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鄭和之後,再無鄭和!

鄭和之後,再無鄭和!

鄭和之後再無鄭和

——梁啟超

1.

名留千史被人傳頌估計是一個人一生中最大的榮耀,而要成為一位偉人受後世所敬仰,空有一身正氣,清明廉潔是不夠的,不僅要心系蒼生,還需有豐功偉績做加持。

鄭和就是這麼一個傳奇人物;

洪武四年,鄭和出生,原名馬三保,雲南人,自小他就立下了一個宏達的夢想,一定要去聖城麥加朝聖,作為一位虔誠的穆斯林,聖城麥加足以成為他一生的追求。

從小鄭和並不僅僅苦讀四書五經,他對航海也顯示出了格外的興趣,閑來無事便自己窩在房內研究船隻,船零件,指南針,並對大海有著深沉的嚮往。

洪武十四年,藍玉奉朱元璋之命,遠征雲南,此次明軍勢如破竹,僅用了半年的時間便攻下了雲南。

這次的戰役對朱元璋、藍玉而言只是無數次遠征中的一次,可對鄭和來說這卻是他人生的轉折點,痛苦而未知的轉折。

戰後他成為了戰俘,可在當時做戰俘並非做苦力這麼簡單,那時多了一道工序,閹割。

鄭和成為了無數不幸孩童中的一位。

從此這位十一歲的少年跟隨明軍征戰四方,十一歲本該嬉鬧,無憂無慮的生活的年紀,可他每日面臨的卻是肆虐的風雪,大漠的黃沙,兇殘粗暴的敵人,朝不保夕的生活。

2.

度過了五年顛沛流離的生活,他終於受到了上天的眷顧,燕王朱棣在一大群人中,一眼挑中了這沉默寡言,卻目光堅定的孩子。

於是他換了一個身份,成為朱棣的近侍,他的軍事才能也充分的體現了出來,在朱棣發起靖難之戰中,正是採用了他的計策,連破李景隆七營,一舉拿下王宮。

他立下了汗馬功勞,永樂二年朱棣登基之後立刻封馬三保為內官監太監,這已經是太監的最高職位了,隨後朱棣賜姓「鄭」取名鄭和。

他混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一輩子可謂錦衣玉食,盡享榮華富貴,照理說就這樣混到自然死亡已經是上天眷顧,可上天偏偏要讓他名留千史,留著更大的使命和光榮等著讓他去開創。

永樂三年五月十五日,大家都會記住這個日子的,鄭和在福建五虎門起航,開啟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遠航征程。這註定是被世人傳送到的時刻。

此次的艦隊有多大呢,我只說一個數據,你便可以想像這是怎樣一個龐然大物了。

他帶了多少人下下洋呢?

「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餘人。」

這個數字就足以令人汗顏,要知道現在我們一個學校的人數也就兩萬餘人。

3.

鄭和一路向南行進,經過爪哇國時,當時正值爪哇鬧內戰,東王與西王打得不可開交,西王殺人殺紅了眼,竟失手殺了明軍數十人,聽聞消息後他的手下都暴跳如雷,均建議給爪哇國一個教訓,要知道那時鄭和帶出的兵力,和武器滅了爪哇跟捏死一隻螞蟻一樣。

可鄭和力排眾議,派出使者前往進行交涉,自己便繼續南下。並非他不憤怒,而是他知道他身上有更加大的任務等著他去完成。

西王得知誤殺了明軍後嚇得魂不附體,趕緊前往明朝請罪,朱棣得知此事後,對鄭和的做法讚賞有加,說他顧全大局。並嚴厲斥責西王賠償六萬黃金。

就這樣鄭和一路南下,帶著和平和友善,一路經過的各個國家都畢恭畢敬的熱情款待,並表示願意每年入朝進貢,鄭和也彰顯了一個大國應有的氣度和底蘊,每到一處都不曾以強國的氣勢壓人,真正做到了強而不欺,威而不霸。

鄭和到達古里作為終點,在那建立了一個碑亭,並刻上碑文;

其國去中國十萬餘里民物咸若,熙翺同風,刻石於茲,永昭萬世。

這是一座歷史的里程碑。

此後在朱棣的支持下他分別於永樂五年五月、永樂七年九月、永樂十一年冬,永樂十五年冬、永樂十九年春,分別五次下西洋。

所到之處無不是調節國內矛盾,維護世界和平。

弘揚友善和大國氣度,所經大國無一不心悅誠服,甘心認大明為大哥的。

他拜訪了很多國家包括今天的索馬利亞、莫三比克、肯亞等國家,這也是古代中國人去過的最遠的地方。

永樂二十二年,一個不幸的消息沉重的打擊了他,最支持他的朱棣去世了。那時他已經年近花甲,兩鬢斑白,無人在意這位曾經風光無限的老人了,留給他的只剩下退休養老這條路可走。

宣德五年,宣德帝朱瞻基再一次派人尋回鄭和,命他再下西洋,那位年過半百的老人再一次煥發生機,他協以往的老兵,和老船匠再一次起航,去探尋未知的遠方。

他如願前往麥加觸摸到了那神石實現了兒時的夢想,可這位航海家卻在海上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在途經古里時,他一病不起,在那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由於兒時悲痛的經歷,鄭和沒能成家,留下兒女,但這並不能夠妨礙他成為一位受世人敬仰的偉人。

他是我們中國的驕傲,他彰顯了一個大國該有的威嚴和氣度。

六十年後有一組船隊來到古里,他們就是達·伽馬,他們所到之處就立下一根旗杆,稱此為其殖民地,所到之處無不燒殺搶掠,佔地為王。在別人的殖民地宣誓主權。

而這些殖民者永遠不會知道,早在六十年前,有一位叫鄭和的英雄帶著無上的艦隊曾到達過這裡,他們用行動宣揚和平與友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望南窗 的精彩文章:

準確的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一直都是門學問

TAG:望南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