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漢有七國之亂,晉有八王之亂,熟讀歷史的朱元璋為何還要搞分封?

漢有七國之亂,晉有八王之亂,熟讀歷史的朱元璋為何還要搞分封?

劉邦建立大漢王朝之後,錯以為秦失去天下的原因是沒有推行分封制,以致六國貴族起兵反抗秦朝時,子弟當中沒有一人帶兵勤王,著實可悲。為此。劉邦繼續推行分封制,先是分封異性諸侯,後來則全部分封劉姓子弟,結果是引發吳楚「七國之亂」。司馬炎奪取曹魏天下建立西晉後,也認為曹魏失去社稷的原因是「王室弱」,所以繼續分封司馬氏成員,結果是引起「八王之亂」;而北方胡人趁著中原大亂之時南下,形成「五胡亂華」之局面!

朱元璋是位雄才大略的君主,草根出身的他,先是平定南方各路起義軍,然後直接揮師北伐,推翻元朝在中原的統治。正因如此,史學家們才說朱元璋皇位得來是最正的,是天命所歸,人心所向!但令人不解的是,朱元璋對歷史是那麼的熟悉,對權力是那麼的敏感,他明知道漢有「七國之亂」,晉有「八王之亂」,為何還要繼續推行分封制,大規模分封藩王呢?

其一、維護朱家天下,防止權臣作亂。雖說歷朝歷代搞分封都不可避免地引起中央和地方的關係問題,即是諸侯反叛,挑戰中央政府的權威。但是,如若不搞分封,權臣在中央作亂製造宮廷政變時,皇室成員豈不是任人宰割,曹魏就是最明顯不過的例子。再者,若不是因為漢朝諸侯王擁兵一方,僅憑陳平、周勃等人也是很難以解決「諸呂」問題的,劉家天下很能改姓「呂」了。唐太宗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奪得政權後,大力削減諸王權力,以致武則天改國號帝制自為時,李姓皇室毫無反抗之力,著實可悲!朱元璋得天下不容易,自然不想讓別人覬覦,尤其是這幫權臣!而在朱元璋看來,藩王除了抵禦北元,還可以震懾朝廷權臣!

其二、抵禦蒙古,捍衛邊疆。自從進入戰國時代以來,北方少數民族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最大威脅,如漢之匈奴、隋唐之突厥、兩宋時的契丹和女真。與前朝相比,明朝面對的北方少數民族最為強大,因為蒙古退居塞外之後,還是以國家的形式存在——北元,且擁兵一百多萬。朱元璋登基以來,就不斷地對蒙古用兵,明軍雖屢屢大破北元,但並不能將其徹底消滅,邊患一直沒有解除。徐達、李文忠、馮勝、傅友德、藍玉等雖驍勇善戰,但畢竟不是自家人。如果他們長期擁兵在外,很可能形成軍閥,類似於唐朝之藩鎮。而分封藩王駐紮邊疆,既可以培養皇子們的軍事才能,抵禦蒙古南下,維護邊陲;又可以名正言順的剝奪將帥們領兵之權力,可謂是一箭雙鵰!

其三、自己出身貧寒,想讓朱家子弟豐衣足食。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歷代開國之君主,數朱元璋出身最低微、最貧寒。父母、兄弟、侄子等死於飢餓以及自身放牛、當乞丐、做和尚的經歷讓他飽嘗了人間的冷暖,人情的冷漠。所以,他當皇帝之後,首先想到的是不讓自己的子孫們淪落為平民,為生存而奔波勞碌,甚至無法解決溫飽問題。分封親人,讓其坐地而食租稅,是最好的解決辦法。所以,朱元璋不但分封子弟,而且給他們的待遇也是遠遠超過之前的任何一朝代。

其四、可用制度約束藩王,維持團結局面。作為雄才大略的君主,朱元璋自然是知道藩王是一股威脅中央集權的潛在力量,也是國家動亂的根源之一。但朱元璋對自己的能力還是相當的自信,自認為可以用制度來約束藩王的權力和行為。例如,藩王只允許食租稅而不許干涉地方民政,更不許與地方官往來;兵權歸中央政府,自己只有領兵權,而無調兵之權;藩王領地相互不靠近等。可以說,只要藩王不團結一致,單憑一王的力量是不足以挑戰中央的;而藩王團結則會在權臣作亂之時。遺憾的是,朱允炆削弱太急,策略不當,又懷有婦人之心,所以被朱棣逆襲成功了!

總而言之,朱元璋分封藩王之目的在於維護朱家天下之長治久安,讓其後世子孫世代享受榮華富貴,不為衣食而擔憂。可惜,老朱想錯了!他死後不久,朱棣立馬作亂,奪走了朱允炆的天下。朱棣也錯了!繼續分封,後來藩王的租稅問題成為國家財政的最大負擔,一省之財賦都不夠藩王的費用開支。若是沒有藩王費用問題,說不定崇禎就有足夠的錢來加強邊防和撫恤饑民,大明也不會在1644年春滅亡!

您的關注、轉載、分享、收藏是「縱橫國史」創作的力量,您的評論、交流和指正是「縱橫國史」進步的推力。註:轉載時請註明出處,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縱橫國史 的精彩文章:

清朝至今的結婚證、結婚照,有正緊嚴肅,有乖張浪漫
馬超差點被關羽張飛所殺,原因竟是他直呼劉備名諱?

TAG:縱橫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