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楊瓞仁教授代理港科大CSE系主任,楊強教授期滿卸任

楊瓞仁教授代理港科大CSE系主任,楊強教授期滿卸任

據機器之心了解,原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主任楊強教授任職到期。2018 年 1 月份起,港科大 CSE 系由系裡的楊瓞仁 (Dit-Yan Yeung) 教授代理系主任的職務。

港科大 CSE 代理系主任楊瓞仁教授

從今年年初開始,機器之心觀察到在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的主頁上,系主任已由楊強變更為楊瓞仁教授,楊強教授保留著講座教授的職稱。

而到三月份,楊瓞仁教授正式發布了公開信,宣布擔任 CSE 系的代理系主任:

楊瓞仁(Dit-Yan Yeung)教授本科畢業於香港大學,1989 年於南加州大學(USC)獲得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曾任伊利諾伊理工大學(IIT)助理教授,後前來香港科技大學任教。楊瓞仁教授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機器學習和計算機視覺。

以下為公開信內容(內容摘自公眾號「清水灣區」):

大家好!

從今年 1 月份起,我非常有幸能夠擔任 CSE 系的代理系主任,為大家服務。我在港科大的 CSE 系已經工作了 20 多年了。我非常熱愛港科大,特別是 CSE 系。上世紀 90 年代時,港科大還是一所鮮為人知的新的大學。當時我便放棄了在美國的教職而選擇了來到港科大,我能深深地感覺到,我的選擇是十分正確的。

CSE 系在前二十年里取得的成就一直被同行視為奇蹟。數據顯示,港科大 CSE 系在全球高校計算機系排名中位於前列。雖然我不是十分看重排名,但這些數據確確實實地表現出了我們的努力和成績,讓我們在短短二十年內便能名聲大噪。

還記得當時吸引我來到港科大的,是港科大創始者們所描述的創校願景:為香港、中國乃至亞太地區帶來深遠的社會影響。在現有的評判標準之外,我們應該問自己一個問題:如何在那些難以量化的方面提升我們的影響力。我認為以下幾點值得我們關註:

1. 研究和教育之間的相互作用

大學,包括港科大這樣的研究型大學,與研究機構有著本質上的差異。研究和教育是大學的核心,高質量的研究和教育相輔相成。因此,全球頂尖大學往往能同時在研究和教育、教學創新方面都表現得相當出色。實際上,大多數傑出的研究人員同時也是優秀的教師,他們能夠激勵並改變許多年輕人的人生。作為研究生我們必須懂得,做研究和發表論文只是漫長旅程的開端,在會議、或是面向公眾發布研究報告都將更為重要。要做好這一點,我們必須重視提升在面對不同類型聽眾(無論專業與否)時的演講技能。此外,無論是寫論文還是準備課堂幻燈片,都絕不能馬虎,需要像對待藝術品一樣對待自己的任何作品,哪怕在格式或拼寫錯誤等小缺陷上也絲毫不能怠慢。我們要努力成為一名學者,而不僅僅是一名研究人員,更不是一台寫論文的機器。

2. 基礎與應用研究之間的相互作用

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是互相依存的,尤其是在計算機科學領域。在稍大點的學系中,難免有人對基礎研究更感興趣,而另一些人更喜歡應用研究。雖然尊重個人偏好很重要,但學系也應該提供一個良好的學術環境,鼓勵所有研究人員(包括教師和學生)在基礎、應用研究方面加強合作,共同解決長期的重大挑戰。我知道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只有在意識上達成共識,我們才能有所成就。

3. 戒除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羊群心理)十分普遍,特別是在學術領域。當決定選擇什麼專業或者研究領域時,許多學生會蜂擁到那些熱門的領域。作為在機器學習領域工作了 20 多年的研究者,經歷了這個領域的風風雨雨後,我對這方面已經十分淡然了。大多數研究者扎堆選擇了少數研究領域,導致在其他領域工作的人變少,這對計算機系的發展是十分不利的。雖然大學或學系有時確實有必要更多地側重一些領域,但我們需要非常小心,不能以犧牲在其他領域的投入作為代價。在這之間找到平衡點,不僅僅是對系主任的挑戰,也是所有 CSE 系的成員們需要考慮的問題。

最後祝大家在 2018 年狗年裡,萬象更新,收穫滿滿!

DY

2018 年 3 月

此外,目前港科大計算機科學及工程系的官網上已經出現了系主任的招聘廣告,CSE 系正面向全球招聘新一任的系主任。

圖註:在 2017 年 5 月底舉行的機器之心 GMIS 全球機器智能峰會上,楊強教授做了《遷移學習的挑戰和六大突破點》為主題的演講。

除剛剛卸任港科大系主任職位之外,楊強還是第四範式的聯合創始人、首席科學家。楊強教授在人工智慧研究領域深耕三十年,是國際公認的人工智慧全球頂級學者,ACM 傑出科學家,2017 ACM Fellow,兩屆「KDD Cup」冠軍。楊強是首位美國人工智慧協會(AAAI)華人院士,AAAI 執行委員會唯一的華人委員,國際頂級學術會議 KDD、IJCAI 等大會主席,IEEE 大數據期刊等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主編。楊強教授在數據挖掘、人工智慧、終身機器學習和智能規劃等研究領域都有卓越的貢獻,是遷移學習領域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他發表論文 400 余篇,論文被引用次數超過 36000 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機器之心 的精彩文章:

MIT開發神經網路專用晶元:能耗降低95%,適合移動端設備
區塊鏈分享醫療數據:AI學者提出新型匿名數據收集方式

TAG:機器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