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還有一個時代比三國還熱血,了解的人卻不多
親們好,今天繼續為大家連載《五代十國的梟雄們》,這是第四章。
第一章請點:唐朝最大的失誤,沒讓一個人中舉,導致唐朝大滅亡
上一章請點:太監勢力最大的朝代並非明朝,控制宮廷,廢立皇帝太輕鬆
前面我們講到黃巢讀書不行,販鹽不行, 最終決定跟著大哥王仙芝造反,那他的成績如何呢?
唐僖宗乾符三年(876)七月,沂州(山東臨沂市)。
宋威,一位臨退休老幹部,履歷上當然有著輝煌的過去。在長安城給皇帝站過崗,到邊彊打過南詔,還曾經平過內亂。可謂戰功赫赫。混到僖宗這個年頭,宋威先生已經是在海一邊,稱雄一方。
宋威駐地青州(山東青州市),水滸傳里二龍山、桃花山、清風山三座匪山相聚的地方。山高林深強人橫行,但是我們宋威不嫌棄,他的年紀大了,征戰了大半輩子,正好在這山高皇帝遠的地方過過寧靜的日子。
可是,美好的退休生活還是被打破了。王仙芝們一點也不給面子,竟然跑到他的地頭來放火殺人打劫。宋老將軍很生氣,急忙給皇上發了一個帖子:皇上,請給我五千兵,聯合我的手下,我要將那些草匪一網打盡。
大唐總版主李儇看到這個帖子,很高興,加精(大加表揚),置頂(任宋威為剿匪總司令),推薦(詔各路兵馬聽宋將軍調動),打賞(發給禁兵三千,甲騎五百,沒足數,但也算給面子了)。
合該王仙芝們要栽個大跟頭,他們在山東河南等地風馳電掣,殺官兵,搶商人,打財主。如入無人之境,直取無主之貨。可這不是他們實力太厲害,實在是唐朝軍隊各自為戰,兵力分散,又加上王仙芝是一位傑出的游擊戰專家,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出彼入此),從不久留,行動迅速而詭異(鳥逝風驅)。單一行動實在難以抓到他們。
現在王仙芝的幸福生活就要結束了。
宋威成了剿匪總司令,可以統一指揮,對王仙芝們圍追堵截。他們小心翼翼,緊密跟蹤,互通信息。終於掌握了一點王仙芝的運動軌跡。
在沂州(山東臨沂市) ,唐軍逮住了王仙芝的主力。
一場激烈的決戰轟然展開,這是唐軍與草軍第一次正面大接戰。直殺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
等晚風輕撫,夕陽將墜,戰爭結束了,死去主人的戰馬在沙場上低頭嘶鳴,斷去身子的頭顱在泥地里怒目。
這時,有人快馬加鞭從沂州城門急奔而出,然後向西直奔長安。這位大唐的菲迪皮得斯給長安城、給大唐百官、下午趕快唐朝天子李儇送去了一個天大的好消息。
草匪大敗,匪首王仙芝已經被殺!
舉朝歡慶,百官紛紛上朝,賀喜皇上帶領著大家又取得了一個輝煌的勝利。宋威將軍當然功居一等,要大賞特賞,可高興之下,他們忘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活要見人,死要見屍。
王仙芝死了的話,按慣例應該將那顆頭顱割下來,傳視長安,讓良民放心,警示賊心。
也許是這個勝利太振奮人心,舉國翹首相盼,所以,讓人不忍心去追究細節。
於是,快樂只維持了三天,只有三天。
三天過後,地方急報,王仙芝還活著,而且活得很好,活蹦亂跳的又在殺人放火搶掠財產。
消息傳來,滿朝的驚喜變成驚詫,繼而變成驚惶。
命令急下,宋司令請速出兵,剿滅餘孽。
可是,大唐士兵的忍耐力是有限的,當宋威宣傳賊首已死,解散兵馬,士兵們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媽。這會又要穿上軍裝,他們不想動了。
讓馬吃回頭草已經不容易,還要馬打回頭戰,你當唐兵是召喚獸么。
宋威也累了,他縮回老家青州(山東青州市),懶得燒二道灶,可能他有更深層次的考慮,到後面,我們會揭曉這個答案。
現在,王仙芝死而復活的真相出來了,宋威確實大敗了王仙芝的草軍,他們殺敵無算,俘虜甚眾。可是,王仙芝卻逃脫了,不但王仙芝安然遁走,草軍主要將領也撤了下來,甚至中層幹部們都沒有損失多少,宋威打死打傷的不過是些沒經訓練,臨時入伙的饑民。
宋威人老眼花,邀功心切,未及確認,就急於上報戰功,導致了這起烏龍事件。
當長安城擊掌相慶時,假死人王仙芝靠著骨幹成員,又迅速拉起了隊伍。
我們知道所謂的創業就只有一個核心,就是尋找穩定而巨大的現金流。武裝革命的關鍵也許就是尋找一個源源不斷的士兵流,就像在策略遊戲里,有一種雖簡單卻威力無窮的打法:暴兵流。
王仙芝就是這種打法的擁躉,逃脫性命後,他在瘋狂的暴兵。
他的兵源多的是。中原大地,到處是遊盪的饑民。
就在去年的這個時候,一場大蝗災剛剛掃過中原大部,它們穿過山東,越過河南,直赴漢中。後來,長安一位姓楊的官員向李儇報告:這些蝗蟲飛到長安附近,全部抱著樹榦自個死掉了。
奇蹟啊,長安皇城,果然天佑神護。這跟王仙芝之死原本可以算雙喜臨門,可現在,事實證明,這是雙騙上門,雙難臨頭。
這下,去年蝗災的後遺症出來了,越來越多的人沒有飯吃,他們開始離開家鄉,淪為流民。這給復活的王仙芝送來了源源不壯的生力軍。
王仙芝像是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接下來的王仙芝重整隊伍,又開始像風一樣行進,忽而向南,忽兒向北,他們更加小心了,以免被唐軍猜中他們的下一個目標。
當他衝進河南,往關中靠攏時,長安的心就緊成一團,可得知草軍只是虛晃一槍,他們又忽拉拉向南向東遠去後,長安又大鬆一口氣。
如此反覆數回,只怕長安都要被整出心絞痛來。
這時,大唐朝像是得到了祖宗顯靈以致國品大暴發,日益危急的局勢突然轉好。這件讓大唐頭疼不已的民亂極有可能輕鬆擺平。
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底,王仙芝起事的二年後,蘄州(湖北蘄春縣)。
王仙芝領著草軍正在攻城。
攻勢不算凌厲,甚至像軍事演習。天補平均大將軍兼海內諸豪都統王頭領王仙芝就坐在城外營帳內,他睡眼朦朧,懶洋洋半躺在坐床上,似乎並不太關心城有沒有攻下。
他在想一些事情,這些東西,跟宋江在梁山忠義廳里想的一樣。
那就是招安,是所謂軟蛋所見略同。
農民起義軍總是有其局限性的,在我看來,他們的局限性是,他們反的不是這個腐敗的社會,而是反對這個社會的上層沒有自己的身影。
於是,起義不是目的,推翻萬惡的制度也不是目的,讓自己成為人上人才是最終的目標。
當然,想造反可以振臂一呼,想招安可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了。宋江同志也是費盡心思,甚至還找上了皇帝的二奶李師師當中間人。
幸運的是,王仙芝也有一個中間人。
這個人叫王鐐。
王仙芝左突右沖,在前段日子最近殺到汝州(河南汝州市,離洛陽很近),攻破城池,活捉刺史王鐐,要按王仙芝的脾氣,拖過來,大吼一聲,你服不服,不服砍下你的鳥頭!服的給你留個全屍。可是,當王仙芝得知這位王鐐的堂哥是大唐宰相王鐸時,俘虜政策馬上發生了變化,鬆綁扶起,請上堂來,好吃好喝的招待著。就像宋江捉了高俅。
沂州一敗,王仙芝對前途的思考發生了轉變。當初殺進長安搶皇位的心一天天的淡下去(可能一開始就沒有)。該是給自己留條後路了。
他將王鐐留在了身邊。
王鐐,自己的駐地被攻破,已經證明打仗不行。但他有自己的本事與人脈,這是他立世的本錢。他憑此從俘虜搖身一變成了座上賓,得以近距離接觸王仙芝。
經過細緻觀察,多方打探,謹慎推斷,王鐐發現這位草軍首領沒有什麼稱雄天下的野心。這絕對是可以利用的。他完全有把握勸服王仙芝棄暗投明,到時,失城之罪自當免除,還能因為不費一槍一彈,和平解決匪亂,成為大唐首屈一指的功臣。
王俘虜為這個想法激動了半天,從那以後,他一直旁敲側擊,暗示王仙芝:造反亦是可以轉正的。
現在,機會來了,在王鐐的指引下,他們打到了蘄州,蘄州城內有王鐐的熟人。
蘄州的刺史裴握是王鐐堂哥王鐸的門生。大家都是熟人,事情就好辦了。
一邊是陳兵城下的草王王仙芝,一邊是焦慮萬分的刺史裴握,他們中間的橋樑是王鐐。
當王仙芝在軍帳里默然有思的時候,王鐐決定發起最後的思想攻勢。
王鐐走了上去,壓低了聲音,對王仙芝說:「將軍,攻下蘄州,我們還要去哪?」
王仙芝茫然,他一向的原則是,哪裡敵人的力量薄弱就去哪裡。
王鐐已有七分成算,王仙芝越茫然,他越堅定。到了這時,該是放出魚餌的時候,他靜靜靠近王仙芝,用一種極具誘惑力聲音說話,這種聲音,像極了拉皮條的聲音,語調低沉有磁力,內容神秘而勾人。他說:「將軍不想撈個官職安定下來嗎?」
王仙芝微閉的眼睛突然張開,然後直直盯住王鐐。是的,他不是茫然,他是以靜制動。他早在等王鐐的這一句了。
王仙芝想當官!
他知道,總有一天,這位王鐐會按捺不住,主動成為他與大唐公司溝通的管道。
好了,王鐐終於開口願意為我求官了。
王仙芝依舊不語,他只用眼神提醒王鐐:說說看,我這樣的怎麼轉正,又能在大唐政府混個什麼官呢?
王鐐馬上給出了答案:「將軍,現在蘄州刺史裴握是我們王家的老關係戶,不如我做個中間人,寫封信,大家放下兵器,然後再給皇上寫份報告。為你求個官做。到時哥哥華麗轉身,光宗耀祖,豈不快哉。」
說完,他給王仙芝吃了一顆定心丸:「此事一定能成,我堂哥王鐸當朝宰相,皇上面前吃得香混得開,招安之事不過是他一句話的事。」
王仙芝點頭,他很滿意這個方案,自己的第一次招安就有王宰相說情,當然是面上有光,把握劇增。
招安流程迅速啟動,事情進展的很順利。王鐐寫好信送至蘄州城內後,裴握馬上同意講和,並熱情要求他們入城喝酒吃飯。
王仙芝領了三十名骨幹進城,只等上面招安旨意下來,大家就可正式成為唐朝同事了。


※導致三國大亂的三大元兇,不是張角董卓曹操,沒他們,天下早統一
※古代當大官最慘的朝代,不是唐明清,星星有變化,大臣就要倒霉
TAG:腦洞歷史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