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培養孩子的「財商」

如何培養孩子的「財商」

一、我所觀察到的現象

最近,鄰班孩子發生了一件事,一個男孩兒在老師不知道的情況下向班裡同學兜售水晶泥,幾個孩子甚至買了數百元的水晶泥,但因為沒有及時付款被男孩兒「催債」,一個女同學害怕,跟媽媽也沒說清情況,被媽媽以為是校園欺凌找到學校……

我帶的班也曾經出現過關於金錢的糾紛。那是在二年級,班裡的一個小男孩兒偷偷地把自己三千多塊錢的壓歲錢拿出來,在校外到處給同學買遊戲幣,甚至還直接把錢送給同學。因為他的父母都在外地做生意,基本由保姆看著,所以很長時間都沒人知曉。後來被其他家長投訴……

其實,這樣的金錢事件在小學裡層出不窮,學校方和家長們的被動「應戰」實則暴露出金錢觀培養的缺失:兩個事件中,一個孩子對於金錢以及賺錢有了自己的想法,只是採用了不太恰當的手段,另一個則僅僅知道金錢能夠換來東西,但對金錢缺乏最基本的認識。

而反觀目前的小學現狀,以北京的小學為例,學校里早已沒有了小商鋪,老師普遍不允許孩子帶零花錢,即使在日常的生活里,家長們也只給孩子少量的零花錢——因為萬事都脫離不了父母的監護,孩子們即使有錢,也基本無用武之地。在學校里,每年一度的春遊和秋遊,是孩子們不多能自己獨立使用錢財的時刻。於是,孩子們會異常興奮地問老師自己能帶多少錢,我帶班時,低年級只允許他們帶20塊錢,高年級則允許帶50塊錢——因為他們已經帶了足夠的食物和水。但每次回班時,我都會發現他們手中拿著各種很幼稚的玩具,少量的孩子會一分不花,或只是買必須的水。

由此可見,即使孩子們手中有錢,他們也並不會花錢。

二、如何培養「財商

如今,再也不是一個談錢傷感情的時代了,對金錢的教育也不必再遮遮掩掩。否則,將難以想像,當他們到了初高中,有了更多可支配的金錢之後,會怎樣支配錢財,又是否能把錢用在恰當的領域,而不是給網紅打賞或花在遊戲上面。因此,孩子們的「財商」培養亟需得到家長和學校的重視。

一方面,從學校來說,可以開設適當的理財課。

孩子真正對錢有興趣是在三歲,那時,他們可以辨認硬幣和紙幣;然後一直到七歲時,才能看懂價簽,也就是剛剛步入小學的年齡,因此,小學有必要開設相關的理財課程幫助孩子們了解金錢,了解其用途,並且教孩子如何理財、合理消費。學校甚至可以舉辦相關的實踐活動,比如開展跳蚤市場、二手書市場等活動來幫助孩子認識金錢。

我所在的學校每學期都會舉辦一場好書交換活動,讓孩子們自己為書定價,自由地在學校里進行圖書的買賣。同時,每次還會讓科學社團、美食社團的孩子們將自己製作的產品、美食賣給老師和同學們。當然,這些也都需要老師和家長們的協助,尤其是低年級的孩子們。這樣,從學校角度,可以給孩子適當地提供了解交易、支配錢財的基礎知識。

但僅有這些,是完全不夠的。這就需要家長們做更多的努力了。

我想,家長們甚至可以從更早的年齡,比如在孩子初對金錢感興趣的三歲,從這幾方面著手:

首先,認識金錢。

錢是什麼?

能買東西。因此沒有錢,沒有交易,是不能隨便拿別人東西的。

是勞動所得,需要付出勞動才能得到。因此,花錢要有度,不能隨心所欲,想要什麼就一定得買什麼,同時,消費能力要和自己的賺錢能力相匹配。——可以適當引入讓孩子「打工」來賺取父母零花錢的活動。

有些東西是錢買不來的,比如親情,友情。因此,不能用金錢來衡量一切事物。

其次,體驗多樣化的理財方式。

前提是,定期給孩子一筆零花錢。不要以為他不需要,就省去了這一步驟。

1、儲蓄罐。

初期引導孩子定期存上一點錢,不要把錢全都花完。不過,對於小學生來講,或許強迫存款更有用。對,就是每月固定存一筆。可以強制孩子把零花錢的30%存入存錢罐,當孩子慢慢對金錢有了更多認識之後會理解儲蓄的意義。

美國父母還有一種做法,每次要從孩子的儲蓄罐里拿出10%作為稅,幫助孩子認識稅的概念,這種適當扣款的方式也值得借鑒。

2、銀行儲蓄。

當孩子存錢罐的錢財達到了幾百塊甚至上千塊,可以考慮幫助孩子在銀行開一個賬戶,跟孩子講解儲蓄罐和銀行儲蓄的區別,讓孩子感受初次收到銀行利息的小激動,以激發其對儲蓄的興趣。

3、理財投資。

孩子的壓歲錢如果達到了幾千塊,則可以考慮跟幫大人的理財,跟孩子講解理財和儲蓄的區別,讓孩子認識到投資的概念,分得的紅利可以作為獎賞讓孩子自由支配。當然,也要讓他意識到投資必然會有風險的道理。

最後,給以必要的引導。

1、記賬。

買個華麗麗的記賬本,引導孩子將日常花銷記錄在本子上。可以幫你和孩子一起梳理金錢的去向,並可以幫孩子分析哪些消費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

2、理性消費。

即使有了自己的存款,也要在自己能力範圍內花費錢財。不如教會孩子立下一個小目標,買一個喜歡的滑板車或者期待已久的新玩具。當他達成了第一個小目標後,儲蓄的概念也就隨之形成了。

3、多渠道「掙錢」。

當孩子對錢有了興趣之後,會抑制不住對它的迷戀,甚至不滿足於家長們定期給的那些錢。家長們也可以引導孩子合理「掙錢」。可以參考一個媽媽的做法。

班裡一個小男孩兒二年級的時候突然對錢很感興趣,整天想著怎麼樣可以掙很多的錢。於是,媽媽就和他一起討論該怎麼做才能掙到錢。媽媽引導他通過自己的能力來掙錢。男孩兒會拉小提琴,於是他們想出了辦一場親戚朋友間的個人音樂會,通過賣票給親戚朋友來賺錢。但男孩兒很不滿足,畢竟這樣賺錢下來,並不具有持久性。於是他們繼續討論。他們生活在一個很大的家族裡,親戚們之間互相關心,走動頻繁——何不辦一份小刊物呢?定期報告家庭的新聞,刊物以電子形式,在家庭內部流通,這樣通過大家的征訂費便能掙到很多錢,而且,只要自己的刊物質量不錯,便能吸引他們長期訂閱。於是,孩子認認真真地做了起來,參考其他刊物的各個板塊,根據自己的興趣創設了四個板塊,媽媽幫他排版拍照。這樣,一份定價2元的月刊小報就誕生了,並且他一下從二年級堅持到了六年級。孩子不僅掙到了很多錢。同時還收穫了一份成長記憶。

因此,孩子們在成長中,愛錢沒有錯,與其壓制,不如把握機會,合理疏通、合理引導才是正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教師手記 的精彩文章:

別老提別人家的孩子了,你是別人家的媽媽嗎?

TAG:教師手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