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數字浪潮下的傳統轉型(下)》

《數字浪潮下的傳統轉型(下)》

《數字浪潮下的傳統轉型(下)》

豆瓣正版電子書《數字平台戰略》( ThoughtWorks 中國 )讀後分享

如今,客戶和企業之間的互動多樣化,不再是以前的DM,郵件和電話。多樣化的觸點引領了「全渠道」零售的概念。

這些觸點現在不是變得越來越多,而是越來越難以捉摸。它零散的分布在線上和線下的各個地方。以前只要封鎖傳統大型媒體就能擋住悠悠之口,現在小社群和移動的崛起讓企業隨時面對口碑崩盤的蝴蝶效應。

我們在《應對不確定性的第一件武器》中曾提過,營銷活動的每次結束也是開始,把每次「結果」都當作「後果」來看是企業應該隨時注意的一個重點。

在全渠道的趨勢之下,企業不僅要管理這些觸點,也要積極探索新觸點帶來的新業務的不確定性。

以亞馬遜書店為例,線下的購物體驗和線上是一致的,「一進門的推薦貨架」,「實體書的線上評論卡」,「相似圖書推薦位」,「線上價格一致」。

建立這種拋棄線上線下的全渠道銷售概念需要一些注意點:

以客戶的不同特徵和不同渠道的特性來構建策略

引導客戶在各種渠道之間使用流程,保證正確的交付和品牌心智的一致性

每個渠道都以數字化進行包裹,埋點,收集,分析,一個都不能少

通過每個渠道客戶的行為數據分析,提供符合各個渠道的不同的定製內容和推薦

保障技術的通暢,安全,便捷,讓客戶觸點可以快速響應。

我認為全渠道比新零售的表述更為貼切。而新零售作為傳統企業新擁抱的概念,最終都是建立在全渠道的模式之上。

在全渠道模式中,以前被說的最多的個性化營銷才真的有的放矢。用戶已經不在意從哪裡獲得服務,新一代消費者始終認為人在哪裡,服務和產品就應該唾手可得。這也是《數字平台戰略》中對客戶觸點的核心闡述。

分解一下全渠道觸點的幾個技術概念,我們可以清晰的了解數字戰略的意義:

「單一客戶視圖」是企業對客戶進行繪製的唯一的,整體的客戶畫像。與UX常用的用戶畫像不同,「單一客戶視圖」是多個渠道,不同觸點,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的消費行為等等集合各種社會數據所形成的。

它形成的過程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個動態並隨時調整的過程。

數字化的平台能力將「單一客戶視圖」的準確性提高了一個維度。傳統企業通過這個方式可以更快和更準確的了解客戶,而不再依賴於手段單一的用戶畫像。這也是全渠道模式的最大優勢。

企業一旦了解了不同觸點客戶的行為變化之後,就可以針對這些需求分別推送,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以客戶需要的方式發送給正確的目標客戶。

這個推送就是個性化內容定製,是真正意義的個性化營銷。

在全渠道中,獲取方式不再受限,獲取時間大大降低,圍繞這兩者的服務對獲取新用戶和維護老用戶的作用就變得很關鍵。這個服務依然是依靠數字能力,也對團隊的線下精神和服務意識提出考驗。

GIF

在突破了想像空間的全渠道模式里,客戶的信息形成之後,個性化推薦建立起來,就為內容營銷的的豐富提供了多姿多彩的手段和可預見性。而內容作為未來企業關注的與用戶對話的工具,就在不同的渠道和觸點有了自己的標籤。

當客戶需要一件貨品時,在移動端可以瀏覽足夠的信息,線上會最大可能的提供購買動力。客戶可以模擬試穿,可以觀看直播,可以查看評論,可以一起砍價和拼團。在線下店,客戶可以選擇到店取貨,直接接觸貨品。

門店零售拋棄了線上線下的概念,客戶在這裡購買和家裡購買要儘可能保持一致性。門店尤其要拋棄「售中」理論,以往門店只關注如何購買,並不關注買完之後。現在,門店把售前、售中、售後的三個階段都用數字化牢牢統一在一起。

你可以注意到蘋果店的銷售環境和服務都極力避免「技術」型說辭,整個環境都在營造體驗,銷售只解決你碰到的問題,而完全放棄所謂的「售中」。

觸點既然那麼多,客戶就不再刻意留意廣告,他們獲得的信息渠道是原子化和碎片式的。在全渠道模式中不斷測試觸點和增加觸點都是以「單一客戶視圖」工具為出發點。這個過程其實就是「跨界合作」。

觸點如何分析和布局依靠的仍然是數字能力,企業需要明確知道觸點能帶來的效率和結果。營銷成本的增加讓企業對每次跨界既渴望又擔心。除了成本問題,是否會造成品牌心智的損失也是最大的原因。

數字能力為這種觸點提供了幫助,優化的時間和成本都大大降低,甚至很多商業中心都設立了自己的「數字劇場」和「體驗中心」,用以隨時發布新品,隨時測試客戶,隨時反饋,隨時爆發新的靈感。

企業還可以建立移動的觸點,利用快閃店,零售車等方式將觸角嘗試伸向城市的一些角落。積極的告訴客戶,他們可以隨時看到,隨時體驗。反過來,這些觸點都在不斷的提供客戶數據,業務的可能性就在這些場景中。

全渠道在國內還處於起步階段,從這幾年線下門店的回歸,體驗經濟的重塑,線上線下概念的模糊,我們都看到,國內已經具備了全渠道的條件,剩下的只是時間問題。

現在操之過急不太可取,始終觀望不前也無法進步。引用古典的話:真正的知識和概念都是反常規的,不入局你就不知道自己的優勢在哪裡,與其身在其外,不如進去看看。既然進去了,逐步前進就是正向循環。

— 下篇完 —

歡迎大家圍觀我們,不要吃瓜,一起聊聊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瞎調亂侃 的精彩文章:

《「服務設計」中的全零售》

TAG:瞎調亂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