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個城市最能讓你找到一種「活著」的感覺?
第82期
「重逢島」為Lens於2016年創辦的原創視頻品牌
就像每個熱鬧的角落,總是有一場趕不走的廣場舞,每隔一段時間,你的朋友圈也會升騰起一場討論:「逃離北上廣」,或是,「重回北上廣」。
夾在中間的,是類似「破碎的大理夢」,或是「每個人的故鄉都在淪陷」,等等。
無論什麼樣的心情和觀點,都會有人提供證據,挑逗你的焦慮,告訴你不是孤單的那一個。
於是,每隔一段時間,因為工作的狀態,情感的變動,或是某個莫名的原因,你可能也會想一想:
好吧,可能有另外一個城市,更適合我……
最近,又格外熱鬧一些。
因為年後換工作的傳統,也因為二線城市為了吸引人才,給出了很多優惠政策。
在北上廣深之後,這些城市想要躋身超級城市的熱情,是不用懷疑的。
除了爭著建機場、建地鐵,連城市宣傳片,也都是豪情滿懷。
可是,你記得住哪一個城市的宣傳片嗎?
千篇一律的「歷史—產業—高新區」。
一說城市魅力,就得是宏大華麗,宏大是航拍產業園,華麗是有白人逛街的寫字樓和購物中心。
解說詞也是千篇一律,從完全沒辦法對號入座的「xx之城」,到高頻率出現的「人傑地靈、得天獨厚」「新能源、新科技」,加上解說員激情昂揚的盛世腔。
讓人疑心他們到底想要展現城市魅力,還是在完成向領導的政績彙報。
雖然不必拿這個當做選擇城市的參考,也不必拿這個否定一個城市的真實魅力,但還是覺得,套路背後,多少是因為忘了:
人和生活,是不是才是城市的生命力所在?
一個城市,最吸引人的魅力是什麼?
說到這裡,請你回頭看一下今天推送的視頻:
題目叫做:「這是讓我感覺活著的城市」
視頻里的人物,是我們在印度瓦拉納西遇到的一位導遊,他在博士階段曾經去過日本等地,很喜歡日本人對工作的盡心儘力。
但他最終還是選擇了回到家鄉,因為瓦拉納西一直能讓他感到平靜和滿足。
「雖然我在這兒掙不了很多錢……」
這裡有很多糟糕的東西,比如交通,比如污染,比如洪水泛濫。
但人們很少有恨意,「他們知道這是他們生活中需要去面對的。」
每當他情緒低落,感到孤獨或是巨大壓力的時候,他就會到恆河邊坐一坐。
「就只是坐在那兒……再回去的時候,整個人就回歸了平常。」
一個城市裡,能有一個那樣讓人放空的地方,是很重要的。
而且,在這裡,他感覺自己可以遠離物質追求。
「這是讓我感覺我活著的城市……」他很肯定地對Lens說。
這樣,他可以更專註在自己身上:
「這個世界在變化,技術在發展,面對這些革新我會不斷去更新自己」。
但說到「活著」,每個人對它的定義,大概是不一樣的。
它同你的生活方式、你的慾望和夢想掛鉤。
選擇某一個城市,有時就是在選擇某一種活法。
埃隆·馬斯克在凡爾登湖或許會悶死,大衛·梭羅出現在華爾街,則有很大概率會選擇自殺。
矽谷創業教父保羅·格雷厄姆就認為,不同的城市會發出不同的信息:
「紐約告訴你,最重要的是:你要賺更多的錢。」
「矽谷對聰明腦瓜很是偏愛,它傳遞的消息是:你應當更強大。」
「在洛杉磯,出人頭地似乎事關重大。」
「巴黎曾經是一個偉大的知識分子聚集的中心……它現在發出的消息是:做事要有風格。」
城市發出的這些消息,對個人能產生很大的影響。
「在每個時代里,大多數做出大事的人都扎堆在少數幾個地方。」
格雷厄姆把他的這套觀點寫在了《市井雄心》里。
在他看來,偉大的城市「能夠提供聽眾,選擇同行。」
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你才會更清楚什麼樣的城市更能滿足你的「雄心」,讓你感覺自己真正活著。
「『劍橋+好天氣』就不是劍橋了。在劍橋遇到的那些人可不是隨便去的,總要做出點兒犧牲——物價很貴,有點兒髒亂,而且天氣很差。所以那些在劍橋落腳的人是奔著聰明人堆去的,他們可不在乎風雨交加中趟過泥濘的街道去吃一頓挨宰的晚飯。」
可是,不是誰都知道自己要什麼。
越是在一個物質豐盈、喪失憧憬的時代,人越是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格雷厄姆對此心知肚明,他的建議也很簡單,趁著年輕的時候,多換幾個地方,「反覆試驗去找到去哪裡生活。」
「你要是在一個城市過得很自在,有找到家的感覺,那麼就傾聽它在訴說什麼,也許這就是你的志向所在了。」
我們之前有一條推送:《房子啊房子,年輕人還買不起,而中年人已經開始失去》
其中,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教授薩森,也聊起過人們在不同城市間的選擇。
面對種種 「精神分裂」,薩森說:
「用腳投票的,才是你真正認同的。」
所以,問題來了:
你覺得一個城市最吸引你的魅力是什麼?
在哪個城市裡,你最能找到一種「活著」的感覺,為什麼?
視頻和圖文為「Lens·重逢島」所有
如需轉載,請聯繫後台

※我怎麼不如去年夏天快樂了呢
※我們為你準備了新年福袋,給最認真的你
TAG:Len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