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妃的死因之謎:是自殺還是慈禧所殺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7月20日,八國聯軍兵臨北京城下。慈禧決定攜帶光緒等一行人出走西安。此時,大家都換了百姓布衣聚在寧壽宮後殿的樂壽堂,慈禧忽感觸前事,出珍妃於牢院。以「珍妃年輕貌美,必遭洋人侮辱,愧對列祖列宗。」等藉口,強詞帶走珍妃不便,留下又恐其年輕惹出是非,因命太監將樂壽堂前的井蓋打開,要珍妃自盡,珍妃不肯死。眾人遂令太監將珍妃推入井中,年僅二十五歲。執行此命的是慈禧的領班太監崔玉貴和宮女王德環。
主流史學界認為珍妃的死因是因為支持光緒進行戊戌變法,向慈禧爭奪最高權力而觸怒了慈禧太后,但部分史學家認為,珍妃主要因多次違反宮闈禁忌,賣官受賄,再加上清德宗對她情有獨鍾,冷落了慈禧的親侄女隆裕皇后,最終落得被殺害的下場。
有關珍妃之死,《清史稿》採納珍妃殉節跳井說,由於此時是當時清朝遺老們主持下修訂,自然傾向於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的父親愛新覺羅·載灃的看法,認為是珍妃殉節跳井,而非慈禧下令殺害。由於該書具有準正史地位,自然引起了廣泛爭議。載灃對珍妃畏死曾長跪求免的說法,嗤之以鼻,他說:「高傲的珍妃絕非那種苟且偷生的人。同時他又指責了崔太監將珍妃裹氈,因為太監動手裹氈,勢必要接觸「玉體」,而這是與『禮』不合的。所以高傲的珍妃只能是殉節跳井,甚至載灃對於部分民國鴛鴦蝴蝶派學者詢問珍妃遭受杖責一事,也以太監不能接觸「玉體」來反駁,所以此種說法從情理上一度也成為對於慈禧下令殺害珍妃說一種看似有力的反駁。
解放後載灃仍然堅持太監不能接觸「玉體」說法,也獲得了解放後部分史學工作者信服,但是隨著大量史料出現,史學工作者發現事情並不簡單,首先是晚清宮女何榮兒《宮女談往錄》的出現,打破了太監不能接觸「玉體」的說法,實際上《宮女談往錄》「不許打臉」條明確寫到當時宮女刑罰不許打臉,"老太后讓隆裕主子打珍小主嘴巴,那是給珍小主最大的羞辱,連下等奴才都不如(宮裡稱皇后叫主子,稱妃子叫小主)",這竟然隱含了掌嘴才是最大羞辱,而宮女平時刑罰卻是與宮外常識顛倒,正是以杖責為常事,在該書「腳上鞋兒四寸羅,朱唇輕點一櫻多」條明確寫到「清宮的宮女是嚴格要求樸素的,除去正月和萬壽節(十月)外,平常是不許穿紅和抹胭脂。誰要打扮得妖里妖氣,說不定要挨竹板子。挨竹板子,疼是小事,丟人是大事,讓執法的太監把衣服一扒,褲子褪下來,一點情面不留,露著白屁股(內廷的規矩,挨打,是要肉直接挨到板子的,不許墊中衣),趴在廊廡的滴水下,一五一十地挨打,打死也不許出聲(跟太監挨打不同,太監挨打不脫中衣,要大聲求饒),挺大的大姑娘,臊也得臊死。所以我們的打扮都是淡妝淡抹。」
由此史學工作者們恍然大悟,慈禧正是將珍妃等同於宮女進行了杖責,褫衣廷杖確實是事實,這也和其他史料說法相合,而那根正先生的《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后隆裕》更是轉述隆裕的說法,珍妃遭到廷杖後掉了孩子並從此終身不孕,這都是清宮檔案絕不可能出現情節,所以載灃應該是為慈禧回護,所謂太監不能接觸「玉體」根本無法成立,由此史學界大多開始贊同是慈禧指示親信太監崔玉貴推其入井的,但是細節方面卻不是很清楚。
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將末代皇帝溥儀逐出紫禁城。同年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宣告成立,昔日供一人獨享的秘殿寶笈,正式向民眾開放。為了傳承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讓這些稀世珍寶傳播更加廣泛,在院長易培基的倡導下,故宮的工作者人員開始拓印古器、影印字畫,並出版了印刷精美的專刊《故宮月刊》。由於博物院經費奇缺,不能連續支付昂貴的出版費。於是,1929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在成立4周年之際,《故宮周刊》問世了。
《故宮周刊》第30期曾出版了「珍妃專號」,這是畫刊的惟一專刊。畫刊編輯為了求真求信,多方查訪當時還在世的故宮太監宮女等人,結果查訪到了白姓、劉姓的兩位宮女和當年的太監唐冠卿。但白姓宮女早年曾為珍妃之侍女,在珍妃被慈禧責罰幽禁之後即被逐出宮,故而對於珍妃被幽禁以後的事迹並無所知,投井之事亦只是得之傳聞。劉姓宮女的出宮時間在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五月,其時尚未發生義和團之亂,對珍妃投井之事亦只是得之傳聞。但唐冠卿自稱不僅目睹了珍妃之死,而且還聽到了慈禧與珍妃的對話。為此,畫刊對他作了專訪,並將談話記錄公之於眾。
其內容是:「庚子七月十九日聯軍入京,宮中驚惕萬狀。總管崔玉桂率快槍隊60人守蹈和門,予亦率40人守樂壽堂。時甫過午,予在後門休憩,突觀慈禧後自內出,身後並無人隨侍,私揣將赴頤和軒,遂趨前扶持。乃至樂壽堂右,後竟循西廊行。予頗驚愕,啟曰:『老佛爺何處去?』曰:『汝勿須問,隨余行可也。』及抵角門轉彎處,遽曰:『汝可在頤和軒廊上守候,如有人窺視,槍擊毋恤。』予方駭異間,崔玉桂來,扶後出角門西去。竊意將或殉難也,然而亦未敢啟問。少頃,聞珍妃至,請安畢,並祝老祖宗吉祥。後曰:『現在還成話嗎?義和團搗亂,洋人進京,怎麼辦呢?』繼語言漸微,噥噥莫辨。忽聞大聲曰:『我們娘兒們跳井吧!』妃哭求恩典,且雲未犯重大罪名。後曰:『不管有無罪名,難道留我們遭洋人毒手么?你先下去,我也下去。』妃叩首哀懇,旋聞後呼玉桂。桂謂妃曰:『請主兒遵旨吧!』妃曰:『汝何亦逼迫我耶?』桂曰:『主兒下去,我還下去呢。』妃怒曰:『汝不配!』予聆至此,已木立神痴,不知所措。忽聞後疾呼曰:『把她扔下去吧!』遂有掙扭之聲,繼而砰然一響,想珍妃已墮井矣。斯時,光緒帝居養心殿,尚未之知也。後玉桂疽發背死。」
「珍妃專號」中還曾附有一張根據唐冠卿的證詞所繪製的《珍妃最後幽禁處及投井經過路線圖》,此圖上標明了慈禧與珍妃對話地點和唐冠卿所處的位置。於是,有人在此圖中找出了唐冠卿談話的破綻:慈禧與珍妃對話地點與唐冠卿受命把風的頤和軒外角門轉彎處相距甚遠,以這樣的距離,他怎有可能聽到他的證詞中所提到的慈禧、珍妃及崔玉貴三人的對話呢?由此,「珍妃專號」中記錄的珍妃之死,也因遭到置疑而成為一家之言,珍妃之死至今仍是一個未解之謎。


※他為求自保,賣身求榮,甘願做兒皇帝
※商朝滅亡後,紂王自焚而死,後代結局如何
TAG:歷史演說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