低,除了掙錢養家,好像也沒什麼其他作用了。

相反媽媽越來越強大,網上流傳當媽的十八般武藝:

下得了菜場,上得了課堂;

做得了蛋糕,講得了故事;

教得了奧數,講得了語法;

改得了作文,做得了小報;

懂得了琴棋,會得了書畫;

搜得了攻略,找得了景點;

提得了行李,拍得了照片;

想得了創意,搞得了活動;

掙得了學費,付得了消費。

除了這十八項標準,媽媽們還得扛得住情緒崩潰,熬得過歲月滄桑。

精神越崩越緊,壓力越來越大,牢騷也越來越多,身體越來越差,矛盾越來越多:孩子不聽她的,老公也不理解她,家裡就她吃力不討好。

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父母是不一樣的。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爸爸更願意放手,讓孩子自己承擔成長,媽媽更願意代辦,她覺得孩子做不好,不忍心孩子出錯挨罵走彎路。

但,成長,畢竟是一個人的事,有些路,總是要他一個人走完。

所以,前期的陪伴很重要,注意是陪伴,不是替代。別把孩子活成你想要的樣子。

放手把孩子交給爸爸吧,越小越好,越早越好。

有的媽媽說,爸爸太長時間沒有回歸家庭,他都不知道怎麼融入了,他都不知道怎麼和孩子交流了。我的建議是——在孩子面前多誇爸爸吧,誇他是如何愛孩子的,誇他為了家是怎麼付出的,誇爸爸業務有多牛,有多厲害,能力有多強。

而在家務勞動里,只要他肯參與,閉上你的鈦合金眼吧,只要他做就好。

只有媽媽在孩子面前真心的誇爸爸,孩子的內心才會允許自己真正的愛上爸爸。

畢竟,在一個家庭中,父母共同參與孩子的教育,孩子是最大的受益者。

畢竟,夫妻關係好,親子關係才會真正好。

部分內容摘自百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們仨是一家 的精彩文章:

《奇蹟男孩》里溫暖的那些事那些話

TAG:我們仨是一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