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穿越佛塔的風

穿越佛塔的風

緬甸,一個略顯低調的小眾旅遊國,深度探訪這裡的遊客並不多,人們對這裡的世界,知之甚少。

在這個有人就有佛塔的國家,信仰已經深入人們的生活中。儘管在我們眼中,這裡的生活並不富足,擁擠的人潮,破舊的房屋,泥濘的道路。但是虔誠的緬甸人,都立志於將自己畢生所得獻給佛,建立一座又一座的佛塔就是他們畢生的心愿。

前來緬甸旅遊的人常常驚訝於在這裡走了一座又一座的佛塔,卻時常分不清他們,就讓吹過時間砂礫的風,帶我們看看那些煢煢孑立與它相伴千年的塔吧。

仰光·瑞光大金塔

說起佛塔,第一個要說到的一定是緬甸的國家象徵,所有緬甸人心裡最神聖的仰光瑞光大金塔,它與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塔和柬埔寨的吳哥窟一起被稱為「東南亞三大古迹」。

瑞光大金塔,又稱仰光大金塔或雪德宮大金塔,高98米,緬甸人稱之為 瑞大光塔,"瑞"在緬甸語中是"金"的意思,"大光"是仰光的古稱。它位於海拔51米高的皇家園林的聖山上,是仰光的制高點,使得這座佛塔在仰光市天際線中獨佔鰲頭。它供奉了四位佛陀的遺物,包括是拘留孫佛(Kakusandha)的杖,正等覺金寂佛(Konagamana)的凈水器,迦葉佛(Kassapa)的袍及佛祖釋迦牟尼的八根頭髮。

歷史說

佛塔始建於公元前 585 年,傳說兩個去印度取經的緬甸兄弟帶回8根佛祖釋迦牟尼的遺發 ,獻給了國王 ,當時在位的奧加拉巴國王下令修建了這座用以珍藏佛發的金塔 ,因此,瑞光大金塔成了緬甸乃至東南亞的佛教聖地。

大金塔上下通體貼金,加上4座中塔、64座小塔,共用金箔27噸多。在塔頂的金傘上,還掛有1065個金鈴、420個銀鈴,上端以純金箔貼面,頂端鑲有4531顆寶石,其中有一顆72克拉鑽石。如果用「價值連城」一詞來形容這座大金塔,已絲毫不覺過分。

來這裡朝拜的信徒穿著盛裝而來,他們選擇自己對應的星期佛鮮花沐浴,或是繞著大金塔一圈一圈的祈福,又或是坐在塔下絮絮叨叨的和佛說著他們心中的企望。2500年間,大金塔見證了這個國家太多的起起伏伏,也聽說了太多人的悲歡離合,如今的她依然靜靜的矗立在城市中,卻彷彿什麼都沒有改變。對她來說,春秋只是一翣,百年不過彈指間,所有的硝煙、困苦只是浮雲一瞬,看到她就好像可以克服所有的痛苦。

仰光·蘇雷寶塔

蘇雷寶塔建於2200年前,仰光市以此佛塔為中心向四周延展,可以說這裡是仰光市中心的中心。佛塔位於鬧中取靜的市中心,塔高46米.塔身鍍金.塔基呈八邊形。據傳建成於2000多年前迎接聖物的和尚自印度返回後,以Kakusana菩薩時代的保護神Sule的名字命名。塔內塑著瑞光大金塔所在聖山的守護神司雷的神像。

佛塔周圍圍著許多雕像,最引人注意的是緬甸的生肖雕塑。緬甸人把生肖分成8個,從周一到周日各不相同,其中周三按上午和下午分成兩個生肖。遊客可以找到自己生日日期對應的生肖膜拜,據說可以求得庇護。

蒲甘·瑞喜宮佛塔

蒲甘,這個「手指之處皆有佛塔」之城,有太多的佛塔可看了,大大小小各不相同,在最鼎盛時期,蒲甘曾有4000與座佛塔。歷經900年歷史變革和地震災害,它的昔日輝煌不再,但如今也仍有約2000座大小佛塔和佛教遺迹遺存,見證著歷史,也吸引著遊客慕名而來。政府為了保護這些岌岌可危的佛塔,已經陸續禁止了一大批佛塔的攀登,登上佛塔看蒲甘日出日落的盛景,恐已不再了。

瑞喜宮塔是開國之塔,是緬甸現代佛塔的原型,緬甸最著名的四大佛塔之一,它不僅是蒲甘地區最大的佛塔,同時還是蒲甘塔群中唯一用石頭建造的佛塔,歷史悠久,是第一座緬甸風格的佛塔。

瑞喜宮塔為四方對稱結構,式樣為中央一座鐘形的實心大金塔,造型以3層方形平台為基座,上接一八角形平台連接鐘形塔,這種形式成為後來蒲甘平原許多佛塔建築範本。塔高40多米,全塔金色,是一個龐大的建築群,其周圍環繞著數十座小塔,四面各有一銅亭,各亭內都供奉著一座4米高的精美絕倫的佛像。

歷史說

佛塔周圍有一座名為"37聖靈"的廳堂深受遊客喜歡,傳說聖靈阿奴律陀王將代表緬甸宗教聖靈的37個人物雕像放置在塔的最低層,後來這37個雕像被移到平台東南部的一個小廳堂內並取名"37聖靈"。

11世紀(1044-1077)瑞喜宮佛塔由阿奴律陀王與江喜陀王共同建造。塔內珍藏著佛祖佛牙佛骨。江喜佗在塔入口處兩側豎起兩塊大的孟文的碑銘柱。據說買張金箔貼在塔下的浮雕上會帶來庇佑,這是今天的佛塔看起來依舊像新建的佛塔的原因。

蒲甘·瑞山都佛塔

瑞山都佛塔被稱為瞭望之塔,就是中國遊客口中可愛的「許三多塔」,它位於蒲甘平原中心靠南,是欣賞日出日落的絕佳之地,但是現在已不對外開放。瑞山都的意思是「金色神聖的發舍利」,以供奉珍藏在塔內佑庇古王進貢的佛發舍利為塔名。

瑞山都的塔基呈瑪雅金字塔形,底座四方,塔身四面有五層台階層層往上,到頂層平台還有兩層八角形的台基,上立覆鐘形的白塔,構成結構清晰的七級浮屠。瑞山都塔是老蒲甘區域名聲最響的,蒲甘王朝開國國王阿奴律陀(Anawrathta)於1057年建造的,屬於早期建築。

蒲甘·達瑪央吉佛塔

達瑪央吉佛塔,是蒲甘佛塔群中最大的佛塔,也是磚塔建築傑出代表。在蒲甘到處都可見到它磚紅色的塔身,儘管他的尖頂如今只剩下一個殘存的底座。

塔體由大塊紅磚砌成,磚與磚之間結合緊密,連針都插不進去。拱門造型獨特。佛塔內沒有突出的大佛像,但是迴廊大氣,光影迷人,窗戶透進自然光線,照亮了佛塔內部。達瑪央吉佛塔的建造模仿阿南達寺,但佛塔中心的廟宇被封,原有的兩條環形走道,內環已被封。四個佛祖聖室中的三個裡面都堆滿了磚石,餘下的西邊的神龕有兩個並排坐著的喬達摩和彌勒佛——過去和未來佛——雕像原作(蒲甘只有此處是兩座並排坐著的佛像)。

歷史說

達瑪央吉佛塔史說為殘暴之塔。建造者那亞都(Narathu)國王(蒲甘王朝第45任國王1167-1170),殘暴異常。達瑪央吉也是其為弒父殺兄之罪而建。其對建造佛塔要求極為嚴苛,如果磚縫稍欠緊密,就會砍斷工匠手指,所以塔里現在還擺放著當時的刑具。結果1170年,塔未完成國王就被刺殺,此後建設就告中止,至今塔頂仍未修復。

蒲甘·阿南達寺

阿南達寺坐落在蒲甘古城牆的東面,寺名來自於佛陀的聲聞弟子以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它是蒲甘第一座大廟,由江喜陀王(Kyansittha)於1091年修建完成,年代僅次於瑞喜光塔。佛塔周身白色,在耀眼的陽光下顯得格外潔凈,是至今最優雅美麗的佛教建築。也是蒲甘王朝中期的建築,孟族式樣的建築同時帶有北印度的風格,反應了蒲甘早期寺廟向中期演變的過程。 阿南達寺是蒲甘佛塔藝術的代表作,結構複雜,造型新穎,採光和通風良好,希臘十字形建築,屋脊上有大量精美的石雕做建築勾勒。塔基外壁上有1183塊以佛本生事為內容的浮雕。

塔座是印度式的正方形大佛窟,寺內四方位各有立佛一尊,高9.5米,四尊佛像分別用檀香木、柚木、松木和於蘭木雕刻而成,形態逼真,栩栩如生,被公認為是蒲甘最莊嚴美麗的佛像。被公認為蒲甘最莊嚴美麗的佛像。其中南北兩尊是原始遺留下來的,而東西兩尊損於火災,後於18世紀重建。南面的大佛最嘆為觀止,當你遠看佛像時,大佛笑的非常慈祥和藹,但是當你走到大佛的腳下再抬頭,法相卻變得莊嚴非常,令人不由自主地跪地膜拜。

蒲甘·蘇拉瑪尼佛塔

蘇拉瑪尼佛塔,在1181年由拿那拔地薛胡修建,被稱為「冠冕珍寶」,為蒲甘晚期建築代表作,也有著蒲甘最美的灰泥雕塑之一。兩層平台均為正方形,且各層平台角落均建有小塔Stupas,象徵聖物,以表景仰之心。全塔寺共四個門廊,以朝東的門廊最大。佛塔每道門都飾有半浮雕的小型佛塔和門門楣,大量火焰及三角造型也被運用在門柱上。就藝術風格而言仍屬於印度特色。

1975年的大地震毀掉了原來的尖塔,鍍金的尖塔是後來重建的。在2016年4月和8月,分別發生了7.2級和6.9級地震,均在蒲甘,蒲甘許多佛塔遭受到地政損害,在此之後,政府就加大了對蒲甘佛塔的保護,陸續關閉了許多佛塔。

歷史說

根據歷史記載,當Narapatisithu登Tuywin時,看到一顆紅寶石在窪地中閃耀,覺得是佛的指示,便在此地建蓋蘇拉瑪尼佛塔,所以蘇拉瑪尼有「皇冠上的寶石」或「小紅寶石」的意思。

蘇拉瑪尼佛塔最有特色的是裡面豐富精美的壁畫、佛像等,尤其是佛塔內千年的壁畫就毫無遮攔的呈現在眼前,連護欄都沒有。壁畫內容涉及古時緬甸的等級制度,衣冠服飾,民族風俗和社會活動,至今可以看見鮮艷的顏色。據說整個迴廊的壁畫講訴了佛教的起源,如何傳入緬甸,又如何被人們接受並且進化,還講訴了佛教的各種祭祀活動,比如划龍舟等。

曼德勒·馬哈穆尼佛塔

馬哈穆尼佛塔又稱「大金佛塔」,位於曼德勒市中心以南3公里處,是緬甸最重要的佛教聖地之一,也是曼德勒香火最旺的地方。佛塔里的青銅佛像高約4米,據說是佛祖親自開光,當地人將這座佛塔視為佛祖真身,認為他能帶來所有的奇蹟,在緬甸有著神聖的地位,吸引著無數人前來朝拜。每到周末,很多人攜一家老少盛裝前來拜佛。

虔誠的信徒將金葉貼滿佛像,經年累月,金葉的厚度已經有16公分,十分壯觀。每天清晨4 點都要舉行為佛像洗臉的儀式,吸引大量佛教徒前往參拜,但婦女不允許進入內廳的神殿,只能在門口參拜。走過大象雕塑時,最好三鞠躬。

歷史說

據說此佛像是建造者波道帕耶王從若開搬運過來的,所以此佛塔的別名叫做「若開佛塔」。1784年,波道帕耶王開始為從當時的皇宮到馬哈木尼佛塔所在處的道上鋪石板,自此開始建造佛塔。但是佛塔被100年後的1884年的一場大火燒毀。所幸本尊馬哈木尼佛是金屬製造的,所以才幸免於難。

正殿隔壁有一個大廳,裡面有包括印度等國的立體模型,並用箭頭表示出佛教的產生與傳播路線。除此之外還有一處殿堂不能錯過,裡面收存了人、獅等6尊高棉風格的青銅像。這些青銅像是在柬埔寨製造並存放在吳哥窟的。1431年,泰軍將這些青銅像帶走,之後幾經輾轉於1784年被波道帕耶王奪回來收存在馬哈牟尼寺內,據說如果感覺身體不舒服,就摸一下青銅像對應的部位,身體就會康復。

曼德勒·固都陶佛塔

固都陶佛塔位於曼德勒山腳下,又名「石經院」,1857年由緬甸敏東王建成,以「天下最大的書」著於世。固都陶佛塔的意思是全世界最偉大的功德佛塔,全名是瑪哈羅迦瑪若盛佛塔,瑪若盛是佛的稱號。

固都陶有多個入口,每個入口都是由柚木所建,並以鮮艷的大紅色和金色為主。這種搭配在緬甸其他佛塔是很少見的。佛塔內牆的每一個入口處,雕刻有佛本生故事和護門神像的柚木大門。佛塔的四個長廊也都建造得雄偉堂皇,令人讚嘆不已。

塔院面積13英畝,中央有一高聳的佛塔,是模仿蒲甘的瑞喜宮的佛塔建造而成。四周有729塊緬甸大理石碑林相圍,上刻有全本三藏經文,每塊石碑都建有塔亭,經典總結了佛陀從開悟到涅槃的所有講道經文。

歷史說

佛塔於1857年修建完成,當時召集了全緬甸和東南亞共計2400餘名高僧,召開了第五次修訂佛經結集大會,最後將結集的三藏經等刻在729方雲石碑上,建造成了珍存三藏經的佛塔。這些石碑被譽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書」,它的規模是佛教世界絕無僅有的,據說如果一個人每天閱讀8小時,要讀完這些「書」,一共需要450天。

萊茵湖·茵丁村瑞茵丁佛寺

茵汀村是茵萊湖區最重要的宗教區,最大的一處遺迹是瑞茵汀佛寺,這個寺像曼德勒山一樣,有一條1000多米的長廊,長廊向山上走不多遠,旁邊就有的佛塔廢墟,浮雕非常精美。據說,這些塔最古老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3-232的Siri Dhamma Sawka王時期,佛塔殘破不堪,東倒西歪,很多上面已經長草長樹,但塔上殘存雕刻還相當精美,特別是塔門口的仙女,千姿百態,表情動作生動,栩栩如生。

這些佛塔象星辰般散落在這片山坡上,越往山上走,佛塔越多,到寺廟中心區,多了很多新塔,新舊佛塔密密麻麻地矗立在半山腰,據說佛塔曾多達3500座,現存1054個,非常壯觀。

內比都·大金塔

在這個年收入過萬都能成為百姓遙不可及的夢想的國度,人們竟為了遷都在內比都重建一座大佛塔,雖然然內比都佛塔比仰光大金塔矮了一些,也並不是純金打造,但是對於全國90%的佛教徒來說,這已經足以寄託他們的信仰,也足夠配得上首都的地位了。

大金塔又稱「內比都和平塔」,塔高100米,塔中為空,人們可以進入內部禮佛。金塔內部由素白佛祖成佛及佛教故事雕刻環繞牆壁,中有擎天巨柱,巨柱四面分置佛像,可依據人們所祈願向該面佛像膜拜,當然也可輪番向四尊佛像頂禮。

佛塔內結構十分簡單,一尊舍利供奉當中,四周巨柱環繞,大殿周邊則圍繞著浮雕壁畫,講述佛祖的故事。塔內沒有香台,也沒有祈福求緣之處,地上只鋪了幾塊地毯,人們坐在地毯上默默瞻仰,面容祥和而寧靜。

勃固·瑞莫都佛塔

瑞摩都佛塔,坐落在勃固鎮北面2公里處小山上的金塔寺內,主塔周圍有121座小佛塔相圍,塔面整體鍍金,景面壯觀,氣勢華麗。瑞摩都佛塔是緬甸勃固省地標性建築,據說裡面珍藏著兩根佛法舍利,也有珍藏佛牙之說,也由此成為了勃固當地的佛教中心,許多節慶儀式都會在此舉行。

緬甸瑞摩都佛塔是孟族佛教文化的代表,佛塔建築於1000多年前,是緬甸歷史著名四大佛寺之一。佛塔的正對面面對的就是緬甸孟朝古城,隨著歷史的變遷,瑞摩都佛塔也命運多舛,它曾經經受過多次的自然災害洗禮,大地震中佛塔塔身被摧毀,遭受到嚴重的毀壞,然而也因著緬甸人信仰的執著和虔誠,在修復和建築的過程中,對佛塔越加珍惜和愛護,越建越高,目前塔身已經高達114米,成為了緬甸的最高佛塔,現在擺放在佛塔底端的就曾是這個佛塔的塔頂。每到Tagu(3/4月)的滿月節時,這裡會迎來大批朝覲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Trip沉澱時光 的精彩文章:

TAG:Trip沉澱時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