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獵豹追殺羚羊:該配合你演出的我演視而不見……

獵豹追殺羚羊:該配合你演出的我演視而不見……

想像一下,有一天你不小心穿越到了一隻高角羚體內,正在稀樹草原上吃草。突然,一隻潛行已久的獵豹從不遠處一躍而起,以閃電般的速度向你衝來。這時的你該怎麼辦?

想逃出捕食者的手掌心可沒那麼容易。

圖片來源:BBC

你想到的可能是拼了命地逃走,畢竟這可是一不小心就掉腦袋的事。但科學家們的最新發現卻十分出乎意料:捕食者與被捕食者都沒有跑出能力之內的最高速度,而是通常保持在最高速度的80%左右。

是什麼原因造成了獵豹和羚羊的這種「默契」呢?

能保命的「腦筋急轉彎」

要想搞清楚這場生死時速中究竟發生了什麼,我們先來看看雙方的力量對比吧。

肌肉在奔跑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獵豹和羚羊都有兩種肌纖維,通常分為快肌和慢肌兩類,後者比前者的收縮速度更慢,產生的拉力更小,但消耗的能量也更少[2]。由於食物所含的能量比較低,所以對於斑馬和高角羚這類食草動物來說,多使用慢肌是在躲避捕食和保存體能之間保持平衡的一個策略[3]。

突然暴起的獵豹是很多食草動物的夢魘。圖片來源:wikimedia.org|攝影:Malene Thyssen

但慢肌纖維顯然無法支持高速奔跑,對高速運動貢獻最大的還是快肌纖維。科學家研究了獵豹、獅子、高角羚和斑馬四個物種,結果發現,雖然四個物種的肌肉收縮速度差不多,但獅子和獵豹的肌纖維可以產生比各自的獵物高出20%的拉力[1],因此捕食者在這場軍備競賽是中佔據上風的。

捕食者的速度比獵物略勝一籌。圖片來源:wikimedia.org|攝影:Nick Farnhill

看到這兒你會發現,如果高角羚和獵豹直線賽跑的話,很可能會落入獵豹的口中。但是,聰明的羚羊會「腦筋急轉彎」呀!眼看著獵豹步步緊逼,羚羊靈機一動,來了個大轉彎,這時候,處於高速奔跑狀態中的獵豹根本「剎不住車」,等這隻大貓轉過彎來,敏捷的羚羊已經跑出很遠了。

突然改變方向是甩開追兵的好辦法。圖片來源:wikimedia.org|攝影:Arturo de Frias

所以,如果被捕食者只是直線加速,大貓們完全可以預測獵物的軌跡,緊追不捨——別忘了,獅子和獵豹都比各自的獵物速度更快。所以面對身後的短跑高手,斑馬和高角羚都選擇了通過突然拐彎來甩開獵手。這樣一來,保持一個較低的速度,可以使得斑馬和高角羚轉向範圍變大,路線更難以預測,而且大貓也不得不放慢速度,以免被急轉彎的獵物甩開。

我轉,我再轉!

模擬一場「生死時速」

這個有趣的發現來自以英國皇家獸醫學院的Alan Wilson為首的科學家們,他們通過建立定量模型進行研究。

為了給電光石火的捕獵過程建立定量模型,研究者們給捕食者和被捕食者都戴上了裝有全球定位系統(GPS)和加速度計的項圈,在觀察了數千次追獵過程之後,得到了奔跑過程中每一步的速度、加速度和軌跡信息。另外,研究者還對每一隻帶項圈的個體進行了肌纖維取樣,來確定奔跑過程中起主要作用的股二頭肌的力量。

高速直線運動中的獵豹。

這裡的研究難點是,在同一個追獵過程中,研究者通常只能得到一方的項圈數據(因為很難等到一隻戴項圈的獵豹恰好看上一隻戴項圈的高角羚)。為了探究生死關頭的見招拆招,他們對大貓追上獵物之前的兩步動作建立了數學模型,模擬不同情況下追逃雙方在每個時間點可以選擇的策略,比如直線加速或者改變方向。

對追獵過程的數學模擬。紅圈和藍圈分別代表獵物和捕獵者的可能位置,藍圈覆蓋紅圈的範圍越大,捕獵成功率越高。高角羚速度越快,兩步中可以到達的範圍越小,被獵豹活動範圍覆蓋的可能性就越大。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真實的追獵數據表明模擬是成功的。在現實中,斑馬和高角羚頻繁地做出90度轉向的動作,而獅子和獵豹相應地需要常常減速拐彎,一直保持自己的速度只比目標快上那麼一點點——這恰恰就是模擬中得出的最優化捕獵策略。

Farnhill還從項圈測定的奔跑速度發現,捕食者們也更善於加速和減速。這符合我們對於捕食關係的預期——大貓們總得比自己的獵物更快一些才不會餓死。斑馬和高角羚的策略則不同,它們需要考慮節約能量和逃避追捕之間的平衡,而且作為一個種群,可以允許少量個體被捕食,所以不會一味爭取比捕食者們更快。

捕食者和獵物之間其實有著巧妙的平衡。

有趣的是,在模擬中,獅子追獵高角羚的成功概率非常低。相應地,獅子在現實中也只會偶爾去碰碰高角羚的運氣,而不會執念於此。這也進一步反映出捕食關係的特化——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每一對大貓和獵物的組合都互相適應著對方的速度和策略,精打細算地分配自己的能量,維持著大貓足以糊口、獵物種群足以延續的捕獵成功率。(編輯:明天,阿珂的劍)

滑動查看參考文獻:

[1] Wilson, A. M., Hubel, T. Y., Wilshin, S. D., Lowe, J. C., Lorenc, M., Dewhirst, O. P., ... & Woledge, R. C. (2018). Biomechanics of predator–prey arms race in lion, zebra, cheetah and impala. Nature.

[2] Crow, M. T., & Kushmerick, M. J. (1982). Chemical energetics of slow-and fast-twitch muscles of the mouse. The Journal of general physiology, 79(1), 147-166.

[3]Hill, A. V. (1950). The dimensions of animals and their muscular dynamics. Science Progress (1933-), 38(150), 209-230.

果殼網

ID:Guokr42

整天不知道在科普些啥玩意兒的果殼

我覺得你應該關注一下

本文來自果殼網,謝絕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果殼網 的精彩文章:

快轉發給爸媽!315都闢謠食物相剋了!
覺得自己越來越笨、記性變差?可能是吃得太咸了!

TAG:果殼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