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康乾盛世時期農業是怎樣發展的?又是誰推動的?

康乾盛世時期農業是怎樣發展的?又是誰推動的?

康乾盛世又稱康雍乾盛世、康雍乾之治、康乾之治,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盛世,同時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迴光返照。 封建王朝最後一個盛世,該時期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續時間長達一百三十四年, 是清朝統治的最高峰,在此期間,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在原有的體系框架下達到極致,改革最多,國力最強,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增長迅速,疆域遼闊。 台灣等地的史學界及教科書中,將此時期稱為康乾之治。西方傳統史學界對此有不同看法,支持的人稱這段時期為"High Qing" ,即清朝的高峰期。不支持的人之指出此期間制度僵化,閉關鎖國,使得這一局面無法長久。 盛世局面下隱藏著巨大危機,政治的腐敗與社會矛盾愈演愈烈,各種衰敗之象逐步顯露出來,而清廷社會統治和管理能力日漸衰微。乾隆後期各種民變相繼爆發,也標誌著清朝開始走向衰落,清朝遂陷入蕭條冷落的嘉道中衰之世。 康乾盛世也是一個頗具爭議的時期,學界對「康乾盛世」是否真的存在尚存爭議。 康乾盛世的經濟發展 康乾時期國庫財政儲備充足,最高的年份達到8000萬兩,常年保持在6000到7000餘萬兩。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恢復到世界的三分之一,大規模蠲免錢糧,康熙、乾隆兩朝曾五次全免全國農業錢糧近3億兩白銀。當時中國的工業產量,佔世界的百分之三十二;即使是工業革命之後中國和印度的製造技藝雖落後,但似乎並不比歐洲任何國家落後多少。康乾時期的經濟與西方英國相比,在質量和生產關係還有對外貿易情況下來看,在國際經濟中的地位遠不及當時的英國。而清朝統治者為了限制明末以來土地兼并的發展和商業資本的發展及恢復農業生產,採取「重農抑商」政策,對工商業控制、壓抑、打擊,把工商視為「末業」,棉桑等經濟作物只准種在「不可以種植五穀之處」。糧食以外的作物尚且要禁,何況工商。實際上朝廷對民間手工業實行高額徵稅,低價收購,無償攤派;在政治上或則限制其開設,或則控制其流通,或則嚴格約束工人,或則指定特許的商人,對工商業的發展千方百計地壓抑阻撓。封建官僚濫施淫威,而工商業者沒有公開進行對抗的力量,只能匍匐在政權的腳下,任其蹂躪。雖然當時中國六個大城市的人口都超過世界最先進的倫敦,但是西方城市以工商業為本位,商人和手工業主在政治上起著重大作用,參與城市管理、審查預算的情況,在中國從來沒有出現。中國大多數城市的繁榮依靠官吏、地主、軍隊及其附屬者的消費,而主要不是依靠工業製造與遠程貿易。清帝認為興商既不合祖宗成法,也對國家無利, 表示「招商開廠……斷不可行」, 「礦廠除嚴禁之外,無二議也」 ,使得資本主義萌芽受到壓制。 康乾時期雖然人口數倍於明朝,然而鐵和布匹這兩項指標性的工業產品的總產量卻始終未能恢復到明末的水平。到1840年左右,中國工業產量僅為全世界的6%。無論是總產量還是在全世界的比例,都不及200年前的明末。無論是在繁榮的質上還是量上,清朝時期的盛世都遠遜明代,具有歷史上罕見的全面頹廢崩潰之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屏寧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太平公主為何會獲得唐玄宗李隆基的信任?

TAG:屏寧說歷史 |