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佛陀入滅後教法將何去何從?阿育王對佛教國際化的貢獻?

佛陀入滅後教法將何去何從?阿育王對佛教國際化的貢獻?

上一篇介紹到真正的佛教(Buddha sasana)指的是「佛陀的教法」或「覺悟者的教導」。而這教法的核心組成即是「法」(Dhamma)與「律」(Vinaya)。

法即是以四聖諦(Ariyasacca)、八支正道(Ariyo atthangiko maggo)、十二因緣(Paticca samuppada)等為指導思想的禪修實踐,分為止禪(Sammatha)與觀禪(Vipassana)兩部分內容,同時還包括佛陀與弟子之間關於法的問答。

律即是僧團的紀律、僧人的規範以及僧團事物的處理方式(羯磨 Kama)等。

簡單來說,佛教就是以佛(Buddha)、法(Dhamma)、僧(Sangha)為依託來實踐戒(Sila)、定(Sammadhi)、慧(Pannya)的修鍊體系,最終達到證悟涅槃(Nibbana),解脫煩惱的圓滿境界。

而佛陀本人,即是一位生命圓滿覺悟後,致力於度化有緣眾生導向解脫涅槃的偉大歷史人物,也是佛弟子心中最神聖的精神導師。(導師 Nayaka;並非萬能的神)

三、佛陀入滅後教法將何去何從?

隨著佛陀在拘屍那羅城(Kusinara)附近的梭羅(Sala)雙樹間入般涅槃(Parinibbana)後,弟子們便有了一項神聖而艱巨的使命,那就是將佛陀一生的教法傳承弘揚下去,以便利益更多同樣想要追求生命覺悟的有緣眾生。

僧團將佛陀的遺體(Sarira,舍利)火葬(Jhapita,荼毗)後,主要分給了中印度的八個國王,建塔供養(檀那 Dana)。

並在佛陀入滅三個月後的雨安居(Vassa)期間,在摩揭陀國(Magadha)的首都王舍城(Rajagaha)進行了首次聖典的結集。

第一次結集時,主持人是佛陀的大弟子大迦葉尊者(Bhante Mahakassapa),與五百位大阿羅漢(Arahant,斷除煩惱的聖弟子)共同參加。此次參與者都已經體證涅槃,且都親聞過佛陀的教導,具足四無礙解智(義無礙解、法無礙解、辭無礙解、辯無礙解),即是說他們全都精通佛陀的教法,智慧甚深,無論是從辭、字、義上都精通佛法。

當時,先由優玻璃尊者(Bhante Upali)誦出《律藏》(Vinaya Pitaka),然後再由阿難(Bhante Ananda)尊者誦出《經藏》(Sutta Pitaka)。

因為僧團一致認為:律是佛陀教法的壽命,唯有律住世時,教法才能住世!

至此後,僧團和合無諍,相安無事的度過了約一百年左右,直到一次重大事件的產生,導致僧團根本的分裂,並促成了第二次聖典的結集,乃至後來的第三次。其原因是什麼呢?

四、阿育王對佛教國際化的貢獻?

佛滅百年後(約公元444年),住在毗舍離城的比丘們開始向前來的在家人要錢。在那時,有一位從西邊來的阿羅漢名叫耶舍迦蘭陀子(Yasa kakandakaputta)的尊者見到後,規勸當地拿錢的比丘及供養錢財的在家居士們說:「金錢是佛陀所禁止的,釋迦弟子不能接受、使用金錢,應放棄金銀珠寶,遠離貪慾。」

按照僧團的傳統,供養品將根據戒臘大小,依次分給僧眾。由於耶舍長老不肯接受金錢,導致毗舍離比丘們很氣憤,並指責他破壞居士們的信心和僧團的團結,要求他公開道歉,並向他舉罪。

於是,耶舍長老便離開這裡,到其他地方邀請許多上座長老前輩們約700人,一起來到毗舍離城,共同裁決這件事情。

由於人數眾多,雙方各選四位長老代表,共同裁決毗舍離比丘的行為如律如法否?當時,僧團會議共討論了10件有關毗舍離比丘認為是允許的戒律問題:

1、鹽凈;

2、二指凈;

3、聚落間凈;

4、住處凈;

5、隨意凈;

6、久住凈;

7、生和合凈;

8、水凈;

9、不益縷尼師檀凈;

10、金銀凈。

這些在佛陀制定的227條戒中(巴利律)都是被禁止的,其中最嚴重的是接受金錢這條戒。因為這是影響比丘生活方式和修行質量的關鍵所在。

當時距離佛滅才一百年,還有一位120個僧臘的僧中大長老名叫Sabbakami,他是阿難尊者的弟子,於是請他作為僧中長老共同討論。結果,大長老們一致認為毗舍離比丘所作的這十種行為是邪法、邪律,偏離佛陀的教導。

隨後,長老們決定再次結集法與律,並用八個月時間重新結集了三藏。

然而,毗舍離比丘們不肯接受上座僧團的如法決議, 他們另外集合了一萬名支持自己的出家人另作表決,另立僧團,且編輯自己的三藏。

從那時始,佛教僧團開始有了第一次根本分歧。因參加第二次結集的是以上座長老為主,因此稱為「上座部」(Theravada);而毗舍離方面由於人多勢眾,因此稱為「大眾部」(Mahasanghika)。

上座部堅持保守佛陀的原始教法,維持傳統,嚴守戒律,不得隨意篡改;

大眾部則認為佛法可以因時因地作一些修改,順應時代發展和適時變通。

這種原則性的分歧到了後來愈演愈烈,兩派不再共住,涇渭分明,各自發展……

佛滅二百多年後出現了一位著名的國王,名叫阿育王(Asoka)。他戎馬征戰,統一了整個印度,其版圖甚至比今天的印度版圖還要廣闊,包括今巴基斯坦、尼泊爾、克什米爾、巴米揚等地。

阿育王早年暴戾,到處殺伐,甚至殘害了自己很多兄弟,最後奪得王位。但他後來受到佛教出家人的感化,皈依佛教,改過自新,並投入很多財力、精力護持佛法和供養僧團,並推動佛教對外發展,使佛教變得更加國際化(傳法到印度以外的國家)。所以成為佛教史上非常有名的護法國主。

由於阿育王大力護持佛教,對佛教僧團非常恭敬供養,使得很多外道苦於生計,被迫剃頭、披上袈裟來冒充佛教比丘接受供養。然而,外道冒充比丘後,他們並不想學習佛法,而是把原先的觀念和修行方法混雜到僧團中來,甚至還曲解教義。(比如將各種祭祀、供火、拜日月、咒語、巫術、相術等加入佛教)

由於佛陀的正法受到擾亂,所以真正的比丘們不願意和這些假僧人在一起誦戒、共住。

阿育王得知此事後非常生氣,想要從中肅清調解。但當時這種外道甚多,約六萬人眾,難以鎮伏平息。於是阿育王從山中(Ahoganga pabbata)迎請了當時享譽盛名的目健連子·帝須(Moggaliputta Tissa)大長老前來整頓僧團。

經過一番淘汰外道、整頓僧團運動後,帝須長老在當時的首都華氏城(Pataliputta)主持了第三次聖典結集,阿育王為外護。這次聖典結集共有一千位阿羅漢長老參加,並完整地誦出了《律藏》、 《經藏》和《論藏》(Apidhamma)。(這便是流傳至今的巴利三藏的來源)

第三次聖典結集之後,為使正法久住,免於污染,僧團做出決定,派遣九個弘法使團前往世界各地去弘揚佛法。其中第八使團由索納尊者(Sona)、烏達拉尊者(Uttara)帶領到了金地(Suvanna-bhumi)。

金地位於今天緬甸南部的達通(Thaton)至泰國中南部的佛統府一帶地區。佛統府的泰語叫Nakorn Pathon,是巴利語Nagara Pathama的泰語轉讀,意思是第一城或最初城。泰國人相信這是泰國最古老的城市。

金地一帶地區自古至今都是孟族人(Mon)居住的地區(今毛淡棉地區),那裡的佛教非常古老,孟族人相信早在阿育王時代,佛法就已經傳到那裡。 這一地區的佛教後來又北上傳遍了整個緬甸,成為緬甸佛教的發源地。

其中第九使團由阿育王之子,出家證阿羅漢果的摩曬陀尊者(Mahinda)帶領到了獅子洲(Sihala-dipa),即今天的斯里蘭卡(Sri Lanka)。

其他弘法使團還到了北印度的迦濕彌羅(Kasmira)、犍陀羅(Gandhara)、印度西海岸的阿巴蘭答(Aparantaka)、南印度的馬興薩曼達喇(Mahimsamandala)、案達羅(Andhra) 等地。

據阿育王石刻記載,當時阿育王甚至還派使團到達波斯及歐洲的地中海一帶。古波斯也叫安息國,即現在的伊朗。

古代有位叫安世高的僧人曾到中國漢地傳播佛教並翻譯經典《安般守意經》。

古代西域很多地方都是佛教興盛的地區,不過現在都轉成了信仰伊斯蘭教。

據說當時使團也曾到了大秦,只不過被關押了起來,後來給遣散出境了,所以錯過了在古印度正法興盛的部派佛教時期佛教的傳入。

其中,由索納尊者、烏達拉尊者帶領的第八使團到了金地,由摩曬陀尊者帶領的第九使團到了斯里蘭卡。由於緬甸、泰國、斯里蘭卡都位於印度的南方,因此這一系的佛教稱為「南傳佛教」。當時阿育王所護持的佛教屬於上座部一系,因此傳到緬甸、泰國、斯里蘭卡等地並一直流傳到今天的仍然還是上座部佛教。(詳情可參見印度佛教史、南傳佛教史)

傳統上屬於上座部佛教的國家共有五個,即: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和寮國。在斯里蘭卡、緬甸和泰國的佛教更有2300多年的歷史。除了這些國家以外,現在印度東北部和孟加拉國東部一帶地區,中國雲南省的西雙版納、 德宏等地區,以及越南南部等,也都流傳著上座部佛教。所以統稱為南傳上座部佛教,也稱為巴利語系佛教。因為所使用的三藏是阿育王時期第三次經典結集時摩揭陀地區的方言,即巴利語。(上座部佛教認為佛陀所使用的即是巴利語)

以上,便是佛滅度後為存延正法的第一次聖典結集;

僧團因戒律觀點不同導致根本分裂的第二次聖典結集;

阿育王為肅清佛教,迎請長老主持的第三次聖典結集。

這三次結集是後來佛教界所一致公認的早期印度佛教經典傳承脈絡。

至此後,向印度南面傳播的南傳上座部一系便以斯里蘭卡為中心,包括緬甸、泰國等地,開始了捍衛與傳承正法的歷史征程。

而在印度本土,隨著阿育王孔雀王朝的隕落,婆羅門教在印度大地上蓬勃發展。佛教為與之抗衡圖存,漸漸難免被梵化,三藏聖典也都轉成了梵文記錄。且由大眾部的開放態度,培育出了之後的大乘思想,導致後來佛教思想不斷發展交替,出現了百花齊放的局面。

傳統與潮流的碰撞交融,造成了部派星羅,大小之爭愈演愈烈,甚至梵佛不分,捨本逐末的現象也是比比皆是。(參考大乘佛教興起的原因)

佛教內部新思想的不斷發展創新,加之外部政治、宗教(密教)勢力的不斷壓迫,導致印度佛教最終全面密化,塑造出了與早期原始佛教截然不同的風格面貌。(參考密乘佛教之來源)

並隨著回教入侵的外因,佛教在印度大地上幾乎消滅殆盡,不復生機……

通常,歷史學家將印度佛教分為幾個階段:(分法不一)

佛教時期(指原始、部派佛教)、大乘佛教時期、密乘佛教時期;

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初期、後期)、密乘佛教。

由於在不同的印度佛教時期,佛法分批向漢地傳播,且持續近千年,這期間

難免會魚龍混雜,真偽難辨,所以在漢傳《大藏經》中才有疑偽經的目錄。

印度人對很多大修行者都叫大雄、佛陀、班迪達(智者)、婆伽梵等名號,所以在通訊媒體不發達的古代,從印度、西域過來的傳教者說的各種「佛說」、「婆伽梵說」等等,其實未必就是指的佛教徒心中的釋迦牟尼佛,這一點有必要了解。

在中國佛教史上,漢代傳來的是《四十二章經》等部派佛教經典,到了魏晉就開始傳來了大乘經典,而到了唐宋就開始傳來了密乘經典。如果對應印度佛教史的年代分期,就不難明白為什麼中國佛教自漢代至唐宋,佛教經典派系不一,思想混雜,十分豐富的原因了。到了元代,由於喇嘛教盛行,難免不與藏地傳來的藏傳佛教融合與相互影響,形成了獨特的密教文化,在明清一直都有發展……(參考西藏佛教之來源)

所以,不明歷史,就會對佛教派系的選擇無從下手;不知教理,就難以分辨法之正邪;若無禪修,就難以驗證佛法之殊勝境界。

綜上所述,論佛教一言以蔽之:

教理以四聖諦(八正道)為宗,實踐以四念處(止觀禪)為徑。

佛言:

只要正法還在,阿羅漢聖者將不絕於世間!——巴利涅槃經

佛陀只是指明道路的引路人,前行與否在於自己。——法句經

自己才能保護自己,應以法為我們的依靠。——法句經

只有自己才能造惡或不造惡,只有自己才能污染或凈化自己;

凈與不凈只在於自己,沒有人能夠凈化他人。——法句經

若人在林中供火常達百年,不如供養在凈化自己的禪修者片刻。——法句經

禪定與智慧缺一不可,只有定慧兼備,才能抵達涅槃。——法句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民間藏家{珍寶}(隕石{吉祥雲})(僅限私下上門交易洽談)
在漫長一個人的日子裡,何不多愛自己一點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