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海洋大學麥康森:構建海洋全產業鏈新模式

中國海洋大學麥康森:構建海洋全產業鏈新模式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學院名譽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麥康森

兩會前方記者吳秀霞

「我國近岸海水養殖技術比較成熟,但深遠海海水養殖技術還缺乏實戰經驗,深遠海海水養殖平台建設才剛起步,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學院名譽院長麥康森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國需要開展關鍵技術與重大裝備研發,構建「養—捕—加」相結合、「海—島—陸」相連接的全產業鏈深遠海養殖體系,通過跨行業協作、資源整合、信息共享,快速提高漁船、養殖裝備研製水平,形成全產業鏈新模式。

深度實施軍民融合

儘快實現漁船、養殖裝備國產化

麥康森表示,過去,水產養殖、捕撈裝備都是行業內自給自足,許多裝備建造企業多為中小型民營企業,設計研發、科技創新能力不足。隨著漁業資源的枯竭,這些企業面臨的壓力俱增,更無心深入研究養殖裝備新技術以及研製新產品。而具有一定產業技術基礎和建造優勢的造船企業,則將主要精力集中在油船、散貨船及集裝箱船三大市場,很少關注漁船市場。

「『看大不看小』是造船企業在漁船市場缺位的一個重要原因。」 麥康森表示,這與我國船企本身的市場定位有關,很多船企在產品定位、發展規劃中未納入漁船市場,也沒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漁業裝備生產建造體系,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國漁船、養殖裝備製造較其他國家相對落後。

相關行業未實現交叉合作,設計研發各自為政、信息互通機制缺失,導致漁業、養殖裝備關鍵技術與重大裝備研發建造步伐緩慢。」麥康森表示,我國造船企業在全球造船領域已經取得舉足輕重的地位,造船能力大幅提升,並攻克了諸多重點船型的關鍵技術難題,但是深遠海養殖相關產業領域的裝備研發、建造水平仍然落後。以南極磷蝦捕撈為例,從建造方面來看,目前國內船企在南極磷蝦生態捕撈船、大型拖網加工漁船等高端漁船領域,還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現有漁船大多較為老舊,有些甚至是幾經轉手引進國內,而挪威已經擁有生態型的捕撈船。造成這一局面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國缺乏跨行業的產業融合、行業交叉合作,資源共享不夠,造船技術優勢未能在漁業裝備製造領域充分發揮出來。

加大軍民融合發展力度,實現資源共享、跨行業合作,有利於快速提升我國漁業裝備研製水平。」麥康森表示,軍民融合發展有利於我國經濟建設和國防安全,在漁船、養殖裝備領域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深海養殖、水產養殖等海上水產捕撈行業與深潛觀測、漁業裝備研製具有關聯性和共同性,一個領域內某項關鍵技術實現突破後,可以實現軍、民兩用。他建議,我國造船企業要加快軍民融合跨行業、多領域深度發展,相互合作,進一步提高漁船、養殖裝備及海洋調查船等的自主設計、研發、製造水平。

加快新舊動能轉換

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海洋經濟已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引擎。在海洋強國戰略實施過程中,需要發展培育大而強的海洋產業,特別是發展高端海洋裝備製造業。

近海養殖發展空間有限,要通過加強政府引導、加大高新技術投入,從生產模式、生產規模、技術水平等方面全面推動轉型升級,實現新舊動能轉換。」麥康森表示,海洋漁業是傳統海洋產業,實現新舊動能轉換,首先要改變家庭式、小規模的生產方式,政府應積極引導,推動海洋漁業向規模化、現代化的生產方式轉變。

「傳統的漁業一直是近海捕撈,捕撈量早已超出海洋資源的再生能力,對海洋生態造成了破壞。」麥康森說。在海洋產業方面,他認為,除了發展傳統的海洋漁業、海洋運輸業、海洋裝備製造業,還要積極拓展海水養殖空間,發展海洋新業態、新模式。要在東海、南海大力發展深遠海離岸養殖,探索深遠海養殖模式,提升高端海洋裝備製造業能力,推動我國水產養殖業實現持續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船舶報 的精彩文章:

國防科技工業十大新聞/創新人物揭曉,造船人滿載而歸!
離近海「一張網」又近了一步!「廣東省近海雷達綜合監控系統」戰略合作三方協議簽訂

TAG:中國船舶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