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1981年的煲仔飯,這裡還在賣
key words: 煲仔飯 茶餐廳 瀚高市場
1981年在香港廟街學得手藝
時隔38年,定居珠海後
終於擁有了自己的煲仔飯餐廳
還是堅持要「生米煮成熟飯」
且沒人排隊也要等15分鐘
還有小時候最愛吃的飯焦
周一好,我是 珠海謝霆鋒。畢業多年後,仍舊會想起小學吃大鍋飯的場景,印象最深刻是吃完飯後的「飯焦」,要和很多小朋友搶著吃。
長得好看的小孩,阿姨還會給多點……
從香港來的煲仔飯
沒人排隊也要等15分鐘
和傳統煲仔飯一樣,講究「現點現做」,其中要經過多個步驟,從下單到上桌整個過程大概需要15分鐘。
腊味煲仔飯
煲仔飯中的「經典款」,到店半數以上的人都「閉著眼睛」點單:「老闆,來一份腊味煲仔飯!」
經過了長時間的燜煮,煲仔飯上腊味的精華,漸漸滲到到了米飯中。
讓老廣不能自拔的不僅僅是臘腸、臘肉和臘鴨,還有充滿「腊味香」的米飯。
有時甚至會覺得,這個飯比肉好吃……
很多人會像我一樣,為了讓味道更加均勻,在吃前堅決將整煲飯拌勻,變成一碗「拌飯」,吃起來省去了「夾菜」過程,也是異常省心。
蚝仔海味煲仔飯
除了老廣吃慣了的腊味,我還推薦一款「海味煲仔飯」。48元一款不算便宜,但在味道面前,這不是重點哈哈哈哈…
煲仔飯上的蝦干、蚝干、瑤柱等海味,相對腊味來說油脂會更少,吃到最後不會太膩。
幾種海味共同搭配出的咸香味非常下飯,那天打包回辦公室,在聊天的片刻間就被同事一掃而光了…
延續傳統製作手法
可控制的飯焦
在製作過程中,師傅會調整瓦煲的「傾斜角度」,讓瓦煲的四周也能受熱均勻,同時也通過此操作調整「飯焦」(鍋巴)的含量。
煲仔飯中最不能錯過的就是飯焦,好這一口的朋友,下單時要記得和服務員說「多點飯焦」。
很是懷念小時候,在學校吃的大鍋飯,飯後圍著灶台搶飯焦的場景,在沒有小零食的歲月里,干香脆口的飯焦沾點醬油,就是最好的「飯後零食」。
一定要「生米煮成熟飯」
煲仔飯一定要用泡過的「生米」煮,最後出爐的煲仔飯才能濕度適宜、香味濃郁。
還有炭火煲仔飯
雖然師傅都很明確地告訴我,「其實天燃氣和煤爐煲出來地煲仔飯沒什麼不一樣」,且店內的煤爐只有在天燃氣灶被擠滿時才會用到。
但總有像我一樣懷舊的人,到店後總是希望能吃到煤爐煲的煲仔飯,覺得會由小時候的味道,更香。
其實是一間港式茶餐廳
店內的招牌是煲仔飯,加之店名又有「煲仔」二字。久而久之,人們就以為這只是一家「吃煲仔飯」的飯店,但其實它是一家茶餐廳。
冰火菠蘿油
厚厚的酥皮,看上去就已自帶「港味」,加之放在冰塊上的黃油,讓整個菠蘿油的精緻程度,超過了很多內地茶餐廳的出品。
趁著菠蘿包還是熱的,將黃油趕緊塞進去,然後一口下去,這種感覺就很TVB了。
紅豆西多士
*手稍微慢點,黃油就融了
本著對重口味的喜好,一定要推薦這款西多士。油炸過的西多士,其表皮擁有像「薯片」一樣酥脆的口感,對於吃慣了「軟榻」西多士的人,會是一種小驚喜。
對角切開,發現裡面還夾著一層紅豆,這一份的熱量算下來,high 個 tea可能會飽到晚上。
熱奶茶 & 凍檸茶
奶茶是想像中的醇厚港味,凍檸茶也夠甜,但茶底濃度差一點,成為了全場唯一的小缺憾,希望下次來可以喝到更濃的檸茶。
香港冰室文化印記
在四周牆面上,配合著整個茶餐廳的定位,印有格式各樣的標語。特別是看到地鐵站名時,能讓人想起和女朋友去香港的小興奮。
源自1981年的香港
從廟街學來的手藝
*香港街頭
廟街,位於香港九龍油麻地,是香港最負盛名的夜市。1981年,老闆在當時香港廟街最旺的一家煲仔飯(現在還在營業)習得製作煲仔飯的技巧與方法。
後來卻因為各種事由,屬於自己的煲仔飯餐廳一直沒有開成。
「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吧」
後來,老闆因為家庭原因而紮根珠海,在各種行業中摸爬滾打,不時還會想起曾經在香港學習的那段經歷。
也許正是應了那句「念念不忘,必有迴響」。終於,在學得煲仔飯製作技巧後的38年,屬於自己的煲仔飯餐廳開業了。
「這麼多年後,發現自己還是喜歡餐飲,還是放不下煲仔飯,人這一輩子說長不長,有喜歡的、放不下的事情就盡量去做吧」
對呀,遵循於內心聲音的人,都會活得比較開心吧。我希望大家都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吃上自己喜歡的美食啦。
- The end -
怪獸話題 の 廟街老店 · 煲仔記
今晚話題
「在珠海,還吃過哪些好吃的煲仔飯」
「已經不會有人和我搶飯焦了」


TAG:珠海覓食小怪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