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論帖學與碑學

新論帖學與碑學

滄海一聲笑

 華納群星難忘您許冠傑

黃沾 

00:00/04:06

金庸先生寫的《笑傲江湖》中曾有這麼一段故事「武林秘籍《葵花寶典》由一男一女合著。男方名字中有一「葵」字,而女方名字中有一「花」字,故名《葵花寶典》。這對男女原為恩愛夫妻,其後因事反目,各自創出的半部寶典更是互相克制。《葵花寶典》亦因此分為兩半,一為乾部,一為坤部,江湖中亦有人將之稱為「天書、地書」、「陰錄、陽錄」。(在早期版本中,《葵花寶典》與華山派的「紫霞功」有著密切的關係,有道是『紫霞秘笈,入門初基。葵花寶典,登峰造極。』修訂小說後,《葵花寶典》改為由宮中宦官所創,但到底為何這樣的一個高手會擔任宮中太監,卻無人得知,本文這裡並無關係因此不去論述。)《葵花寶典》之後流傳到莆田少林寺,由當時方丈紅葉禪師保管。當時正好華山派門人岳肅與蔡子峰拜訪,偷閱寶典,匆匆之際,二人不及同時閱遍全書,當下二人分讀,一人讀一半,被紅葉禪師發覺,認為此害人之物不得留世,於是焚毀。岳、蔡二人返回華山後,彼此把各自抄寫的部分拿出比對,居然完全合不上,於是互相懷疑,以至兄弟反目。從此二人文爭武鬥,激起華山劍宗與氣宗之爭。」

我們的書法史也是有著帖學與碑學,兩大流派之別。清末民初學者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提出「帖學」和「碑學」兩個概念,它們是對兩種書學理論以及創作流派體系的高度概括。

帖學,是指研究法帖的源流優劣以及書跡的真偽等的一門學問,也是指崇尚魏晉以下法帖的書法學派,與「碑學」相對。帖學有「學晉」「晉唐行草小楷」「主要學閣帖」等三種基本含義。其發端建立在北宋時期《淳化閣貼》的輾轉翻刻傳拓的基礎上,其研究對象主要指的是墨本與刻石的拓片或拓本。帖學以手札、書信為主,多忠實於原跡,比較真實的反映了書作者的原本寫字風格。也有南帖之說,南方書家多崇尚紙本法帖。(1)

碑學,是研究考訂碑刻源流、時代、體制、拓本真偽和文字內容等的學問就是也叫金石學,也指崇尚碑刻的書法流派,與「帖學」相對。碑學有「專指北碑」「北碑加篆隸」「北碑加唐碑」等三種基本含義。碑學始於宋代,興盛於清代中葉以後。

兩大派都是針對書法臨本衍生出的學派,而這兩派是否從書寫工具上思考過呢?

愚生以為,墨跡紙本真假勿論,首先是書寫工具是毛筆,而碑刻就不同了,是用鑿子鑿刻出來的,早期刻字家也就是一些工匠根據紙本墨跡,在石碑板上再加工的結果。也就是說碑刻其實可以認為是硬筆書法作品。碑刻是工匠對原創書家墨跡本的再創作,從鄭燮到康有為也就肯定了再硬筆創作的審美價值。

至於是否有人能夠不臨摹而直接刻寫呢?回答是肯定的,本人親眼見過五台山寺廟裡的功德碑匠人用小鑿子當即敲打出捐贈者的名字,都是不足寸余字體工整俊朴的楷書。

時間回到清朝推崇趙孟頫、董其昌這些文人士大夫的同時,工匠們並沒有被脫離開書法藝術,他們以獨特的匠人形式(多以硬筆書法的形式)揮灑著他們的感情,有的人會笑話他們不認識字,卻忘記了書法本身是視覺藝術,只有從字外形出發才是書法的本源。

時間回到唐代敦煌彙集了一大批抄經生,他們默默的認真抄寫這佛家經典,而確實有些梵文他們永遠也不知道怎麼讀卻被抄寫的一絲不苟。

時間再回到東漢末年,蔡邕從工匠們刷牆悟出「飛白書」而今雖失傳,卻令後來的鐘繇、王羲之等相信書法美可以從仿生而來,也就是來源於生活,來源於自然。

學書法是要了解一些構成原理,點線面是書法的構成元素,方與圓就是碑與帖。先民古賢為了讓自己的字跡流傳千古於是刻碑以紀念,紙張、絹帛也是能保存的,但是太過輕薄且容易損毀。僅此而已,何必爭得面紅耳赤!正如徐悲鴻所說:「書法本簡單,庸人自擾之。」

註解(1)梁啟超在其《飲冰室文集》中寫道:「南帖為圓筆之宗」。

附:

《洛神賦十三行》原貌,分3部分:

1、玉版《洛神賦》原刻石

2、《洛神賦》原石&拓本對照

3、《洛神賦》拓本字帖

1、玉版《洛神賦》原刻石

2、《玉版洛神賦》原石&拓本對照表

非常難得,相當貼心!採用首都博物館所藏原石拓本裁剪製成。逼真還原,對於深入學習洛神賦具有更實際和精準的參考意義。歡迎收藏或分享!

3、《洛神賦》拓本字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蘭亭 的精彩文章:

他是明代第一才子,光芒不輸王陽明的人物!

TAG:新蘭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